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米文库汇编之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一】但是正统的批评家忽视或视而不见的是,在静静的顿河中还有另一个主题,这就是关于“ 人的命运 ” 和“ 人的魅力 ” 的主题这个主题是作家关注的热点作家说,“ 我在葛利高里身上就想表现出这种人的魅力 ” 一方面葛利高里在痛苦地抗拒战争对他的人性的磨蚀和扭曲,另一方面,他在人格力量方面高于周围的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葛利高里和科晒沃伊同时出现的场面中,在两人的交锋中,叙述者情感距离离前者近,而离后者远在别的一些场景(比如葛利高里目击的波得捷尔柯夫砍杀柴尔涅曹夫等场面)里,代表历史进步趋势的人物被叙述者冷落,而葛利高里这小子却成了叙述的聚焦对象,获得了叙述者的同情这是因为在这里历史*标准被悬置,代之以审美标准类似的情况在麦克白斯等作品中也出现过对审美价值的张扬,自然凸现了人的价值,也就导致了对残酷行为的绝不宽容肖洛霍夫对战争中戕害人的*和精神的残酷行为大加挞伐,不管其祸首是白军还是红军作家揭露了在其兄被杀后葛利高里命令叛军滥杀俘虏的罪行,也不回避红军中的马尔金、波得捷尔柯夫们的暴行在肖氏那里似乎有一种类似于黑格尔的“ 永恒正义 ” 、托尔斯泰的 “ 我必报应 ” 的惩罚力量。
彭楚克在顿河革命军事委员会革命法庭当执法队队长,每天半夜到城外去处决犯人,其中有很多是无辜的哥萨克劳动者当时他形容枯槁,神情恍惚,甚至丧失了性功能可推掉这差事后,他又能与恋人共享春宵了对人的关怀就成了贯串这部小说的一条红线其实,对静静的顿河有一个不断重读的过程对主人公葛利高里的评论就有一波三折的戏剧性转折在作品刚问世的20 年代,评论家通常称该形象为“ 人民的敌人 ” ,50 年代又认为他是“ 反叛者 ” ,或认为他陷入了 “ 历史迷误 ” ,到了 80 年代他已被推崇为“ 真理的探索者 ” 葛利高里评论史中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反差,其实在我们看来,分歧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在评论葛利高里的时候,苏联的评论者们局限于同样的理论思维的框架中不管是将葛利高里视为“ 人民的敌人 ” 的批评者,还是将他看成是真理探索者的论者,都只局限在以社会历史价值确定人物的意义批评家逐渐将葛利高里由人民的敌人变成真理的探索者,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认识到了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学价值或审美价值,这仅仅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对这位声望日隆的肖洛霍夫的招安策略80 年代的批评家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肖洛霍夫是一位伟大的作家,那么他心爱的主人公葛利高里还会是坏人吗?于是就有了葛利高里由敌人而变为迷路者,再变为英雄的戏剧性过程。
在静静的顿河中肖氏采用了颇为聪明的写作策略为了既要说出真理,又要让书能够到达读者手中,也为了保护自己,在作品中容纳了两个声部胜利者的声部 (即前面说到的第一个主题)和无辜受害者的声部作家采取了将两个声部交织的叙述策略因为有了胜利者的声部,反映了历史的趋势,他的作品就可以与主流意识形态吻合;因为包括了无辜受害者的声部,当人们重新认识历史中的冤假错案的时候,不能不折服作家在逆境中坚持讲真话的勇气这是肖洛霍夫的作品能在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的人群中都能得到认同的重要原因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二】我愿我的作品有助于每个人变得美好,心灵变得更纯洁,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唤起每个人对同伴的爱心肖洛霍夫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想看这本书想了好几个月了,放假回家时也一直在找终于,还是在这学期开学时到图书馆里找到了它们.那时候它们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图书馆一个角落的书架上,我惊喜地发现了它们,不过当时还是着实被它们“ 可怕” 的厚度吓了个够 .;接下来的日子几乎天天都有看它们由于还有 “ 繁重 ” 的学习任务,几乎是按着每星期一本的进度在看之前我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看过一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书籍,但是当我着手看这书之后,发现这本书大大超乎了我的预料,超乎了我的预料的好 .;在看过这部书之后,我想我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热爱和平者。
大概所有看过这部书的人,都会对战争有一种清晰而可怕的印象在小说的开始,也就是战争还没有打响的时候,顿河的哥萨克们过着多么惬意的幸福生活村里的人民,虽然还是贫富有差,但都能自已自足地过着令自己还算满意的生活随着一战的爆发,井然的秩序被打乱了,村子里的哥萨克越来越小,人们变得越来越穷,心也变得越来越硬了在这场持续了几年的战争里,我找不出哪一方是明显的正义的,慢慢地,随着格利高里多次摇摆不定的足迹,我明白了,在战争里,并没哪一方是所谓的真正的正义的,也并没有哪一方就是*的真正的正义,永远属于人民,属于那些善良的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存在;而真正的*,也并不是所谓的“ 敌方” ,却是那些在战争中所有的对人类存在以及文明和理性的践踏真的,不看这本书,不会想到这些想一想,书里的多少哥萨克们,他们都只是些那么普通的人,只不过想在这场战争中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他们没有文化,不懂得政治,更不知道自己的“ 权利 ”所在,但是,这又怎能么样.他们和所有的人,不管是和贵族们,士官生人,还和是苏维埃者们都一样,彻头彻尾的是人啊.他们有权利在这个尽管可能不那么尽善尽美的世界上活下去呀.母亲们随时都有可能失去儿子;妻子随时可能失去丈夫;孩子们则随时可能失去父亲.最不可理解的是,那些可爱的,热爱生活的,大字不识的哥萨克们,在 “ 白军(帝制政权 ),红军 (苏维埃政权 ),哥萨克队伍 ” 这样的一个奇怪的三头天平之间来回摆动着。
他们,如格利高里,也一度有过所谓的人生理想,有过明确的斗争目标,但都在这样一场残酷的战争中变得荡然无存,最后剩下的,不过是对自己生存的渴望和对自己家庭幸福生活的追求政治在他们的心里,划上了句号由于这些最朴素的追求,他们在那个三头的大天平上更迭着变成了战争不同方的 “ 砝码” ,却由于历史的无情,他们最终或死于不明不白之中,或活在无尽的恐怖回忆里我喜欢格利高里,喜欢他的野性,他的不羁,更重要的,是他心中一直保持的那份坚定的“ 人性”. ;我喜欢娜塔利亚,喜欢她的温顺,她对爱情无言的执着,更为她那颗容忍的心敬佩不已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中,描写了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战争时期的生活和命运,葛利高里是他们的代表在战争中,他在红军和白军中间摇摆不定,从一个单纯的孩子成长为暴躁偏激的军官在经历了红军白军的多次选择后,在经历了几次抗争和逃避后,这位平民英雄变得凶残放荡,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肖洛霍夫用他那炎炎的南方色彩,为我们描绘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小说有两条情节线索,一条以麦列霍夫的家庭为中心,反映哥萨克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另一条则以布尔什维克小组活动所触发的革命与*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斗争为轴心。
两条线索,纵横交叉,层层展开,步步推进,将读者带进了风起云涌的哥萨克乡村生活,与书中的人物共尝悲欢肖洛霍夫经历十四年创作了这部卷轶浩繁的史诗式长篇小说小说发表后,肖洛霍夫声誉鹊起,并于1965 年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同样宏大的构思,磅礴的气势;同样深厚的生活内涵;同样丰满多样的人物;同样生动感人的描写,使这两部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以上层人士眼光来叙说的史诗,那么静静的顿河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感受来体验的史诗它残酷地剥开每一个英雄表面的粉饰,真实的告诉我们,在伟人们挥斥方遒时,将有多少悲剧发生,无论是历史前进的代价,还是无谓地牺牲大地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此最底层的咆哮该书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此书共分为四部,从 1928 年开始直至1940 年,共用了12 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肖洛霍夫这部 *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 令人惊奇的佳作 ” ,“ 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 此书于 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 1965 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三】在秋天的下午阅读静静的顿河,每次抬眼都能望到阳台外清爽的蓝天,刹那间的心思已经飞到了遥远的顿河边上,我自己化身为头戴制帽脚蹬长靴的哥萨克,四下是如烟的大草原,耳畔响着哥萨克的古歌: “ 不是犁头开垦出这沃野千里,开出千里沃野的是战马铁蹄,千里沃野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装扮静静顿河的是年轻寡妇” 这是读者阅读的造化,也是小说家的造化,相信此刻如果能够与作者面对面,那么在两个人的对视里必定都是会意的微笑。
顿河之美在于肖洛霍夫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出的哥萨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高手匠人那样构建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基于作者对顿河的熟悉,使得他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格里高力在白军和红军中的摇摆不定;阿克西尼亚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潘捷莱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对亲人怜爱交加,娜塔丽娅的善良美丽却性格刚烈每一件相关事件的发展,你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别的样子的哥萨克既是士兵又是农民,士兵在历史上通常扮演的是*者的角色,农民则永远处于被压迫者的地位,而在哥萨克人身上,这二者融合的是那么自然马,酒,*这些元素反复出现在小说中,成为哥萨克人的一部分,既是顿河画卷中的点缀色,有时候又成为小说的主旋律只有粗犷的民族才于这些词汇连接在一起,当这些词汇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符号时,读者就会感知到这个民族的成长之路是从血与火中走来的这些人物和事物从开篇起,就像山巅初融的雪水,每个哥萨克都是一颗微小的水滴,组合为一体时就迸发出巨大的感染力,读者在阅读时会被这缓慢但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尽情体会哥萨克的粗鲁野蛮、单纯幽默,保守和卑微,会认识一群奴隶的后裔,一群不屈的战士,一群小农意识支配下的农民和无政府主义者,这些人性的魅力贯穿全篇,使得小说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
按照镜头构建法的分析,静静的顿河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算是近景,人物所处的战火烽烟是中景,在这一切的背后的远景,则是绚丽所彩气象万千的顿河风景画,从春天到冬天,肖洛霍夫不厌其烦地描绘着那片博大的土地,每一朵顿河的浪花,每一片草原上的草叶,每一朵苍穹上的繁星,还有春水泛滥中的鱼群,麦浪翻滚中的大雁 只有在俄罗斯民族那样宽广的土地上才能诞生这样的情感,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诞生这样的作家一个蜷缩在城市胡同中作者永远不可能有博大的心胸,他不可能体会到草原之美的,他也永远弄不懂,为什么有的作家会痴迷于描写高天上的流云和草地上的蝴蝶有人说过,老舍先生的茶馆有一点非常厉害,那就是剧中人物往往只有之言片语但读者却能从这片刻的出场中窥见此人的性格,肖洛霍夫同样具备这样的神来之笔,在顿河中有时候仅仅是一个简短的感叹,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速写俄罗斯小说家一向是擅长对话描写,肖洛霍夫的顿河也不例外,在这里我想说到另一位俄罗斯作家妥斯脱耶夫斯基,与之相比较,妥斯脱耶夫斯基推理式的对话就显得拖沓和枯燥肖洛霍夫出身乡村,对乡村俚语方言的运用,大量的哥萨克歌谣穿插其间,或悲或喜,信手拈来,神韵自成因为作者的心属于那片土地,因为作者爱那片土地,所以,无需取巧,一切尽在掌握中。
而读者应该感谢的除了肖洛霍夫,还有译者王小波说,最好的文章是译文我深以为然我先后买过两个版本的静静的顿河,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的显然不如漓江出版社这一版,漓江版的译者力冈,据说是翻译俄文的*,单从这本书的翻译上来看, *是肯定的他译出了小说的神韵,也译出了哥萨克人的灵魂我一直认为,当小说脱离了土地,脱离作者所赖以生存的根基,脱离民族性,地域性,脱离了作者的本体性,那么,小说就已经死亡一篇中国人的小说读起来像美国人写的,一个日本人的情感看上去更像一个印度人的,这这样的小说是失败的人本小说根本上讲是对小说的背叛,一个人从降生时起,他就不可能没有国籍,没有地域性,对于一个中国作家来说,他(她)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是人,泛人性论同样是对人性的亵渎美有内在统一的本质,又以千姿百态的表象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