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 课件 503南宋辽金书法

上传人:清晨86****784 文档编号:260544298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8.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书法 课件 503南宋辽金书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历代书法 课件 503南宋辽金书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历代书法 课件 503南宋辽金书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历代书法 课件 503南宋辽金书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历代书法 课件 503南宋辽金书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代书法 课件 503南宋辽金书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书法 课件 503南宋辽金书法(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03 南宋辽金书法 南宋书法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总体特征 南宋书坛早、中、晚期的概况 辽金书法概况时代背景及书坛总体特征 国势衰微,致使书坛也呈现出衰退之势 帝王的重视,推动了书法的发展。国势衰微,致使书坛呈现出衰退之势 靖康二年(1127),徽宗、钦宗父子被金人掳去,北宋灭亡。徽宗子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南宋开始。南宋朝廷在势如破竹的金兵逼迫下继续南迁,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直到南宋灭亡,皇室也未能迁回旧京。南宋就是在这半壁江山上苦苦支撑了150年。 北宋的灭亡,不仅丢掉了半壁江山,还使文明遭到了重创。皇室、私家所藏的历代图书乃至书画经典大量被金国掠夺。由于连年的战争和逃亡,

2、士大夫多心灰意冷,进取精神也为之一落千丈,没有兴趣关注翰墨余事,致使书法文化与北宋相比出现了衰落景象。 南宋书法总的特征仍然为苏、黄、米三家之余风,并没有更多的发展。其中,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师承对象,也有不同的表现层次。皇帝重视书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书坛的不景气状况。 高宗以君主之尊身体力行,推动书法的发展.南宋另外几个皇帝(孝宗、宁宗、理宗、度宗)也都喜欢书法,且一致尚魏晋,形成南宋书坛一个帝王书系。大臣显贵也多迎合时主之好,以魏晋书法为规范,以二王面貌为至美。 因此在整个南宋,书法始终比较繁荣,虽然没有如苏黄米这样的名师大匠出现,但南宋人对书法艺术的那种钟爱,那纯心把玩的热情,似乎并不亚

3、于北宋。 出现了一些书法名家: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孝祥为南宋四大家;吴琚、张即之、赵孟坚等一批书家也有上乘的表现。一 南宋前期书家南宋前期的书法主要有三种现象:一是以吴说和宋高宗为首的复古之风;二是赵令畤(zh )、王升、刘涛等走着一条因循苏、黄、米的道路;三是朱敦儒、陈与义、秦桧等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一)吴说和赵构的复古 1、吴说,字传朋,号练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渡后曾任转运使、知信州,终主管崇道观。 吴说家藏甚为丰富,李清照曾遭窃而丢失赵明诚所藏大量金石、翰墨,则为其贱价得之。无疑为吴说眼界的拓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成就最高的当属行书,用笔轻灵,柔媚俊秀. 岳珂云:“先君尝评近世

4、书,有曰:公行书如仙台侍女,飘裾长袖,清娴娇丽,特患无出世间态。” 清吴升大观录称其:“行体直逼虞永兴,娟秀大雅。” 其次为游丝草书,作诗赞道:“游丝如春风,忽向窗几落。传观凛飞动,安得此健药。”2、赵构-高宗 赵构(11071187),即高宗。徽宗第九子。1127年即帝位。排斥李纲、宗泽的抗金主张,虽后来一度为形势所迫,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为抗金将领,但终为求和而听信奸相秦烩,杀死了岳飞,收诸将兵权。1141年,与金人达成割地称臣纳贡的和议。1162年禅位于孝帝,自称太上皇。在位36年。 从他传世的书迹来看,高宗初学黄庭坚,后推崇魏晋书法,其书法恬静闲雅,一派晋人风度。 作品: 洛神赋、佛顶光

5、明塔铭(二)赵令畤、王升、刘涛因循苏、黄、米(苏黄米三家流风) 苏轼、黄庭坚的字在北宋徽宗朝因为党争蒙受浩劫,天下苏碑、黄碑被毁坏许多。元佑党禁(287),直到南宋初年,苏黄书法仍然受到冷落。党禁过后,苏黄的书法才逐渐重视。 一般说来,在苏、黄、米三人中,世人学苏居多。尤其是达官贵人。苏字相对而言比较平正豪迈,而东坡的道德形象又与颜真卿相近,这应是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重要原因。 最能得苏字之形神者,是赵令畤、孙觌。赵令畤 赵令畤 是宗室,苏轼在颍州为官时,赵为签判,后受苏轼牵连,坐废十年。南渡后袭封安定郡王。作品乔仲常画赤壁图卷跋 孙觌孙觌 字仲益,常州人,北宋末为翰林学士,曾为钦宗草降表。南渡后

6、官至户部尚书。作品平江帖米芾书风的追随者 由于党禁的影响,苏黄的书法受到冷落的同时,米芾的字却备受青睐。 学米芾的人,大多有较好的笔性,却无十分显赫的背景,他们和米芾一样,基本上是以书法为毕生事业的。代表书家是刘焘、王升和米友仁。刘焘 字无言,长兴(今浙江)人,其代表作品昨夕帖,结字无非比米芾收敛一些,因而觉得稍有淡意而已。王升 字逸老,今河南开封人。其首夏帖颇得米芾的神韵,唯觉遗憾的是痛快有余而沉着不足。 米友仁 原名尹仁,字元晖,号懒拙老人。米芾长子,世称“小米”。米友仁的兴趣专注于绘画于米家云山。 米芾的画常被友仁题跋,但后人评价不高。陆游对此有很大感慨:“画自是妙迹,其为元章无疑也。但

7、字却是元晖所作,观者乃并画疑之,可叹也!”其代表作文字帖。 (三)具有个性和创新的书家 在苏、黄、米三家强劲的影响之外,还有几个书家尚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他们或有更为高远的追求,不顺从于时风的影响;或者本身就是有力者,不屑于循规蹈矩。 他们是朱敦儒、陈与义和秦桧。1、朱敦儒 字希真,号岩壑老人,河南人。志行高洁,不负流俗。南宋入仕途,诗书并为时重。他的行草书横斜颠倒,恣肆不群,从笔法到结体都与前人大异其趣。 2、陈与义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北宋时为太学博士。南渡后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知正事。其存世作品咏水仙花诗帖,只用淡雅的笔墨勾勒出凌波仙子的高洁。其书法的萧散与诗意融为一体,共同营

8、造出一种超然的优雅的韵致。 3、秦桧字会之,江宁人(今南京)。唯存书迹深心帖书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之末。前一年他用冤狱杀害了岳飞,是年向金纳币称臣,高宗竟被金封为“宋帝”。秦桧于书此帖前三月刚进太师魏国公。此帖笔意在米芾和蔡京之间。帖末自谓“凝寒笔冻,殊不能工也”,二、南宋中期的书法 这一时期的书法代表人物,基本上都是南宋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他们在乱世中出生,至成年之时,局势已趋于稳定。1142年绍兴议和之后,两国大规模的剧烈对抗平息了。期间只有绍兴31年(1161)金主完颜亮的渝盟南犯,但虞允文采石一役大胜,金主完颜亮又旋为兵变所杀,才遏止了金兵大举南侵的锐锋。“隆兴和议”成立,对宋金双

9、方而言,都是难得的休养生息的良机。两国在和议维持的40余年内,出现文化的共同繁荣不是偶然的。 书法方面,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孝祥为 “中兴四大家”。 另外,如虞允文、吴琚、姜夔等人也有较佳的表现。 书论有洪适的隶释、姜夔的续书谱、陈槱 负暄野录等。(一)中兴四大家 1、陆游 (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自幼好学不倦, 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

10、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才气超逸,满腹经纶,“本意灭虏收河山”,但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使之“报国欲死无战场”,因此,他便将恢复江山之志,愤郁不平之事,全部凝聚于诗文之中,其诗成就最高。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因此有“诗史”之称。如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11、,家祭元忘告乃翁”。现存词共有130首,以钗头凤最为著名。 其一:(陆游 作)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其二:(唐婉 作)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 瞒、瞒。 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婉,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

12、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尤吊遗踪一泫然。陆游的书法 精于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 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 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 传世之作有自书诗卷、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自书诗卷2、范成大 (公元1126-1193年),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虽身怀报国之志,但处南宋初年,积弱之世不能有更大的作为。范成大为人刚直 ,视死如归。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宋孝宗拟派使臣到金国索取河南陵寝地,当时朝臣惧怕金人如虎,范成大慷慨请行。 范成大才华横溢,素有

13、文名。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文学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不仅擅诗,而且善书。范成大的书法曾受他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蔡夫人是蔡襄孙女,主要工草,师承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大家而自变一体,虽未尽合古,但自有一种神气。其书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润。垂诲帖 陈槱(yu)负暄野录记载: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难精进。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 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 3、朱熹 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福建尤溪县人

14、。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诗人、哲学家。平生不喜为官,致于理学,著书立说。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一生主要的时间在福建武夷山、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晚年卷入当时进行的政治斗争,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书法代表作城南唱和诗卷萧散简远,笔意从容,灵活自然,无意求工,而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规矩。朱熹秋深帖 用笔轻捷自如,笔力柔弱,但却信笔草草;结字

15、平正典雅,退尽火气;字距紧密,行距宽松;墨色浓淡相宜,甚为平和,完全是一副严谨而又儒雅的学者风度。4、张孝祥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和州乌江(今安徽和 东北)绍兴二十四年(1154)状元。历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建康留守、知静江军、广西西路经略安抚使、荆南知府、荆湖北路 安抚使等。乾道五年(1069)因病退居芜湖。有于湖集、于湖词。39岁去世。工诗文,能书法,善绘画。其书法从颜真卿、米芾出,而能自便一体。评价称其书“多得古人用笔意”、“字法奇古”。存世墨迹有台眷帖、关彻帖、柴沟帖等。他比较注意节奏的轻重缓疾,以及结构的正侧险夷。台眷帖 第五行下面七字突然用轻快的小草写出,与前文的凝重

16、相映成趣,起到了较好的调节作用。(二)南宋中期其他书家 吴琚姜夔吴琚 字居父,号云壑,汴梁(今河南开封)人。高宗宪圣皇后之侄,母亲是秦桧长孙女。吴琚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习吏事,累官临安通判、镇安节度使。后以才选,除知明州兼沿海制使,寻知鄂州,复知庆元府,使留守建康,位至少保,世称“吴七郡王”。卒,谥献惠。其著作有云壑集。 吴琚工诗词,尤精翰墨,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江宁府志云:“琚留守建康,近城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酷爱古梅,日临钟、王帖。”擅正、行草体,大字极工。 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天下第一江山”墨迹,乃为吴琚所书,今六大字额仍存。其书法明显特点是酷似米芾,后人认为南宋著名书法家中,得米襄阳笔墨神韵者,应首推吴琚。 吴琚桥畔诗帖,又名行书蔡襄七言绝句是仅存的最早的条幅。 姜夔 (1163一1203),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人,南宋词人、音乐家、书法家。宋谢采续书谱序云:“白石生好学无所不通,书法得魏、晋古法,运笔遒劲,波澜老成,尤好临习定武本兰亭序。所著续书谱一卷,议论精到,用志刻苦。 姜夔是个多才多艺,为人清高,怀才不遇, 一生困顿不得志,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