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19(2022新版)

上传人:lu****9 文档编号:261396101 上传时间:2022-03-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19(2022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19(2022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19(2022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19(2022新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19(2022新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19(2022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19(2022新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热1.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要求组织主题明确、结构严谨、体验深刻的探究活动,观察给水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和形态发生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温度、形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探究。本课要求学生学会定量地描述温度,实验中他们能够发现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100。此外,温度变化会造成水的形态变化,可什么导致了水的温度变化呢?为什么持续给水加热直到沸腾,停止加热后,水不再沸腾,而且温度下降呢?通过思考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学生了解到温度变化表示了热量在传递,完善

2、“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这一科学概念,并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直观感受到各种冷热变化,比如气温、水的冷热等,但是学生对于热现象的理性认识却很少,对温度变化等热学基本概念的关注和探究也相对较少。学生知道物体冷热的程度可以用温度表示,热可以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但并不明确热可以造成物体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对“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重要科学概念容易混淆,概念的建构相对模糊,概念之间的关系出现错误。作为教师,要更多认识和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各种想法,找出学生持有的错误解读,组织主题明确、结构严谨、体验深刻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有意

3、义的学习和探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水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形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 2.理解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 3.分析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情况,知道水的凝固点和沸点。 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从事物的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中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 2.基于所学的知识,对研究问题做出假设,说明假设的依据。 3.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用酒精灯、三脚架等组成加热装置,开展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探究活动。 4.通过持续加热和停止加热,记录水沸腾后的温度变化和形态变化,用证据来检验自己的假设,与同学交流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5.对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发现水的温

4、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 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对热量与水的温度变化、形态变化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长时多次的测量和记录,养成认真仔细的实验态度。 3.树立用证据说话的意识,能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 4.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主动研讨与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可以有不同的形态存在。 2.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3.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给水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和形态发生的变化。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温度、形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教学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脚

5、架、铁架台、石棉网、烧杯、清水、温度计、记录表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温度与热量:(预设5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烤火的图片,说说为什么会想要把手放在火焰附近呢?(预设:温暖、变热)2.教师拿出点燃的酒精灯,让学生将手放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注意保持适当距离),思考:为什么会感觉到热?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原因引导,提出点燃的酒精灯向周围散发热量,手接收了酒精灯的热量,感觉到热。教师板书:热量4.在投影机下,教师将一支温度计放置在酒精灯火焰周围,温度计有什么变化?(预设:升高)教师演示并且提问,现在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然后教师将温度计再靠近酒精灯,学生再次读数。追问:你看到什么现象?能解释一下吗

6、?(预设:温度升高,因为点燃的酒精灯将热量传给了温度计)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0分钟)1.现在让酒精灯加热这杯水,水会有什么变化?(预设:温度会变高,会沸腾,冒气泡,变成水蒸气)揭题:温度与水的变化。2.研讨:水沸腾时,有哪些现象呢?(预设:冒气泡)沸腾时,水变成了什么?板书:水水蒸气。什么温度时水能沸腾?(预设 生:100。PPT呈现,在标准大气压时,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并且补充强调所处的环境不同,水沸腾的温度也略有不同。)3.设计实验验证:(1)沸腾时,如果继续加热,水温会怎么变?为什么会这样变?(2)如何设计实验验证?(3)水沸腾后,如停止加热,水温会怎么变?还有其他变化吗?怎么验证

7、?(4)设计思路有了,你觉得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5)PPT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A.给水加热,开始计时,直至沸腾,记录温度。B.沸腾后继续加热,持续测量水温3分钟。C.停止加热,持续测量水温3分钟。D.观察、记录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4.学生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水的温度变化记录表三、研讨:(预设:4分钟)1.实验结束,请小组上台汇报交流。2.沸腾前,水温是怎么变化的?为什么?(预设:吸收热量)3.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停止加热,温度会降低呢?(预设:放出热量)4.小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水会沸腾。放出热量,温度下降,水不沸腾。5.观察一下,水沸腾时,温度是怎么变化的?(预设:学生说有变化

8、,追问变化的幅度大吗?你发现了什么?)6.现在你来说一说,水的沸腾过程和什么有关?为什么?(预设:热量,温度。对啊,温度达到多少水就沸腾了?如何能够让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水吸收热量温度能升高。)四、拓展(预设:1分钟)那么让这杯水热量不断减少,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补充板书 水变成冰)【教学后记】2.水的蒸发和凝结【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节课中,学生知道了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受热到100时沸腾,形态转变为水蒸气。可在生活中,温度并没有达到 100,水也能转变为水蒸气,常常能看到水蒸气也会凝结成水。本节课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物态变化跟什么有关?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9、聚焦,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水和水蒸气的相互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并交流这两种现象与什么有关;其次是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学生需要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证明温度高低对水蒸发速度的影响;然后进行“在玻璃杯中加入冰块,将玻璃杯外壁擦干,静置一会儿,玻璃杯外壁又会出现水珠”“用食盐降低玻璃杯里冰块的温度,玻璃杯外壁的水珠是否更多”等实验,发现水蒸发到空气中,同样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当温度变化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水的蒸发和水蒸气的凝结现象。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研讨问题“当温度变化时,可以观察到哪些水的

10、蒸发和凝结现象?”“生活中还有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第四部分拓展,学生进行了水的沸腾、水的蒸发、水蒸气凝结等探究活动,可以继续联想水还有哪些物态变化,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是怎样形成的?许多物质在循环、再利用、再循环的过程中,其形态也发生了改变。【学情分析】水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质,大部分五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水会蒸发,水蒸气会凝结。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已经观察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但是学生并不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设计实验,开展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并进一步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

11、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水在吸收(放出)一定热量后,发生形态变化。 2.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3.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1.运用以往的经验,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设。 2.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 3.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的凝结的探究活动。 4.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发现新的问题,呈现出对物态变化的探究兴趣。 2.尊重探究的证据,提出正确的观点,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形

12、成判断。 3.在进行多人合作探究时,能够有效沟通交流。4.养成在探究中、数据中、实践中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讨论气温变化影响了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生存。 2.关注人类一些行为会使地球变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开展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难点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教学准备】为学生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清水、滴管、电子秤、护目镜、湿布、干布、冰块、食盐,记录单。教师关于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课件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聚焦1.课件出示图片:生活中的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

13、象。提问:水蒸发是怎么回事?水蒸气凝结成水又是怎么回事?2.学生回答后,总结、交流对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认识。 3.提问:那么水蒸发、水蒸气凝结与什么有关?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4.揭示课题:水的蒸发和凝结。设计意图:用图片或视频呈现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回忆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说一说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是怎么回事,进一步唤起学生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原因是什么。二、探索1.活动一:交流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原因。(1)聚焦问题:水的蒸发与什么有关?学生提出:水的蒸发与温度有关。(2)小组讨论:推测水温高低与水蒸发快慢的关系。2.活动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1)

1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关系的实验? (2)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制订实验计划。(3)出示实验器材,师生确定实验步骤:称量两杯水(杯+水)的质量,保持起始质量一致。将一杯水加热至约50,另一杯水加热至约80。放置3分钟后,称量两杯水(杯+水)的质量。记录并对比实验结果。(4)学生分小组利用加热装置、烧杯、水和温度计等开展实验探究。(5)全班研讨:我们观察到相同时间内,两只烧杯中的水减少得一样多吗?说明了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怎样的关系?(6)师生交流并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温度越低,水蒸发得越慢。(7)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沸腾后变成水蒸气,这节课

15、我们观察了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你能说说水的沸腾和蒸发有什么相同点吗?(8)师生小结:水沸腾和蒸发的过程中都在吸收热量,水变成水蒸气。3.活动三: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1)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提问:怎样才能看到水蒸气凝结现象。(2)简单交流后,介绍观察水蒸气凝结现象的实验步骤:在烧杯中加入冰块,擦去外壁水珠。将烧杯静置,观察外壁。记录烧杯内外温度计的读数。在烧杯中加入食盐,继续观察和记录。(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操作。(4)全班研讨:通过比较烧杯内外温度计的示数,你觉得水蒸气凝结需要什么条件?加食盐前后,我们观察到烧杯内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水的凝结现象是怎样的?(5)师生小结:水蒸气遇冷,释放热量,凝结成水。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设计意图:本课有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这两个活动都要求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和精确测量,进行定量分析,用充足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时,还要求学生要从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三、研讨1.交流研讨: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