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261396214 上传时间:2022-03-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作为一篇传统课文,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保留至今,无数人同我一样上中学的时候阅读它,感受它;无数教师也同我一样备课时认真阅读它,上课时和学生一起被它感动。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学生分析小说是学生乐

2、学的一类文章,经过八年级小说的学习,学生已有初步的小说赏读知识作铺垫,故教学时以趣激疑,用学生本有的兴趣牵引,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感悟作品主题。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学生对外国小说尚存陌生,为此,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又要把握作品创作的共通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体会。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菲利普夫妇人物形象,从而把握作品主题。(二)过程与方法l、回归起点法。莫泊桑的小说人物形象刻画丰满,在指导学生深情朗读基础上,回归人物人生起点,全面分析评价人物性格特征。2、合作探究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教学过

3、程中,创设情境质疑问难,合作探究释疑解难,从人物形象分析入手,探讨作品深层主题,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理解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深切同情,提高道德观念。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从不同角度评价人物形象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要点: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从人物形象分析入手,探讨作品主题。教学步骤:直接导入,初探主题。“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若瑟夫曾这样深情地称呼于勒,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这样对待于勒的。请你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文中菲利普夫妇

4、对于勒有哪些称呼?菲利普夫妇为何对同一个人会有这样多变的称呼?(学生分析变化的原因)随着于勒人生经历贫富的变化,于勒的称呼也在变化。结合上节课对故事情节的梳理,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初步认识。(学生自由发言,达成一致:批判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或金钱关系对人性的扭曲与破坏)师总结: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罗兰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在他们的眼中金钱比骨肉亲情更为重要,他们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体现出一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这是作者否定和批判的。(多媒体出示创作背景,初步体会主旨)我的叔叔于勒最初发表于1883年。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

5、主义阶段发展的时期。普法战争以后,法国出现了延续二十年的农业危机,工业技术发展缓慢,工业危机也时起时伏。财政寡头为了转嫁危机,一方面向国外大量投资,加紧侵略殖民地;另一方面,在国内加紧盘剥劳动人民,使小资产阶级大量贫困破产,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同时,在文化思想上更加紧用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毒害广大群众。这篇小说所写的小资产阶级日益贫闲的境遇和他们海外发财的幻想以及拜金主义的人和人的关系都清晰地反映着时代的面目-人们因钱而扭曲了自己的观念。这篇小说就是以这样

6、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表达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分析人物形象,再探主题。莫泊桑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多媒体展示)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与契诃夫、欧亨利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左拉对这位短篇小说巨匠的评价更是无比崇高。(多媒体展示)左拉: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就尝试着从回归人物起点出发,读出点叹为观止的丰富多彩。于勒虽是浪子,但终究是菲利普先生的亲兄弟,那么,菲利普夫妇是如何对待这位兄弟的呢?学生自由回答:厌恶于勒,

7、怕于勒相认,他们躲于勒菲利普夫妇利欲熏心,但作为中年人的他们就不能看出于勒信中的问题吗?我们必须走进菲利普夫妇内心世界,破解菲利普夫妇人生之谜。分析菲利普夫妇菲利普的内心: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咬文嚼字,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回答)菲利普夫人的内心: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咬文嚼字,从这句话中你又读出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回答)既然菲

8、利普两口子对真相都有所察觉,他们为什么不戳穿于勒的谎言呢?(学生小组讨论探究,选代表发言)不戳穿的益处:二姐的婚事有了着落。福音书,见人就拿出来给看-炫耀的资本。拟定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每周日的栈桥散步。于勒,是他们-穷人家漫漫长夜里唯一可以看得见的一盏灯啊。虽然这盏灯若隐若现,飘忽迷离,但是菲利普夫妇却宁愿把它看作一轮永不降落的太阳。而且,同学们,我们还可以继续挖掘,这对守着于勒之梦的夫妇,是一对什么样的夫妇啊!我们还是用回归起点法去分析这一对夫妇。物质生活: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我母亲对我们

9、拮据的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学生自由回答,评说家境)经济状况会深刻地影响人的幸福指数。同学们,从开头几段你可以看出来,这个家庭不是一个充满着欢声笑语而是常常笼罩着阴霾的家庭啊!可是奇怪的是,这个阴霾的家庭却有些细节很让我们感到奇怪。精神生活:可是每个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父亲突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毫无疑义,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位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

10、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学生自由回答,评说菲利普夫妇内心世界)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希望体面地活着,用这些方式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等待读到这里,你怎么样评价菲利普夫妇,作者对菲利普夫妇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艰难,尊严的卑微,读来让人心酸。师:一个卑微的家庭在深受贫穷折磨后仍然能够对生活抱有体面的希望,这是值得尊重的一对可怜人,被艰难的生活扭曲了天性。同情与批评并存,最终指向的是造成这一人性扭曲的病态社会。(再一次出示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对底层小人物生活的无奈.)菲利普一家人其实不是那种穷凶极恶,诡计多端的拜金者,势利鬼。他们更多的是无奈!当他们知

11、道于勒叔叔没什么“花头”的时候,更多的是“害怕”!而不是愤怒!菲利普是“害怕”,怕扯上关系,影响自己生活。其实这种心理还是值得同情的。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你通过品读又收获挖掘了一些什么值得分享的感悟?你认为作者希望通过这篇传达出哪些更为深层的思考?(学生小组讨论探究,选代表发言)于勒的一生是一个悲剧,菲利普夫妇的一生同样也是一个悲剧。于勒和菲利普夫妇都并非十恶不赦的恶棍,而只是在社会底层里可怜又可悲的挣扎着的小人物。他们纵然有应当批判的缺点,但也无非是芸芸众生中的渺小的一个。从这个层面上讲,作者表达出的是对社会中的小人物的艰辛的悲悯和同情。无限的丰富多彩就是拥有着无限丰富的阅读视角和无限丰富

12、的解读可能。好的作品总是能够刺激我们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命运。掩书而叹,深思主题。生活永远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美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我的叔叔于勒被选进教材的时候被删去了开头和结尾,我们再来看一看你又会读出什么(多媒体展示)开头: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学若瑟夫给了他一枚价值五个金法郎的银币。我吃惊了。他向我说了这样一件故事结尾:这就是你会看见我有时候拿出一块值一百铜子儿的银币施给流浪者的理由。(链接学过的文章思索,学生自由发言)拜金主义冲淡了人性的社会中,若瑟夫的表现则是那个社会里的一缕曙光。在若瑟夫身上寄寓着莫泊桑的情感和希望-对人性的期盼。希望人间多一点亲情,

13、多一点爱,少一点金钱下的冷酷,把希望寄托给纯洁的孩子。作者寄寓在若瑟夫身上的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犹黑夜中的灯塔,穿过悲凉之雾,照亮人的灵魂!师:不要失去对人真诚的爱心和同情。结束语: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追求与选择也在变化,但总有一种东西不能变,那就是我们扎根泥土的质朴,向善向美的心灵,以及高远的志向。这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的未来。人间多一份关爱,少一份冷漠!作业设计: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主旨的丰富和多元。在莫泊桑的作品中,哪怕是不起眼的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照应、丰富着小说主旨的内涵,耐人寻味。小说中还有五六个次要人物,探究这些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教学反思: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一些环节的实施是成功的。一、由于第一课时对情节处理细致,给学生充分和文本对话的时间,所以在谈自己对人物形象认识、作品主题的理解时较为深刻。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节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