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世界经济概论:第六章拉美经济发展模式

窝***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962KB
约53页
文档ID:260548414
世界经济概论:第六章拉美经济发展模式_第1页
1/53

拉美经济发展模式学习目标:掌握拉美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及基本特征;掌握拉美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了解拉美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发展阶段及不同阶段的政策内容;客观评价拉美经济发展模式及拉美经济的未来发展前景本章内容第一节 拉美经济发展模式概述第二节 拉美经济发展模式理论基础第三节 拉美经济发展模式的历程第四节 拉美经济发展模式的评价及其前景第一节 拉美经济发展模式概述一、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后遗症”影响深远二、长期陷于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三、收入分配不公,贫困人口比例大一、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后遗症”影响深远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是拉美各国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间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对当时拉美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拉美各国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保护程度过高、过于封闭,发展路径也不甚科学,主要依赖初级产品出口创汇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该模式基本演变成为“负债发展战略” 负债发展战略直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拉美严重的债务危机,拉美各国经济陷入“失去的十年”,此后虽然有所复苏,但昔日的强劲势头难以再现,经济波动加大,危机频发 这些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后遗症”,对拉美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经济的脆弱性。

二、长期陷于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世界银行等机构把拉美国家视作“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有的学者索性称之为“拉美陷阱”,其原因在于: 第一,拉美是中等收入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按照世界银行2011年7月对国家收入等级的划分标准,2012年拉美的33个国家中,属于低收入经济体的只有海地1国,属于高收入经济体的有6国(巴哈马、巴巴多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智利),其余26个国家均属于中等收入经济体, 第二,拉美地区滞留在中等收入阶段的时间较长按照人均 GDP 近似计算,拉美地区整体早在 1974 年便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其后逐渐出现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发展起伏大、长期低水平徘徊、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对外依存度上升等问题,这使其至今仍未迈入高收入阶段三、收入分配不公,贫困人口比例大 长期以来,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一样,拉美是世界公认的收入分配最不平等的地区之一 其一,从基尼系数看,2011年拉美各国普遍处于0.40.6之间,全世界除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基尼系数与拉美不相上下以外,其他地区都低于拉美地区 其二,从收入最高的2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20%家庭比较来看,玻利维亚这两类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高达27.8倍,巴西、哥伦比亚、巴拉圭和巴拿马分别为20.6倍、20.1倍、17.3倍和17.1倍,相比之下,美国和西班牙为8.4和6.0倍,韩国和日本仅为4.7和3.4倍。

其三,拉美的贫困率与极端贫困率一直维持在很高的水平,1981年拉美的贫困率和极端贫困率分别是23.8%和11.9%,到2010年这两个指标仍然有10.4%和5.5%第二节 拉美经济发展模式理论基础一、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二、结构主义发展理论三、依附论四、新自由主义理论五、新结构主义理论一、经济自由主义理论 拉美的经济自由主义盛行于19世纪70年代,为当时拉美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的运转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一学说脱胎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思想:n 分工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增进福利的主要途径,分工的规模受交换市场范围的限制,因此任何限制自由贸易的政策也必然妨碍分工;n 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n 经济活动只能受自由市场机制的调节,不能被其他力量限制和束缚二、结构主义发展理论(一)结构主义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1. “中心-外围”体系论(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 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 思想构成了结构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即拉美结构主义主要是在“中心外围”的理论框架之下对外围国家的不发达现象作出解释。

从静态角度,“中心-外围”体系论认为,世界经济体系由“中心”和“外围”两个部分组成,被资本主义生产技术渗透的这一部分是“中心”,在生产、技术和组织等方面处于落后地位的这一部分则是“外围” “中心外围”体系论还包含一种动态的涵义,即在世界经济体系的长期演变中,“中心”和“外围”之间的差距会不断拉大2. 贸易条件恶化理论(Deteriorating Trade Terms Theory) 拉美结构主义认为,前文论及的“中心”对“外围”的依赖使后者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呈现长期恶化趋势,主要原因为: 第一,经济发展与消费的增加会导致产业间发展不平衡 第二,“外围”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趋势与资本主义的周期性起伏这一特点密切相关二、结构主义发展理论3. 外围国家发展工业化理论(Industrialization of Periphery Country Theory) 拉美结构主义认为,工业化是外围国家改变经济结构、摆脱依附地位的根本出路,外围国家必须从以扩大初级产品出口为基础的外向发展模式转向以增加本国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内向发展模式,并通过进口替代实现工业化二、结构主义发展理论二、结构主义发展理论(二)结构主义的政策主张1. 扩大市场规模。

拉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市场规模狭小,从而效益得不到提高,消除这一障碍的方法在于拉美国家共同努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2. 通过限制进口对本国的幼稚工业加以保护限制进口在“中心”国家会导致贸易总量的减少,而在“外围”国家会使进口结构发生更有利的变动3.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三、依附论(一)多斯桑托斯的“依附论” 多斯桑托斯认为,“依附是这样一种状况,即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它所依附的另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张即在世界经济中,一些国家(统治国)能够扩展和加强自己,而另外一些国家(依附国)的扩展和加强仅是前者扩展的反映,呈现出依附的形式依附状态导致依附国处于落后和受统治国剥削这样一种总局面 基于上述界定,依附论者认为,依附是一种限定性状况,它规定了落后国家可能的发展限度和方式 根据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多斯桑托斯将不发达国家的依附状况分为三种不同的形态:(1)殖民依附;(2)金融工业依附;(3)技术工业依附三、依附论(二)安德烈冈德弗兰克的“脱钩论” 安德烈冈德弗兰克在依附论方面提出过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拉美从其受欧洲殖民地征服的时候就与不断扩张的商业资本主义浑然一体了。

第二,资本主义体系如同一群卫星围绕一个中心星辰旋转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下,不发达国家不可能获得真正自主的发展,其发展只能是“不发达状况的发展”,或者说越来越不发达 第三,他主张不发达国家应与世界市场脱钩,即有名的“脱钩论”三、依附论(三)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的“联系性依附发展” 卡多佐认为,引进外资可以使欠发达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催生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在边缘地带产生即属于 “联系性的依附发展” 他认为虽然这些外围国家仍然没有摆脱对中心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但垄断资本和外围国家某些工业部门和私人资本有了密切的联系,一些国家也因此顺利实现了经济起飞,故而外围和中心并非完全的对抗关系,还存在利益合作与经济纽带关系四、新自由主义理论 1982年拉美爆发空前严重的债务危机后,结构主义思想受到质疑,拉美各国纷纷寻找新的发展理论以解决面临的困境,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的思想开始在拉美地区被广泛接受 新自由主义认为,拉美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该地区实施了内向发展模式和保护主义政策,国内储蓄缺乏刺激,对外资缺乏鼓励,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多,私营部门过于弱小等,并提出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新自由主义的中心观点是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强调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认为市场自发力量可以使资本主义自然趋向均衡,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四、新自由主义理论 新自由主义思想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渠道进入拉美地区:(一)美国政府施加的影响,如1985年“贝克计划”;(二)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经济学家在学术会议或是媒体上宣传其政策建议,如1989年的“华盛顿共识”;(三)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在拉美债务危机期间援救拉美国家时提出新自由主义色彩的经济调整方案四、新自由主义理论(一)“贝克计划” 美国无疑是积极推崇新自由主义的主要力量,其1985年推出的用以解决拉美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就是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 贝克计划认为,为了解决债务危机,拉美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提高非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现贸易自由化和进口管制的合理化;放松投资限制,为本国投资和外国投资创造更好的投资气候;改革税收体系;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改革劳动力市场,以消除劳动力供给中的刚性;改正价格扭曲四、新自由主义理论(二)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等一批经济学家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提出的关于拉美国家改革的10点主张。

四、新自由主义理论(三)国际金融机构的结构调整计划 国际金融机构在拉美债务危机援助中作为提供新贷款条件向拉美国家提出的结构改革计划,将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家们的主张变成了拉美国家必须执行的具体政策 这些具体政策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增加公共储蓄和扩大私人储蓄2. 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私人投资环境3. 改善公共投资的配置4. 增加可交易产品的供给五、新结构主义理论(一)关于拉美经济问题的原因 按新结构主义的分析,拉美面临的经济状态及现存的不发达状态,主要不是由于经济政策造成的扭曲,而是有其历史的、內源的和结构性的原因 新结构主义虽然承认拉美现行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但批驳了新自由主义把拉美经济问题完全归咎于政策失误的观点,仍然坚持结构主义对拉美不发达问题的解释二)关于国家的作用 新结构主义认为,结构主义过分相信国家干预的作用,新自由主义又过分否定国家干预的作用 国家除了其传统职能(提供公共产品、把握宏观经济平衡、实现社会公正等)外,还应致力于培育和完善某些市场、克服或纠正某些结构性扭曲、消除或弥补市场的某些缺陷等五、新结构主义理论(三)关于发展的概念 新结构主义提出:发展的中心目标是增长、改造产业结构、改善增长成果的分配、取得更大程度的自主、减少外部的脆弱性,向参与制的、民主的社会前进。

四)关于“从内部发展”的方针 新结构主义提出“从内部发展”的方针,并强调“从内部发展”与“内向发展”是截然不同的 新结构主义也主张“外向发展”,但并不认为“外向发展”只是简单地开放市场,而重点在于形成某种参与外部竞争的优势五)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新结构主义认为,经济要转入外向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就势在必行第三节 拉美经济发展发展模式的历程一、初级产品出口发展阶段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阶段三、后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阶段一、初级产品出口发展阶段 拉美的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于殖民时期,定型于拉美各国独立后的数年内,加速运转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衰落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拉美,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拉动一)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的形成条件 首先,拉丁美洲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条件好 其次,欧洲长达三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使拉美地区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拉美只能继续利用本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出口初级产品来加快资本积累 再次,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市场已经形成,各国摆脱宗主国的控制之后直接参与到国际经济体系中,输出初级产品进行国家间交换,就成为很自然的选择一、初级产品出口发展阶段(二)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的运转 19世纪 70年代后的半个多世纪是这一模式运转的“黄金时期”,拉美初级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迅速上升。

美国政府在1890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18701884。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