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纯二氧化硅公司绩效管理方案

上传人:以*** 文档编号:260743225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高纯二氧化硅公司绩效管理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超高纯二氧化硅公司绩效管理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超高纯二氧化硅公司绩效管理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超高纯二氧化硅公司绩效管理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超高纯二氧化硅公司绩效管理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高纯二氧化硅公司绩效管理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高纯二氧化硅公司绩效管理方案(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超高纯二氧化硅公司绩效管理方案xx有限责任公司目录第一章 项目背景分析4第二章 绩效考评系统12一、 绩效考评主体的确定12二、 绩效考评的程序与流程设计13第三章 绩效考评指标与设计18一、 绩效考评指标的类型18第四章22一、 优势分析(S)22二、 劣势分析(W)23三、 机会分析(O)24四、 威胁分析(T)25第五章29一、 项目风险分析29二、 项目风险对策31第六章33一、 公司发展规划33二、 保障措施34第七章36一、 人力资源配置36二、 员工技能培训36第八章38一、 项目进度安排38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39第一章 项目背景分析超高纯二氧化硅,是指金属与非金属杂质含量极

2、低的二氧化硅,一般纯度大于99.9%、小于99.995%的二氧化硅为高纯二氧化硅,纯度大于99.995%的二氧化硅为超纯二氧化硅。超高纯二氧化硅是电子信息、仪器仪表、光伏等产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超高纯二氧化硅是生产单晶硅、多晶硅、电子元件载体、集成电路基板、光纤、石英玻璃、光学仪器、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的重要原料,被广泛应用在电子、通信、家电、仪器仪表、照明、太阳能发电、军工、航空航天等行业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按照应用领域以及纯度等级来划分,超高纯二氧化硅可以分为半导体级、太阳能级、光学级、照明级等产品类型。超高纯二氧化硅是由石英砂提纯制得,中低品位石英砂也可制得超高纯二

3、氧化硅,但纯度越高的石英砂越容易提纯得到超高纯二氧化硅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少数国家具有超高纯二氧化硅量产能力,其中,美国处于领先地区,尤尼明公司可生产出纯度高达99.9992%的超高纯二氧化硅产品。除美国尤尼明外,国外超高纯二氧化硅生产商还有德国赢创、德国瓦克、美国卡博特、日本德山等。超高纯二氧化硅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具备生产能力的国家对其技术严格封锁,我国超高纯二氧化硅生产实力弱,一直以来仅具有低端高纯二氧化硅生产能力,高端高纯二氧化硅以及超纯二氧化硅需求依赖进口。我国石英砂资源储量大,但高品位矿储量稀少,主要是中低品位矿,因此我国对于利用中低品位石英砂制取超高纯二氧

4、化硅的技术需求迫切。我国超高纯二氧化硅技术瓶颈正在不断突破,2017年5月,南昌至新化工生产出纯度达99.9995%的超纯二氧化硅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超高纯二氧化硅生产工艺壁垒高,我国生产企业数量少,导致现阶段我国超高纯二氧化硅市场对外依赖度高的局面仍未改变。未来我国超高纯二氧化硅行业进口替代空间依然广阔。超高纯二氧化硅是电子信息、能源、仪器仪表等产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其高纯度产品技术壁垒高,全球仅有少数企业具有生产能力。一直以来,我国超高纯二氧化硅行业核心竞争力弱,仅具有低端产品生产能力,高端产品需求依赖进口。未来,我国在超高纯二氧化硅技术瓶颈突破、研究成果产业化转化方面仍有

5、较长道路要走。把创新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构筑支撑我市转型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大力拓展网络经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健全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推进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重点领域创新。瞄准重点产业技术瓶颈和产业竞争力提升需求,推进实施联合技术攻关。加快突破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海洋开发利用等前沿领域关键技术,提升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和先进工艺水平。重点支持第三代半

6、导体、工业机器人、新能源电池材料、肝炎预防与治疗药物等研发和产业化,争取在部分关键领域占有世界一席之地。提升创新支撑能力。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运行高效、开放共享、引领发展的创新支撑体系,加快布局、提升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协同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国家、省在厦门布局创新能力平台。(二)大力拓展网络经济夯实互联网应用基础。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带动产业变革和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创新,拓展网络经济空间。鼓励互联网骨干企业开放平台资源,围绕重点领域加强行业云服务平台建

7、设,支持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加快关键技术突破,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统一规划布局。加快多领域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培育新兴业态和新增长点。培育互联网生态体系,加快互联网创新要素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渗透,形成网络化协同分工新格局。引导大型互联网企业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创新资源,鼓励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联盟。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搭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积极发展分享经济形态。推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O2O)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完善“互联网”发展环境。完善“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和制度。调整阻碍“

8、互联网”发展的现行法规和政策,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建立“互联网”标准体系,加快互联网及其融合应用的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推广。多渠道多方式加强互联网知识技能培训,加快复合型人才。(三)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双创行动计划,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服务平台。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政策集中发布,向创业者开放专利信息资源和科研基地。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建立技术转移和服务平台,向中小微企业、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完善创业培育服务,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创业投资产业基金效益,打造企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全面

9、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推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推进创新创业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众创,鼓励企业内部众创,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合作。推广科技研发、创意设计、制造运维、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探索发展实物众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提供快速便捷的线上融资服务。构建创新社区。围绕改善创业条件、降低创业成本、激发创新活力,积极构建创新生态圈,打造完整创新社区。以创业者和企业为核心,把握创业者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城市设施使用者、社会公共事务参与者的定位,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统筹兼顾,推进产业结构、城市发展、社会治理三个转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着力推进

10、产业链垂直整合,把创新创业融入重点产业发展。健全服务体系,使企业和创业者在园区内即可享受高水平的中介、金融、政务和公共服务。推进创新创业与城市功能结合,营造满足创业者需求的工作、学习、生活、消费、出行等良好环境。倡导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崇尚创新创业、敢拼会赢、敢于致富的价值导向,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敢于承担风险、勇于开拓创新、志于追求卓越,宽容失败,发挥汇聚创新创业人才和投入的强大动力。完善风险补偿,共担创新创业风险,依法保护企业家的产权和收益。(四)构建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支持跨界创新、融合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与共享

11、平台,完善知识产权申请和扶持政策,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效流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科研管理体制、科技成果收益权和处置权、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等,实行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对创新人才股权、分红奖励,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推动技术、产品、营销、管理的全面升级。鼓励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联盟,建立联合创新机制,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产业集聚发展。鼓励产业联盟在前沿领域开展技术、标准、装备等方面深度合作。大力培育众创主体,重点支持科

12、研人员、大学毕业生、留学人员和台湾青年等在厦创业。激发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的活力,充分发挥现有平台和资源优势,加强服务中小微企业。(五)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按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为主体、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原则,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围绕重点产业紧缺型人才需求,突出引进、培育产业领军型人才,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团队带先进技术成果到厦门创新创业。推进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鼓励高等院校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健全“海纳百川”政策体系,实施

13、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持续推进“双百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构建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服务保障和创业发展体系,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发展、服务保障等机制,进一步扩大用人主体自主权,建立与国际接轨、依据市场标准评价、使用和激励人才的政策机制。推进科研人才双向流动,鼓励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才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兼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或离岗创业。提高人才服务管理水平,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科技评审奖励制度,制定国际人才引进计划,简化外籍人员开办创新性企业审批流程。第二章 绩效考评系统一、 绩效考评主体的确定在设计绩效考

14、评体系时,选择正确的考评主体、确保考评主体与考评内容相匹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选择什么样的考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与所要考评的内容相关,同时也影响着考评内容的选择。确定绩效考评主体一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绩效考评主体所考评的内容必须基于其可以掌握的情况。如果要求考评者对于其无法看到的情况作出评价,那么这种评价一定是不准确的,必将对整个绩效考评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产生不良的影响。2、绩效考评主体应对所评价职位的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绩效考评主体不但应该了解所评价的内容,而且对于该职位的工作内容也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员工的任何职务行为都是基于实现一定职责任务目的,并不是孤立的行为。缺乏对职位的了解

15、往往可能作出以偏概全的判断。3、有助于实现一定的管理目的。员工的直接上级往往是最重要的考评主体,因为员工的直接上级应该对员工的职务工作履行监督和指导的职能。在这种情况下,直接上级可以通过绩效考评者的身份更好地了解、监督并控制员工的绩效表现,更好地整合全部下属员工的工作,从而更好地实现团队或部门的整体工作目标。二、 绩效考评的程序与流程设计(一)绩效考评的程序绩效考评的程序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自上而下”主要是先确定上级部门的绩效结果,然后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价;而“自下而上”则是先对员工绩效进行评价,然后汇总形成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绩效结果。绩效考评的程序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设计

16、。1、“自上而下”的绩效考评。组织会根据一些组织原则划分成若干层次和数量的群体,群体又由具体的员工组成。对应不同层面的工作活动主体,相应也就产生不同层面的绩效。各个层面之间的绩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完整的绩效系统,因此组织绩效、群体绩效以及个人绩效之间具有相互牵引、相互支持的作用。基于此,在评价一个员工的绩效优劣与否时,必须要考虑其所在群体乃至更高层级的绩效结果,包括以下具体程序。(1)对单位绩效进行考评。“自上而下”的方法首先需要对组织或群体绩效进行定位,由于组织或群体的绩效范围比较广,为了有效进行衡量,需要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甄选,选择最关键、最核心的指标进行评价。就某种程度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