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在关注中改变-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叙事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61449096 上传时间:2022-03-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9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惯在关注中改变-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叙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习惯在关注中改变-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叙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习惯在关注中改变-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叙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习惯在关注中改变-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叙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习惯在关注中改变-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叙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惯在关注中改变-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叙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习惯在关注中改变-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叙事 班里几乎没人喜欢小东,这不仅是因为他性格内向,不够合群,而且因为他特别爱用“武”动“粗”, 有时他会把细沙偷偷灌进前排同学脖子里,还没消停一会儿,又用小东西砸别人的头,大多数同学还领教过他的“拳头”。爱与老师“较劲”,好多次任课老师愤愤道:“你班小东,上课书都不拿,就算拿书的时候嘴都不张,根本没念书的样儿。”我何尝不为他的种种“劣迹”而苦恼呢?苦口婆心的说教他听也听不进去,严厉批评他,他抵触的情绪相当严重,有时见他稍有好的起色恨不得支起高音喇叭宣传他。尽管奖罚如此分明,仍未打动他那铁了的心,他还是小错不断。一年多过去了他还是形单影只,实际上他已被大家孤

2、立了。这种状况势必对他良好品德的形成极为不利,严重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做为老师,做为他的班主任,我能听之任之、袖手旁观吗?我该怎么办?我决定进行家访,先和家长沟通交流。原来,他父母两年前就出外到南方打工去了,照顾孙子的重任就落在年迈的爷爷奶奶肩上,老人的溺爱和无力管教,逐渐养成了他唯我独尊的性格。在这样隔代教育的家庭中,亲情缺失成为必然,看来实施有效的教育确实很难,我想:干脆静观其变,慢慢揣摩吧!由于太内向,上课发言时他很少主动举手,勉强叫起来默不作声,看到他好像会答,鼓励他起来试着发言,他也总是慢吞吞站起来,嘴里好不容易挤出几个字,声音还小得没人能听得见。次数多了,同学们早不耐烦了,嘴上不说我

3、却知道,他们个个心里都认为:“他能正确回答个问题比登天都难,还是别浪费时间了!”多少次送去鼓励的话语,多少次投去期待的目光,多少次让时间一分一秒从他身边溜过可他还是静坐不动,不以为然。看样子小东并不懂得我的心思,他为何宁愿在老师不允许的时候瞎吵吵,也不愿正儿八经地主动发言呢?这时的我倒也心平气和,因为自己明白改造一件物品尚且需要一道道工序,一天天时间,更何况要改变一个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呢?这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记得一次布置作业时,话还没说完,只听他“这要做多少天呀,真狠!还让不让人活!”一听这话,同学们都安静下来,我也没好气,发火道:“小东,你只管玩耍睡觉,作业你可以不写。”这时他脖子已

4、拧了90,直翻眼皮。见他牛劲上来了,我头脑中迅速闪出两个字“制怒”,平静了约两分钟,我把他叫出教室,心态平和且语重心长地说“小东,老师给你们布置的作业多,是因为这是两天的作业。课堂上你敢于向老师提出意见,说明你很勇敢,而且让人惊奇的是,你今天的声音比任何一次的发言都要大,说明你自信了,你进步了。但打断老师的话,你认为对吗?以后咱们都注意态度,相互间尊重,好不好?”那次能感觉到他听得很仔细,态度也诚恳,显然他内心接受了我的批评。后来,小东作业完成得及时工整,再后来,大声说话主动发言,有主动学习意识了。一节课上,我让同学们在小纸条上写给老师的心里话。他写得让我很受触动,他这样写:“刘老师,以前您批

5、评我,我真的很反感,心里直骂您是法西斯,说来也怪,现在有时您也批评我,但我不那么傻了,我知道这也是一种关心,我觉得您在乎我,激励我,你对我好,我现在过得挺开心!”想想也是,很多时候我大发雷霆了,甚至怒发冲冠了,但顶什么用呢?反而伤害了师生感情,而且让我们渐行渐远。“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渴望关注、尊重与理解,大人是,孩子也是。我们真得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对学生多些宽容与理解。尤其是在对待这些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的孩子时,更应该以一颗慈母般的心去呵护,让这些孩子少一些孤独,多一些温暖。我与小东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生病了,我与同学去探望;听他爷爷奶奶说在家里他渐渐变得懂事,好像长大了很多。

6、前几天我班学生小高脚踝扭伤,放学后我带几个班干部去看望,没想到他约另一个同学早已等候在胡同口。小东融入集体,被大家认可;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关心同学,尊重师长这看似平常的小变化,却让我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还有什么能让教师更感到快慰呢?小东的点滴进步,让我不断思考、不断回味“一个眼神、一次交流、一如既往的关注,都会在孩子心中激起幸福的浪花。”“一句话,一辈子。”老师,千万别忘记,关注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的习惯,很可能会是他的一生。著名的教育家霍懋征曾说过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小东的改变中再次证明,倘若教师没有真正做到尊重、关心和热爱他们,即没有博爱之心,缺少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教师口头上的关怀就显得苍白无力。我们应真切地走进留守学生的内心,当他的衣服破了,帮他缝一缝;发现他不舒服,让孩子到办公室喝杯热水;成绩有一些进步,发个小奖品作为鼓励;看到他不开心,关心的问一问也许这些微不足道的做法,会带给孩子不少温暖,心灵变得充满阳光。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在某中学校训中有这样一句: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爱护别人的孩子是神。倘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是“神”,那么,在校园的乐土上,必将有更多的留守儿童会像小苗般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4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