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上传人:专*** 文档编号:260734716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3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 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 人于 1898 年 9 月 28 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在这六个人里,作为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最为人所知。今天学习潼关 ,来了解一下这位爱国人士在14 岁时的情怀和抱负吧!二、目标1、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2、诵读古诗,理解诗意;3、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4、背诵诗歌。三、原文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四、注释【1】潼关:在今陕西潼

2、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2】终古:久远。【3】簇:簇拥。【4】束:拘束。【5】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五、诗意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六、赏析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

3、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整体赏析:此诗在写山水,去世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吧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谭嗣同( 18651898) ,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的仁学 ,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2、作者生平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 1898 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他决心以

4、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最终,谭嗣同英勇就义,年仅33 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3、写作背景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 岁,当时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 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八、问题探究(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参考: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 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5、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参考:14 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 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 勇往直前, 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 所以他眼中的山水有了人的思想情态。(3) “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波仍嫌受约束。从中写出了衣一幅黄河奔腾的雄壮画面。突显诗人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九、诗歌主旨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

6、、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的独特景象,抒发了作者博大昂扬的情怀,豪情壮志溢于言表,表现的是一种砸碎枷锁、渴望自由的思想,显示出谭嗣同不迎命世俗、不取悦权贵的热血青年的铮铮风骨。十、课堂小结1、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的独特景象,抒发了作者博大昂扬的情怀,豪情壮志溢于言表,表现的是一种砸碎枷锁、渴望自由的思想,显示出谭嗣同不迎命世俗、不取悦权贵的热血青年的铮铮风骨。诗歌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言辞激越,笔力遒劲,是歌咏潼关的名篇之一。2、熟读成诵。十一、板书设计【基础过关】1 潼关是(朝代)的写的一首诗,该作者字,号,湖南浏阳人。【答案】清末谭嗣同复生壮飞【解析】考查基本的文

7、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2. 写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潼关谭 嗣同簇拥吹 散【答案】 t ngscsn【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3. 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终古:【2】簇:【3】束:【4】山入潼关:【答案】【1】久远。【2】簇拥。【3】拘束。【4】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实战过关】一、默写记忆型默写:1、,秋风吹散马蹄声。2、河流大野犹嫌束,。【答案】1、终古高云簇此城2、山入潼关不解平【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注意“簇”“潼”等字词

8、的正确书写。理解型默写:1、谭嗣同潼关一诗中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的诗句是:。2、谭嗣同潼关中“”一句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3、谭嗣同潼关一诗中,体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诗句是:,。【答案】1、终古高云簇此城2、秋风吹散马蹄声3、河流大野犹嫌束秋风吹散马蹄声【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簇” “潼”等字词的正确书写。二、课内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2018全国初一开学考试】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11赏

9、析“终古高云簇此城”一句中“簇”的妙处。【答案】“簇”是簇拥的意思,写出了高云簇拥古城,表现出潼关的高,异峰突起,令人神往。【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词语的赏析。一个“簇”宇,以动写静,让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的思想感情。结合创作背景和尾联,谭嗣同的尾联将黄河、群山赋予了更多人才有的的情愫,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的是一种砸碎枷锁、渴望自由的思想,显示出谭嗣同不迎命世俗、不取悦权贵的热血青年的铮铮风骨。(二)阅读潼关 ,回答问题。 【2018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初一期

10、末】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15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答案】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这首诗写于公元1882 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据此作答。16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诗中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 ,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

11、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 这激情, 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译文】久远的高云拥簇着这个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河流入大荒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也不知何谓平坦。(三)诗歌鉴赏【2018山东初一期末】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山水本无情” ,可是在谭嗣同的眼里,山水似乎都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结合诗的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将山水写活的?【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用“犹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河奔腾而下的壮阔气势;用“不解平” 突出秦岭山脉入潼关的险

12、峻态势;从而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古诗中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对比、拟人,此外还会引用典故、侧面烘托和反衬等。了解这些诗歌鉴赏的知识,根据诗句内容即可分析理解。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这首诗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 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用“犹嫌束”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河奔腾

13、而下的壮阔气势;用“不解平”突出秦岭山脉入潼关的险峻态势。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 ,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2018陕西初一期末】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憧关不解平。18 潼关的作者谭嗣同,字_,湖南浏阳人。【答案】复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14、答案】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解析】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终古” “簇”等字词的翻译。(五)阅读谭嗣同的潼关,完成下题。 【 2017广西初一单元测试】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_【答案】示例: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解析】描述诗歌画面: 先把

15、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如果是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就可以了。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要把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的情景刻画出来。(2) 大河“犹嫌束” 、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_【答案】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解析】所谓大河“犹嫌束” 、群山“不解平” ,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

16、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18广东初一期末】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请解释诗中“终古” 、 “簇”的意思。_【答案】终古:久远。簇:簇拥。【解析】本题是通过诗句来理解词义。要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终古高云簇此城” :大概从古到今, 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 一直不曾解围吧?所以“终古” 是 “久远” 之意。 “簇”是“簇拥”之意。(2) “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_【答案】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波仍嫌受约束。从中写出了衣一幅黄河奔腾的雄壮画面。突显诗人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解析】一问,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 +地点图景。二问,本诗歌描绘了一幅黄河奔腾的雄壮画面。突显诗人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答作用要抓住意境特点与人物性格的共同点。此诗写景就是为了烘托人物形象的。(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