文档详情

儿童情绪表达能力研究探析

h****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1.42KB
约5页
文档ID:261508439
儿童情绪表达能力研究探析_第1页
1/5

儿童情绪表达能力研究探析情绪表达是情绪在个体身上表现出的外显行为,包括情绪在言语、面部和姿态三方面的表现王振宏等人(2007)指出,情绪表达和个体的情绪感受紧密相连,是个体在行为上的改变,例如高兴时欢笑、悲伤时痛哭等[1]个体自出生起,在婴儿时期就具有情绪反应能力,这对婴儿的适应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个体的毕生发展来说,情绪表达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中又扮演着重要角色个体情绪能力在儿童时期发展较为迅速,儿童对情绪表达的有效控制是其心理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儿童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促进儿童情绪胜任力发展的干预方式三个方面切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且从概念界定、研究对象、情绪类型和研究内容几个方面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1、儿童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表达规则是情绪表达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个体会根据情绪表达规则而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情绪,而非真正的情绪体验,个体会在社会化进程中渐渐习得这种规则情绪表达规则一般包含四种基本策略,分别为夸大、弱化、掩饰和平静化1.1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儿童早期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还是片面的,在从社会环境中逐渐获得有关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区分内心感受与实际表现之间的不一致,并为特定目的而改变自己的情绪表达,例如儿童通常会为了避免消极后果而掩饰真实情绪。

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在4~5岁时快速发展相比于积极情绪,幼儿会更多地掩饰消极情绪,掩饰的主要原因是认为他人不会理解或帮助自己(何洁,徐琴美等,2005)[2]刘凤玲(2009)指出,学前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在情绪类型上具有差异,消极情绪要比积极情绪发展更好,且更早掌握消极情绪表达规则[3]儿童在一到三年级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能力发展迅速,且积极与消极情境中的发展水平相近,三到五年级变化不大(侯瑞鹤,俞国良,2006)[4]侯超(2007)研究指出,女孩拥有的情绪表达规则知识比男孩更丰富[5]俞国良,侯瑞鹤和罗晓路(2006)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的表情调节知识比一般儿童明显更少,前者不太擅于在不同人际交往中有选择性地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的知识,且难以在使用中与目标联系起来[6]儿童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渐趋成熟,在不同情绪类型上、不同的情绪情境中都存在一些差异,并且不同性别的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不一致1.2情绪表达规则的目标前人的研究将儿童情绪表达目标主要分为:自我保护目标、社会定向目标、无目标和其他学前儿童的消极和积极情绪表达目标大多是自我保护目标(刘凤玲,2009)[3]。

而小学生在积极情绪情境下更倾向于社会定向目标,而在消极情境下更多地选择自我保护目标(李占红,2011)[7]男孩更多地选择自我保护目标,而女孩更倾向于选用社会定向目标(侯超,2007)[5]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目标具有较明显的阶段特征、情境特征和性别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特定年龄所更常见的表达目标,情境特征使儿童所处的心境不同而选择更合适的目标1.3情绪表达规则的策略运用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策略运用具有差异性,一般年龄较小的儿童最常使用掩饰和夸大策略,平静化策略很少出现,4岁是策略发展的关键年龄,策略使用会变得越来越频繁小学儿童对平静化策略运用最多,且很少再用夸大策略,而掩饰、弱化策略的使用频率相差不大(侯瑞鹤,俞国良,2006)[4]在不同情境下儿童的策略使用也存在差异:在同伴冲突情境下,学龄儿童夸大策略使用最多,弱化策略使用最少(杨杏,黄月胜,刘啟明,何幸,刘静霞,2014)[8];在消极情境中,儿童对掩饰策略运用最多;积极情境下,弱化和平静化策略都运用较多(刘凤玲,2009)[3]综合来看,6岁以前儿童倾向于使用夸大策略,而小学以后则更多使用平静化和掩饰,几乎很少使用夸大策略。

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已认识到不论任何情境下,夸大策略都难以获得对方的积极反馈,且年长者(主要是父母老师)期望儿童能够控制情绪表现因此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儿童越来越多地使用平静化和掩饰策略来控制自身情绪表露2、情绪表达能力的影响因素2.1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情绪社会化开始的场所,儿童最早的情绪经验发生在家庭中,家庭中的情绪气氛决定着儿童获取情绪表达知识的外部条件一般来说,家庭中的情绪表露越丰富时,儿童的情绪表达规则知识也会越丰富研究显示,父母的积极情绪表露能预测儿童夸大策略的运用,而消极表露对掩饰和弱化策略的运用有预测作用(张金荣,高丹,2013)[9]不论父母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表露,都可以促使儿童深入认识到表达的情绪会得到对方何种反馈家庭成员善于表达情绪、鼓励成员表达情绪能提高儿童对情绪的理解水平和表达能力促进亲子沟通、鼓励表达等都能达到对儿童情绪能力的锻炼效果,从而提高儿童情绪胜任力2.2同伴交往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社交技能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当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知识水平发展更好时,被同伴的接纳可能性会更高,但如果儿童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过多的自我保护目标,就更易遭到同伴拒绝。

研究显示,小学生情绪表达策略与同伴关系之间的相关显著(李占红,2011)[7],且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情境中,对情绪表达规则理解水平越高的儿童被同伴接纳的程度越高(黄家颖,吴国宏,2016)[10]儿童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与同伴接纳具有一定相关性,然而仅通过相关研究难以了解到这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要想准确认识两者间的关系,还需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探索,为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基础2.3社会文化在不同社会文化中,社会习俗的差异使得个体情绪表达的社会规范存在不同,因此儿童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亦存在着不一致有研究者指出,文化是通过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来影响儿童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的,并且文化与性别、年龄和情境类型之间具有交互作用(徐涛,2005)[11]个体情绪的社会化包含了情绪与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不同文化下的社会准则导致了个体情绪表达的差异性,例如东方与西方文化对集体利益和个人自主性的不同重视程度,就会分别强化儿童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因此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儿童会更多地掩饰消极情绪,而西方文化中的儿童相对更善于表达各种情绪3、情绪表达能力的干预假装游戏在儿童情绪的干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假装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容纳社会生活经验的情境,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经验的同时,能够在不同情境中感受情绪和调节情绪。

一般2岁左右的儿童就能玩假装游戏,3岁和4岁的儿童已能表征假装者的心理,并能理解到假装中包含的内容研究表明,经过假装游戏训练后的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目标和策略的成绩均有明显的提升,说明假装游戏确实能够促进儿童的情绪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情绪主题绘本以及教育戏剧等干预方式也能对儿童情绪胜任力产生可观的影响书写表达是一种通过书写的方式促进个体心身健康的心理干预方法,个体能够在书写过程中表达出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想法、情绪和感受有研究者指出,书写表达通过情绪宣泄、连贯性书写手法、注意转移、认知重构等来达到干预效果书写表达使个体卸下了对外界的防卫,并且不再被社会的种种规范所限制,尽写心中所想,达到情绪宣泄的目的对于善于掩饰自身情绪或情绪表达不当、不愿表达消极情绪的儿童来说,书写表达可以提供一条安全的宣泄情绪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对于书写表达是否能对儿童的情绪表达产生影响,需要以实证研究来探索随着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人数日益增多,很多研究者展开了对ASD儿童的情绪能力干预,以期改善其核心症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陈鸿雁等(2016)试图研发一个情绪能力干预系统,专门针对ASD儿童使用,用以训练儿童的表情识别能力、对表情的模仿和表达[12]。

该系统借助计算机技术,以生动的交互式虚拟场景游戏呈现,更注重ASD儿童情绪表达能力方面的干预,突破了传统干预模式,操作简单且方便,对未来的干预模式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价值4、总结与展望目前,关于儿童情绪表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情绪表达规则方面,包括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情绪表达规则的目标和策略的运用,以及影响因素和干预研究在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该领域的研究也还存在一些局限首先,情绪表达作为抽象的概念没有一个学术界公认的定义,对概念本身的结构也未有更深入的探讨概念界定模糊,就容易导致与其他相似概念混淆,因此构建相应的概念结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去的研究虽有少数是针对特殊儿童展开,但其中大多也只包含对孤独症儿童的研究其实,特殊儿童相对来说存在更多的适应与发展方面的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目前所研究的情绪类型更多地集中于易观察的情绪,如害怕、开心、惊讶等,但对于愧疚、同情等较内隐的道德情绪的研究较少,类似后者的情绪面部表情相对不像前者那么易于察觉,这种情况下儿童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与常见表达方式又有何区别,还需深入探讨在研究内容方面,很多关于发展特点的研究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并未深入分析其发展的内在过程,很多测验测出了儿童情绪能力的高低,却无法得知其发展过程的潜在动因。

对情绪表达规则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家庭、文化、同伴关系三大层面,此外还包括情绪类型、人际背景等,虽然也有关于气质的研究,但相对来说对于儿童内部因素的研究较少并且很多研究仅能说明相关性,却不能提供因果解释在干预研究方面,除普遍的干预方法外,还可拓展更多的干预方式,也可将多种干预相结合,考察更理想的干预模式,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儿童情绪胜任力的健康发展不断探索参考文献:[1]王振宏,郭德俊,马欣笛.初中生情绪反应、表达及其与攻击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3).[2]何洁,徐琴美,王旭玲.幼儿的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发展及其与家庭情绪表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3).[3]刘凤玲.学前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4]侯瑞鹤,俞国良.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策略的使用[J].心理科学,2006,29(1).[5]侯超.小学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及其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6]俞国良,侯瑞鹤,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特点[J].心理学报,2006,38(1).[7]李占红.小学生情绪表达规则及其与自尊、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8]杨杏,黄月胜,刘啟明,等.同伴冲突情境下学龄儿童的情绪表达[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5).[9]张金荣,高丹.失望情境下幼儿情绪表达规则策略与依恋、家庭情绪表露的关系[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3(3).[10]黄家颖,吴国宏.儿童理解和应用情绪表达规则的水平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11]徐涛.儿童情绪表达规则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5.[12]陈鸿雁,禹东川,靳来鹏,等.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表达能力干预系统研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刘小童,刘灵.儿童情绪表达能力的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4):165-166+169.。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