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红色文学经典阅读与家乡红色历史检索跨学科融合研究-人教版高中语文家乡文化生活教学探究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4.26KB
约9页
文档ID:260428510
红色文学经典阅读与家乡红色历史检索跨学科融合研究-人教版高中语文家乡文化生活教学探究_第1页
1/9

          红色文学经典阅读与家乡红色历史检索跨学科融合研究-人教版高中语文“家乡文化生活”教学探究                    摘要 本文以《红旗谱》为例,论述阅读红色经典与家乡文化历史检索跨学科融合研究的意义以人教版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教学为路径,从语文支架、历史支架、家乡文化支架三个方面阐述研究的方法及意义试图通过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能够营造让学生参与当代家乡文化生活氛围,让他们了解家乡文化生活,热爱家乡文化生活,从而培养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家乡文化认同感关键词 红色经典;家乡文化;跨学科融合研究一、基本概念解读什么是“红色经典”呢?国家机关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红色经典”这一概念是2004 年 5 月 25 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红色经典”“即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名著”什么是家乡文化呢?人教版高中语文《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用书》(必修上)指出:家乡文化即“家乡的各色人物、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什么是“跨学科融合研究”呢?本文旨在立足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教学,与历史、地理等学科一起,以语文为支架,以历史为支架,以家乡文化为支架,进行研究性学习,以促进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生活。

这就是跨学科融合研究的所指红色经典”阅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它把“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和蔑视的普通民众塑造成英雄”(人民日报《红色经典的当下意义(文艺观象)》);如赵慧平教授所说:“红色经典表现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念,其追求和创造的超越一己之利的高远艺术境界,是最宝贵的文学遗产理论上,红色经典受众应该广泛,可是通过研究前的调查显示,“红色经典”在家乡文化生活中的状况不容乐观学生不了解家乡的“红色经典”作品,如收入“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作品的《红旗谱》,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并不了解其作者、人物、情节等;更谈不上了解这部巨著在家乡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固然是阅读主体——学生没有投入时间,另一方我们需要加大对这方面的研究,从百度检索中,从知网检索中,目前搜索不到“红色经典”与“家乡文化生活”携手的相关信息二、红色文学经典阅读与家乡红色历史检索跨学科融合的建议本次教学研究借助人教版高中语文“家乡文化生活”教学,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究这种跨学科融合研学,这既可以体现语文课标所要求的“满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从而丰富了语文学习方式;又符合历史课标“认同家乡”的要求。

这也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学习“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要求高度一致《红旗谱》是红色经典,它所反映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不仅反映了历史风貌,而且对当代文化生活建设,家乡文化生活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1.以语文教学为支架,了解家乡红色文学的特色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上第四单元教学内容为“家乡文化生活”,属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语文课标的相关要求是:“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名胜古迹,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等,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某一文化现象的认识”,语文课程资源除课文外,“文物古迹、革命传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基于此,本课题选定“红色经典”《红旗谱》为“家乡文化生活”教学的切入点,来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通过阅读《红旗谱》,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学经典作品的理解,了解家乡文化生活特色,融入到家乡文化生活建设中《红旗谱》在保定的红色文学方面的表现突出,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知网上输入《红旗谱》三个字,就能查到几百篇相关研究的学术文章,学者们从小说创作过程、讲故事的方式、人物形象、民族魂等各个方面对《红旗谱》进行了研究《红旗谱》作为文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的优秀作品,其承载深厚的保定文化底蕴。

通过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努力,挖掘其在家乡文化生活中的价值从语文学科角度讲,阅读《红旗谱》,让学生鉴赏《红旗谱》的文学艺术魅力,了解它的浓郁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文学价值要以读促写,完成《红旗谱》的阅读教学活动后,组织同学撰写文章,如以“家乡的英雄”为主题,可记叙,可议论,表达对家乡红色文化的认识、理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担负的传承责任与此同时,学生分小组深入纪念馆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红旗谱》的影响:它1957年一经问世,立刻掀起《红旗谱》热小说先后发行超过2000万册,还被改编为话剧、京剧、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并被译成俄文、越文、英文、日文、朝鲜文等文字《红旗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它已经成为保定的一张名片最后组织同学撰写《阅读<红旗谱>,检索家乡红色历史》调查报告,既学习了调查报告的写法,又能把《红旗谱》与家乡文化的关系加以系统归纳,从而把家乡文化生活建设付诸行动2.以历史教学为支架,了解家乡革命历史的传统历史课标对学业质量水平质量描述中“1-5”“2-5”均要求“能够发现历史上认同家乡、民族、国家的事例,知道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依据,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3-5”亦要求“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由此可见家乡文化生活在历史教学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河北省保定市“红二师”的历史,是保定现代史上重要的资源作为保定人要挖掘这一资源,讲好这段历史把这段历史引入课堂,将历史、语文等学科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情感,而且可能提升家乡文化生活的凝聚力结合历史教学内容,首先要借助调查,访谈,阅读,让学生深入了解“红二师学潮”的真相从这段历史“红”的角度讲,据史料记载,80%的学生参加了进步组织“反帝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革命互济会”“少先队”等,中共保属特委和中共保定市委也设在了保定二师,“二师”在当时被人们誉为“北方小苏区”,可见其影响力之大[1]据相关资料介绍,1923年至1932年,二师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们深入冀中53个县的农村,把农民组织起来,创建平民学校,累计在29个县创建党支部这些珍贵的资料应该走出历史档案,走入中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家乡文化记忆的重要元素[2]本次研究以历史为支架,让学生了解“红二师”的历史,了解这段珍贵的历史真相,从而铭记英勇,加深对家乡红色文化的记忆,担负讲好家乡故事,传承家乡文化的使命3.以家乡文化生活为支架,了解家乡文化的特色首先,《红旗谱》承载着保定英雄主义的人文精神。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易水河边,荆轲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言这一英雄主义精神,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发展,已成为保定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红旗谱》笔下的人物,除朱老忠外,严运涛,严江涛,贾湘农等人无不是英雄的代言人他们面对强大的对手,即使牺牲,也绝不屈服;面对严峻的现实,即使献身,也要攻坚克难;面对群众的困难,宁愿舍弃自己的利益,也要帮助群众化解难题同学们通过阅读《红旗谱》等红色经典,可以加深理解保定人的豪迈之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给这座红色城市谱写新的“英雄主义赞歌”其次,学生阅读《红旗谱》,可以融入与家乡当代文化对建设之中,为弘扬红色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小说中,保留了当时保定古城的风貌:位于西下关街的“二师”,其西邻是河北大学,当时曹锟所见的这所“河北大学”已经随着时代变迁成为一个传说它与当下位于保定的河北大学不是一个学校,如今的河北大学是从天津迁来的,与小说中的“河北大学”没有渊源其北邻育德中学,当时仅是一墙之隔,如今已经相隔一条裕华路了,这反映了保定城市面貌的变迁;张嘉庆住过的思罗医院,如今的保定人已经很少知道查档案,可知当年的思罗医院是现在的保定市第一医院的前身。

冯骥才先生曾说:“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是这历史的容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旗谱》保留的这些资料,正是也是保定的容器二师护校”斗争中,张嘉庆率领同学们冲破突围的买粮传奇中,除了体现同学们英雄主义的精神,还告诉了我们当时的物价:“张嘉庆把三十块洋钱向柜台上哗啷啷一扔说:‘掌柜的!看好,十袋面!’”[3]当然,书中保留当时时髦女人的服装——旗袍;平民子弟的粗布衣服等等从朱老忠抢救张嘉庆的情节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保定的交通工具——三轮车等等,这种交通方式在当时养活了很多底层百姓《红旗谱》保留了大量保定的方言仅第一卷就有154条方言的注释如“这号人”的意思是“这样的人”,“轻的没人来”的意思是“经常没人来”,“垫补垫补肚子”的意思是“多少吃点,抵抵饿”,“古楼雕钻”的意思是“奇奇怪怪”等等这些方言很能反映保定人的智慧,如“垫补”本是临时挪用的意思,“垫补”与“肚子”搭配,形象贴切;再如“哑模悄声”不同于“哑悄”的寂静之意,在保定方言中,它是“轻轻的”之意在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保定人读保定方言,别有一种亲近味这些方言增强了作品的地域特色,能够更好地为刻画人物服务,可以作为历史资料成为研究保定方言的重要资料。

这些方言用在小说中有具体的使用情境,相较于单调的解析,它们承载的文化因素更丰富结语香港岭南大学许子东教授在《文艺争鸣》发表《重读<红旗谱>》,认为“《红日》《红岩》《红旗谱》”这“‘三红’都是‘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的创作特点是“第一,通常是写真实历史事件;第二,原作者是事件亲历者,或是参与者”其实在保定,在冀中平原,这样的红色经典还有很多,如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的《敌后武工队》、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孙犁的《风云初记》等,因此,我们教学中把《红旗谱》这样的红色经典阅读与家乡的文化生活结合,这对认识家乡红色经典文化,了解家乡革命历史,了解家乡方言等,有独特的作用,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参考文献:[1] 安文忠,阎丽.“红二师”学潮与《红旗谱》[J].共产党员(河北),2021(01):55-56.[2] 张亚德、牛琪.百年二师:红色基因续写薪火传承[N].保定日报.2021-03-23.[3] 《红旗谱》,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6月北京第61次印刷,第392页[4]毋小利.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红色经典篇目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1(13):36-40.[6]陈红.红色经典教育从意义迷失走向精神传承的价值回归[J].教学与管理,2021(22):43-45.基金项目:本文是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红色文学经典阅读与家乡红色历史检索跨学科融合研究(课题编号2021098)”的研究成果。

第 5 页 共 5 页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