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法的运行 法的生命在于运行,法的价值在其运行中得以体现和实现法的运行是一个从法的制定到实施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法的效力到实效再到实现的过程法的制定即立法,是法运行的起点法的实施则包括法的遵守(守法)、法的执行(执法)、法的适用(司法)等主要环节第四编 法的运行 在法律执行、尤其是法律适用中,法律职业具有决定性因素,而法律职业所采用的法律解释、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等法律方法发挥着驱动法律运行的机制作用第十六章 法的制定第一节 立法的概念第二节 立法体制第三节 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第四节 立法的原则1.立法的含义和特征2.立法体制3.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4.立法的原则本章重点提示:第一节 立法的概念一、立法释义n立法:是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二、立法的特征(一)立法是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二)立法是依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三)立法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四)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五)立法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第二节 立法体制一、立法体制释义 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权限、立法权运行和立法权载体诸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其核心是有关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 立法体制由三要素构成:(一)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二)立法权的运行体系和制度(三)立法权的载体体系和制度二、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统一领导,国务院行使相当大的权力,地方行使一定权力,是其突出特征第三节 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一、立法过程(一)立法准备(二)由法案 法(三)立法完善二、立法程序(一)提出法案(二)审议法案(三)表决和通过法案(四)公布法 2007年3月16日,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的决定(草案)第四节 立法的原则 一、立法原则概述 (一)立法原则的含义 1.含义: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 n(二)立法原则的发展和种类n1.立法是时代的反映,每一大的历史时代,甚至每一历史阶段的不同历史时期,都会有相应的立法原则。
n2.就国家或中央立法而论,应坚持(1)最高立法原则;(2)统揽大局原则;(3)模范立法原则就地方立法而言,应坚持(1)需要实行地方立法和可能实行地方立法相结合原则;(2)本地立法特色与国家立法大局相结合原则;(3)自主立法和执行立法、补充立法和先行立法相结合原则二、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一)宪法原则(二)法治原则(三)民主原则(四)科学原则 思考:从母婴保健法和新婚姻登记条例中关于婚前强制体检的规定冲突看立法的原则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在我国全国人大审议普通法案由全体代表过( )通过A全体 B3/4 C半数 D2/32甲乙丙丁四人在一起讨论法律制定问题,他们各自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A甲说:“法律的制定也称法的创制或立法,从根本上讲,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B乙说:“甲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国法律的制定是指中共中央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C丙说:“我基本上同意甲的观点法律制定的目标主要在于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但是在现代社会,某些不产生国家意志的活动也属于法律制定活动D丁说:“我认为你们三人的观点都不正确本质上讲,法律制定实际上就是特定国家机关运用专门技术的活动,立法技术运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立法效果的好坏。
3立法体制主要是指( )A依法划分立法权限的体制 B依法划分法律部门的体制C依法划分司法权限的体制 D国家权力分立与制衡的体制课堂练习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是( ) A法治原则 B民主原则 C科学原则 D宪法原则2当今世界立法体制的主要有( )A单一制立法体制 B复合制立法体制C制衡的立法体制 D我国的立法体制3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的特色是( )A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分权相结合B多级并存C多类结合 D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4立法过程一般可分为( )A立法准备阶段 B由法案到法的阶段C立法完善阶段 D法律适用阶段课堂练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A;3A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C;3ABCD;4ABC课堂讨论1分析为什么制定村规民约不是立法行为?2阐释我国立法体制的特殊性及其合理性3我国的立法程序包括哪些部分?4分析我国立法原则中的科学原则与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关系5.运用本章的知识,分析提高立法质量应当采取哪些措施课堂讨论 5.案例分析 物权法的起草工作始于1993年1998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物权法的起草工作2002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公布了物权法(征求意见稿)。
从2002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对民法草案的物权法编进行初次审议,到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最终表决通过物权法草案,物权法草案一共历经八次审议,创下了中国立法史上单部法律草案审议次数最多的纪录在立法过程中,物权法草案于2005年7月10日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意见,40天内共收到课堂讨论 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11543件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召开100多次座谈会和几次论证会,还到一些地方进行专题调研,充分听取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基层群众、专家学者、中央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意见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2799票赞成、52票反对、37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物权法草案同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公布物权法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理解我国立法程序的各个环节课后阅读文献1.黄文艺主编:立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2.周旺生:立法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周旺生:论中国立法原则的法律化、制度化,法学论坛2003年第3期 4.朱景文:关于立法发展趋势的几个问题一个比较研究,法学杂志2005年第6期第十七章 法的实施第一节 守法第二节 执法第三节 司法1.守法的含义、根据和理由2.执法的含义、特征、类别和原则3.司法的含义、特征、体系和原则本章重点提示:第一节 守法一、守法的概念(一)守法的含义 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
n(二) 守法的要素n1.守法的主体:n(1)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n(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n(3)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n2.守法的范围n守法的范围,是指守法主体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种类n在我国,守法的范围主要是各种制定法二、守法的根据和理由(一)守法是法的要求(二)守法是人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三)守法是由于惧怕法律的制裁(四)守法是出于社会的压力(五)守法是出于心理上的惯性(六)守法是道德的要求三、守法的条件(一)守法的主观条件 守法的主观条件是守法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和法律意识水平通常人们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文化教育程度等都对其守法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支配二)守法的客观条件 守法的客观条件是守法主体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如法制状况、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民族传统、国际形势、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第二节 执 法一、执法的概念(一)执法的含义n1.广义的执法,是指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n2.狭义的执法,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n此处所讲法的执行,取其狭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执法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广义执法和狭义执法关系示意图n(二)执法的特征:n1.执法主体具有特定性n2.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n3.执法活动具有单方性n4.执法行为具有主动性n5.执法权的行使具有优益性执法的主动性北京市入户检查养犬登记手续2009年8月,第号台风“莫拉克”过后,温州各地工商部门及时加强市场巡查和食品检测,确保灾后的市场平稳和食品安全 2011年5月5日晚,北京进行全市最大规模酒驾检查行动,同时,“醉驾入刑”后,为一线民警装备的执法设备正式配备到位图为交警正在对一名司机做酒精检测 二、执法类别(一)行政机关的执法(二)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三)行政委托的社会组织的执法三、 执法的原则(一)合法性原则(二)合理性原则(三)效率原则 思考1:从“孙中界事件”看执法的原则链接到相关网址 思考2:从广州交警部门鼓励市民拍交通违章照片的做法看执法的原则一位市民在认真地看拍摄交通违章照片的具体要求 链接到相关网址第三节 司 法一、司法的概念 (一)司法的含义 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二)司法的特征 1.专属性 2.程序性 3.专业性 4.权威性二、司法体系 司法体系是指由国家宪法所规定的享有国家司法权依法处理案件的专门组织机构即司法主体所构成的体系 (一)人民法院 (二)人民检察院三、司法的原则(一)司法法治原则(二)司法平等原则(三)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四)司法责任原则(五)司法公正原则 思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湖南“先贪后捐”局长文建茂思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000年7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死刑 思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008年4月11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犯受贿罪、滥用职权罪,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8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30万元 n司法与执法的区别n主体不同:n司法是由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适用法律的活动;n执法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来执行法律的活动n内容不同:n司法活动的对象是案件,主要内容是裁决涉及法律问题的纠纷和争议及对有关案件进行处理;n执法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执法的内容远比司法广泛n程序性要求不同:n司法活动有严格的程序性要求,违反程序将导致司法行为的无效和不合法;n执法活动也有程序规定,但由于本身的特点,特别是基于执法效能的要求,其程序性规定没有司法活动那样严格和细致。
n主动性不同:n司法活动具有被动性,案件的发生是引起司法活动的前提,司法机关(尤其是审判机关)不能主动去实施法律,只有在受理案件后才能进行应用法律的专门活动;n执法则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对社会进行行政管理的职责要求行政机关应积极主动地去实施法律,而并不基于相对人的意志引起和发动 思考:从“送法下乡”活动看司法活动的被动性特点江苏如皋法院的法官来到如城镇宋家桥村17组、瘫痪在床的郭继光家中,认真审理他作为被告的民事案件,并当庭作出一审判决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是守法主体的主观心理和法律意识水平A守法的主观条件 B守法的客观条件C守法的要素 D守法的根据和理由2( )是守法主体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A守法的主观条件 B守法的客观条件C守法的要素 D守法的根据和理由3关于守法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A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是守法的主体,但是依法享有外交豁免权的人除外B在我国守法的范围是依法制定并生效的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而不包括非规范性法律文件C在我国,守法专指依法履行法律义务D守法范围直接决定于一个国家法的渊源课堂练习二、多项选择题1在我国守法主体可以分为( )A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和社会团体 B企事业组织C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D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2守法的根据和理由主要有以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