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第十三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61047761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营口市第十三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辽宁省营口市第十三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省营口市第十三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营口市第十三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营口市第十三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20-23题。(共14分)佛手之香 肖复兴那个星期天,我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外面的街上,买了一个佛手。那时,这条街和市场里面一样的热闹,摆满了小摊,其中一个小摊卖的就是佛手。卖货的是个山东妇女,十几个大小不一、有青有黄的佛手,浑身疙疙瘩瘩的,躺在她脚前的一个竹篮里,百无聊赖的样子,像伸出来长短不一粗细不均的枝杈来勾引人们的注意。很多人不认识这玩意儿,路过这里都问问这是什么呀,这么难看?扭头就走了,没有人买。我买了一个黄中带绿的大佛手,她很高兴,便宜了我两块钱,说我是大老远从山东

2、带来的,谁知道你们北京人不认!这东西好长时间没有在北京卖了。记得上一次见到它,起码是四十多年前了。那时,我还在读中学,是春节前,在街上买回一个,个头儿没有这个大,但小巧玲珑,长得比这个秀气。那时,父母都还健在,把它放在柜子上,像供奉小小的一尊佛,满屋飘香。 我不知道佛手能不能称之为水果?它可以吃,记得那时我偷偷掐下它的一小角,皮的味道像橘子皮,肉没有橘子好吃,发酸发苦,很涩。那时,我查过词典,说它是枸橼的变种,初夏时开上白下紫两种颜色的小花,冬天结果,但果实变形,像是过于饱满炸开了,裂成如今这般模样。它的用途很多,可以入药,可以泡酒,也可以做成蜜饯。那时我买的那个佛手没有摆到过年,就被父亲泡酒

3、了,母亲一再埋怨父亲,说是摆到过年,多喜兴呀。 以后,我在唐花坞和植物园里看到过佛手,但都是盆栽的,很袖珍,只是看花一样赏景的。插队北大荒时,每次回北京探亲结束都要去六必居买咸菜带走,好度过北大荒没有青菜的漫长冬春两季。在六必居我见过腌制的佛手,不过,已经切成片,变成了酱黄色,看不出一点儿佛指如仙的样子了。 我们中国人很会给水果起名字,我以为起得最好的便是佛手了,它不仅最象形,而且最具有超尘拔俗的境界。它伸出的杈杈,确实像佛手,只有佛的手指才会这样如兰花瓣宛转修长,曲折中有这样的韵致。这在敦煌壁画中看那些端坐于莲花座上和飞天于彩云间的各式佛的手指,确实和它几分相似。前不久看到了残疾人艺术团表演

4、的千手观音,那伸展自如风姿绰约的金色手指,确实能够让人把它们和佛手联系一起。我买的这个佛手,回家后我细细数了数,一共二十四只手指。我不知道一般佛手长多少佛指,我猜想,二十四只,除了和千手观音比,它应该不算少了。 我把它放在卧室里,没有想到它会如此的香。特别是它身上的绿色完全变黄的时候,香味扑满了整个卧室,甚至长上了翅膀似的,飞出我的卧室,每当我从外面回来,刚刚打开房间的门,香味就像家里有条宠物狗一样扑了过来,毛茸茸的感觉,萦绕在身旁。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水果都没有它这种独特的香味。在水果里,只有菲律宾的菠萝才可以和它相比,但那种菠萝香味清新倒是清新,没有它的浓郁;有的水果,倒是很浓郁,比如榴莲,

5、却有些浓郁得刺鼻。它的香味,真的是少一分则欠缺,多一分则过了界,拿捏得那样恰到好处,仿佛妙手天成,是上天的赐予,称它为佛手,确为得天独厚,别无二致,只有天国境界,才会有如此如梵乐清音一般的香味。西方是将亨德尔宗教色彩浓郁的清唱剧弥赛亚中那段清澈透明、高蹈如云的哈利路亚,视为天国的国歌的,我想我们东方可以把佛手之香,称之为天国之香的。这样说,也许并非没有道理,过去文字中常见珠玉成诗,兰露滋香,我想,香与花的供奉是佛教的一种虔诚的仪式,那种仪式中所供奉的香所散发的香味,大概就是这样的吧?金刚经里所说的处处花香散处的香味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它的香味那样持久,也是我所料未及。一个多月过去了,房间里还

6、是香飘不断,可以说没有一朵花的香味能够存留得如此长久,越是花香浓郁的花,凋零得越快,香味便也随之玉殒色残了。它却还像当初一样,依旧香如故。但看看它的皮,已经从青绿到鹅黄到柠檬黄到芥末黄到土黄,到如今黄中带黑的斑斑点点了,而且,它的皮已经发干发皱,萎缩了,像是瘦筋筋的,只剩下了皮包骨。想想刚买回它时那丰满妖娆的样子,但让我感到的却不是美人迟暮的感觉,而是和日子一起变老的沧桑。 它已经老了,却还是把香味散发给我,虽然没有最初那样浓郁了,依然那样的清新沁人。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它老得像母亲。是的,我想起了母亲,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佛手的时候,母亲还不老。20、文章题目是佛手之香,却从佛手的形、色、

7、滋味写起,这样写好在哪里?(2分) 21、为什么把这种水果起名为佛手?请结合文章简述其理由。(2分) 22、品味文中加点词语,并简析它们在此表达的情感。(4分)百无聊赖: 丰满妖娆: 23文章结尾,作者由佛手想到母亲,涵义隽永,情味深长。结合全文,这样联想的依据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20:文章写佛手形状难看,颜色青黄,滋味苦涩,是为下文写佛手之香的清新、浓郁、持久做铺垫。从反面入题引起读者的兴趣,起到烘托中心的作用。21: 一是因为最象形,它伸出的杈杈像佛手一般宛转修长,曲折而有韵致;二是因为它的香味清新浓郁,恰到好处,犹如上天的赐予,具有天国般超尘拔俗的境界。22: “百无聊赖”:形容

8、佛手躺在竹篮里,无人问津的样子;表现路人对佛手不感兴趣。“丰满妖娆”:形容佛手刚成熟时的饱满和姿态优美的样子;表现作者对佛手的喜爱。23:一是回忆起第一次买佛手,与父母在一起的温馨生活。二是佛手由刚最初的青绿嫩黄直到最后的黄中带黑斑斑点点,就像是母亲由青春年少直到暮年变老的沧桑一生。三是佛手之香的清新持久,就像是母爱留给孩子的感悟,历久弥新。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守望叶敬之泗阳人把用芦花编织、冬天穿了取暖的鞋子叫“毛窝子”,其他地方则称之为“芦花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用泪草编织鞋底,引出几根鞋茎,再以芦花编织鞋帮,最后拿鞋茎收口。穿的时候,用旧布缝鞋口,以防伤脚;鞋底垫上麦秸

9、,以保暖和防水。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农民们几乎个个穿毛窝子。赶上逢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农民们走来串去,一家家挑着、拣着,都想买一双既便宜,又结实、漂亮的毛窝子。小时候,母亲也带着我买过毛窝子。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天很蓝,母亲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顺便夸我两句:“这是你家大少爷啊?一脸福相!”嗓音清亮。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鞋型漂亮,不歪不斜,还结实;芦花磨光了,鞋茎还在,依旧端端正正。毛窝子,最适宜陪伴山芋稀饭和咸菜。当人们的碗里有了大米饭

10、、猪肉的时候,毛窝子渐渐被棉鞋取代,消失了踪影。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但人们匆匆从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李大爷还是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眼睛眯缝着,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大爷,还有人买毛窝子吗?”他睁了睁眼睛,动了动身子,咳嗽一声对我说:“还是有人买的我也放不下这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唉,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临走时,我买了一双毛窝子。路上,我告诉

11、孩子:“这叫毛窝子。过去一到冬天,爸爸就穿着这个”“毛窝子”儿子听了一阵大笑,“多难听。这也能穿吗?不扎脚啊?”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闲逛,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啊,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没有反应。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他指指脑袋。中年人说:“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像是当官的,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

12、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不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中年人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平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赶集的几乎走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望着李大爷的背影,我心里酸酸的。暑假快结束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湖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该不是失火了吧?”我们急忙赶往冒烟的地方

13、。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子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着了火焚烧。一个中年男人,还在不停地从一间屋里往外面扔毛窝子。“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上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一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我带走了那双毛窝子。到了洪泽湖边,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期,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

14、头介绍毛窝子简单制作方式和实际用途,既让读者对毛窝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引出了下文与毛窝子有关的故事。B. 小说开端部分写二十年前农民冬天都穿毛窝子,结尾部分写人们在空旷的场地焚烧毛窝子,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旨在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毛窝子已经过时了、不实用了。C. 小湖说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刻画了李大爷形象,自然平实的叙述中显露出“我”对李大爷敬意。D. 小说结尾描写斜晖脉脉、蓝天澄碧的美好景象,与文章标题呼应,暗示出“我”的内心仍充满美好希望,意蕴丰富。5. 小说中多次写到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很好,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原文综合分析。6. “守望”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4. B 5. 塑造了一个对毛窝子感情深厚、毛窝子制作手艺精良、做事用心、一心要传承手艺的民间老艺人形象;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虽好,但没有人买甚至无人关注,李大爷的儿子还把毛窝子全部烧掉,表达了对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技艺无可挽回地流失的深深遗憾与慨叹。(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6. “守望”使故事更紧凑完整,串起了毛窝子的起源、发展、消亡到守望等情节。“守望”展现了李大爷坚守毛窝子制作手艺的形象,体现了他对传统手艺的深情守望。“守望”揭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