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共12页)

上传人:杏** 文档编号:261025308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共1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共1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共12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共12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共12页)(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酝酿打算阶段,试点试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在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第一阶段,教育部颁发了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试验稿;编写审查了各科试验教材,目前已有 20个学科的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试验教材将在今年9月首次在试验区试用。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在试验区逐步应用。依据教育部的部署,试验工作拟用三年时间。2004年秋季,在对试验区工作进展全面评估和广泛沟通的根底上,课程改革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2005年,中小

2、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那么上都将进入新课程。今年全面启动平凡中学新课程的研制工作。2003年起先组织新中学课程的试验推广工作。至此,在我国逐步形成适应21世纪须要的根底教育课程体系。 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构造、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对我国根底教育的改革与开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根底教育领域素养教育的实施,为造就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适应将来开展 确定新时期造就目标当人们回忆本世纪一百零一年教育的开展,思索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的时候,发觉教育的重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原来学问是第一位的,开展到实

3、力很重要,开展到情感、看法、价值观更重要。而我的根底教育,关注最多的是学问,中小学老师最关怀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根底学问、根本技能,只有很少的老师不到10%意识到人的情感、价值观、特性、缔造性更重要。这不是老师的问题,而是我今日的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社会的价值追求造成的。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造就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造就目标的改变,课程构造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根底教育的全面改革。新一轮根底教

4、育课程改革,首先确定了新时期的造就目标:即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酷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效劳;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实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根底学问、根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养,养成安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确定这一造就目标,正是根底教育执行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达,也是根

5、底教育担当提高全民族素养、增加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详细落实。表达义务教育的根底性、普及性、开展性长期以来,人们始终遵循着遵照学科的学问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即学科课程科目,中小学课程根本是假设干个学科的浓缩。在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时,力求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注意的是所编内容是否符合学科学问体系,逻辑是否严密,某一个学问点在本学科中的位置怎样,是否为下一个概念的学习打下根底等等,而较少考虑学习内容对学生是否是根底的、必需的、恰当的,对于学生认知实力的开展、根底学问的把握有着怎样的意义等。到底什么样的学问是最有价值的,是终身开展必备的,如何依据儿童的开展须要,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各门学科之间

6、的联系去设计和把握课程内容,应当依据怎样的课程观和学问观构建学科教学内容,成为本次课程改革首先要答复的问题。在分析现行义务教育课程现状时,一些专家指出,根底教育肩负着双重任务,即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但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关注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而无视了后一项造就目标。因此,课程目标确实定和内容的选择,考虑更多的是选拔人才及少数人进一步深造的须要,而较少考虑大多数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后,干脆进入社会、从事各种工作的须要,当然也就无从谈起适合每个受教育者终身学习和开展的须要。由此带来了课程设置和内容编制上的一系列问题,如内容过多、量过大、程度过深、过难。这

7、种对于课程目标相识上的误区,与另一种观念是干脆相关的,即以高难度和增加学习内容来保证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保证根底教育的质量。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课程专家通过反复探讨达成以下共识,第一,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供应的根底教育,应供应均等的就学时机,课程应适应儿童开展的不同须要,保障儿童法定的受教育年限。国家课程标准应当是一个根本的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到达的。其次,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开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根底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养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因此,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当是根底的、有限的和具有开展性的,不能被随意扩大、拔

8、高。第三,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打根底的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因而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开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开展。变更课程过于注意学问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踊跃主动的学习看法,使获得学问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求知、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学问,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开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达成的共识。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变更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

9、经济开展所必备的素养。我国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根底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显明地提出:“变更课程过于注意学问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踊跃主动的学习看法,使获得学问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根底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养教育,造就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实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课程改革,将学问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看法、价值观三个方面进展整合,表达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每一门学科课程标准都是遵照这三个方面构建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编写,都力争表达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10、、看法、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课程构造:从整齐划-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表达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在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构造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变更了课程构造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开展的需求,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留意的改变。 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由于门类过多,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缺乏整合,从而导致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学科课程占肯定主导地位,忽视了其他类型的课程在学生开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开展、均衡开展。课程缺乏

11、弹性,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开展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构造进展了重大调整,削减学科门类,对详细科目之间的比重进展了调整,在保持传统学科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管用技能学科的地位,使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且将课程的设置与管理分为三级,从而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并行的课程构造。通过构造的调整表达出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长期以来,我国根底教育课程中的语文、数学等传统科目占据了较大比重,与日本、韩国的课程打算比拟不难发觉,我国语文、数学、社会等科目所占的比重高于日、韩国的课程打算比拟不难发觉,我国语文、数学、社会等科目所占的比重

12、高于日、韩两国,而科学、体育与安康那么低于这两个国家,而且没有综合课程的科目。新课程打算分别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降至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降至13%-15%,并对其他传统科目所占的比重进展了适当的下调。同时,将下调后积累下来的课时量安排给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使综合实践活动有了6%-8%的课时,地方和学校课程有了10%12%的课时。明显,此次课程科目比重关系的调整,折射出了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思想,即重点造就和开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实力、分析解决问题的实力、沟通与合作的实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开展的

13、要求,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开展。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课程内容关注儿童生活经历,反映社会科技开展最新成果我国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变更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意书本学问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开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经历,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学问和技能,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多年来,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生有限的九年时间里,到底学什么最有价值?成为本次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在制定新课程标准前,专家组成员首先达成共识,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开展奠定根底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养的教育。因而它的课程内容和要

14、求应当是根底的、有限的和具有开展性的,不能被随意拔高。而且,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打根底的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因而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开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开展。在此根底上,依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要求,重新确定了哪些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开展必备的,重新界定了新时期根底学问与根本技能的概念,如英语的根本实力、信息意识与实力也应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养等。在每一门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教材编写上力争做到,面对全体学生,适当降低难度,删除了原有课程内容中偏深、偏难的局部,使课程内容呈现出简洁、明白、有条理和新奇的特征。其次,增加了与学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

15、关的局部,使课程内容更加详细、更富有生活气息。如在体育与安康中增加了保健和塑身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中支配了社会实践和社区效劳、劳动技术、探究性活动等内容。变更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发觉、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在学问爆炸的时代,驾驭学问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驾驭学问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正因为如此,变更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变更过于强调承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议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造就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实力、

16、获得新学问的实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以及沟通与合作的实力。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构造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变更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踊跃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方,承受、探究、效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特性。另外,设置新的课程,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议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供应一个开放性的、面对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新课程对学生如何驾驭和获得学问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