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桂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1.33KB
约16页
文档ID:260329499
桂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_第1页
1/16

160;         桂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                    王达金1,刘俊杰2(1.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广西 桂林 541001;2.广西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摘 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战略制高点,是后发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力引擎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全面推进,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聚的步伐迅速加快,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初步形成集群化组织但仍面临规模不大、创新实力不强、市场集中度小等弊端建设“创新型桂林”,推进创新要素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企业集聚,实现重点产业共性、关键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对于促进桂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培育内生增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产业园区;创新F490.3 :A:1002-3240(2013)04-0154-05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建设,以及桂林作为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为桂林市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桂林正处在工业化初期进入中期阶段,资源环境、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提升和发展等对科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基于桂林所处的特殊区位及其相对雄厚的科教实力,桂林市经济发展的重心必将转向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陆续出台的广西14+4产业振兴规划、广西区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广西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也从政策层面支持桂林市发挥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打造千亿元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提高工业园区整体素质为目标,逐步优化以桂林高新区为龙头,西城经济开发区、苏桥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医药及生物制品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创意产业,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培养一批本土知名品牌,形成若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基于上述背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本框架,推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建设以及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是时代赋予桂林的重大战略机遇和挑战二、创新性集群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特征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自从马歇尔首次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研究后,随后相继产生了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鲁格曼的空间报酬递增理论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这些经典理论为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以创新型企业和人力资源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核心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与模仿型产业集群相比,其创新程度较高;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现代产业集群一)创新性集群的理论阐释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1890)在19世纪末对设菲尔德和兰开夏郡的研究中,发现这里小公司集聚且它们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区内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专业化特征认为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便利的运输条件以及技术扩散会产生很高的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无法达到的,这会促成企业的地方集中和相互依赖,企业聚集繁衍出知识信息的外溢和创新的环境,导致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节约了雇主和劳动力之间的相互搜寻成本克鲁格曼(2002)将地理区位等因素引入经济研究,以传统的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空间结构、经济增长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一个一般均衡垄断竞争模型指出产业集群是收益递增所带来的外部经济产物,地区集中和专业化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并产生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将带来更大规模的企业集中——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在区域发展理论和国家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集群网络创新理论Cohen and Levinthal (1989)提出组织吸收能力概念,认为从组织外部识别、获取知识资源并与组织自身资源进行整合是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来源1990年代,迈克尔·波特进一步从竞争力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属性,用“钻石模型”描述集群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集群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的观点二)创新性集群的基本特征1.集群内部形成要素的综合集成创新机制产业集群的创新并非单纯依赖技术上的突破,而是涉及集群内技术、市场、文化、制度等多方面要素之间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机制与过程创新性集群是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环境各个层面以及创新要素、创新对象及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综合集成的产业组织类型在创新方式上突出“集成手段”,在创新过程中强化“集成管理”要素的综合集成创新不仅体现创新原理,更体现聚合、协同原理,体现出集成接力、优势互补、相互融通的思想集成创新是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具有融合性强的特点要素经过选择搭配、主动寻优,以最合理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实现有机融合这种融合建立在技术融合基础上并得到进一步延伸,把创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及不同主体的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和竞争力集成在一起,互补匹配,协同发展。

集群的要素集成创新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集成创新类型纵向集成创新指围绕创新过程和创新链条,把各环节有机组合为一个整体;横向集成创新指把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及创新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要素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的创新网络2.集群内形成创新型组织网络体系和学习能力创新性产业集群内和周边地区有较多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协会和商会等)、中介机构(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等)、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政府和事业单位)、市场组织(要素市场)和技术基础设施(通讯等)等,拥有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学习能力由于集群区域内部聚集了大量的从事类似创新活动的企业以及中间服务组织,有着技术相似性的企业群体能够高效地共享知识的外溢效应,共享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降低创新的交易成本集群效应的产生体现了各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产生创新能力的微观基础则是企业的学习机制,正是集群背景下的学习机制加强了企业创新能力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特征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集群内领先的企业会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一旦某项核心技术获得创新性突破,在集群区内各专业细分的企业很快会协同创新、相互支持,共同参与这种网络化的创新模式。

企业空间集聚促进了企业及其与相关机构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联结形成了一种支撑技术活动的创新网络,并通过网络结构获得创新资源和要素,提高了技术创新效率和能力集群内企业在相互联系中不断进行知识技术的交流和学习,促进了区域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环境的互动,进而有效推动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新产业区的持续发展3.创新型集群是区域创新功能的主要载体创新性集群对于区域创新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其创新功能表现在具有对区域战略目标的支撑功能、创新资源的集成和协同功能、重大成果的转化扩散功能以及创新人才的集聚培养功能等四个方面具体而言,一是围绕区域战略目标,发现、提出、承担并完成重[来自WWW]点科学、技术、工程任务,保障区域重大需求,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二是集成区域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开放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进行重大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保持区域科技创新的引领地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于地区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三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与扩散,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四是吸引、汇聚、培养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化等方面的高水平领军人才与创新队伍三、桂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随着工业化快速推进,桂林高技术产业群迅速崛起。

桂林国家高新区已经规划建设了信息产业园、英才科技园、铁山工业园、医药城、综合产业园等专业化产业园区,这些专业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日益显现的园区成为桂林高科技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现代科技新城和科技要素集聚的前沿窗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有工业企业近6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多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工业体系与产业群逐步形成二)现有优势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历经长期要素集聚,桂林国家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三个主导产业群,即一个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两个特色产业集群,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三个产业集群已形成了配套完整的产业网络,为同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要素集聚环境正在形成的产业集群包括新材料、新能源、创新创意三大产业集群培育新材料、新能源、创新创意三大新兴产业,不仅拓展了高新区发展空间,还为园区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续动力高新技术“优势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并驾齐驱,正在重塑桂林国家高新区新的竞争优势三)集群空间布局日渐完善从空间土地利用看,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托的高新区已由最早的1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拥有信息产业园、英才科技园、铁山工业园、创意产业园、机电工业园等五大专业园,总规划面积达18平方公里,桂磨路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大学科技园、留学生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建设顺利推进。

空间布局上,已大致形成以桂林市三大开发区为轴心、各县集中区为辐射轴线的“兴安-灵川(八里街)-临桂(西城)、高新-苏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带”轮廓在这条绵延上百公里的产业带上,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主城区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与动漫、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各县集中区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和传统中药制剂等产业,实现整个高科技产业联动发展、资源共享、技术支持、整体跨越四)创新体系发展与成果日益显著桂林高新区目前已建有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博士孵化器、工程技术中心、专利事务所、税务事务所、中小企业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电子产品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服务机构高新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1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总数达300余家(其中留学人员、博士企业70家),在孵项目超过600个,每万平方米孵化场地孵化企业l5.2家,是全国平均数的一倍,是广西最大的科技企业和留学人员企业群体四、桂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桂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一)特色不突出,产业集聚度、关联度不高受多种因素制约,高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尚未形成,产业布局欠合理,产业定位不明晰,特色不鲜明,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缺少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企业间功能分工、互补性较差。

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三个产业集群,但从总体情况看,产业集群的规模、要素、集群化程度等都存在不足,导致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基本上是缺少集聚效应,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性、互补性和配套性,无法通过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价值形态向高端转移,给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做大做强企业带来很大困难2010年桂林市高新区仅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2亿元,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完成工业增加值66.7亿元,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1.5%,这说明高新区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作用小,难以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总量迅速扩张桂林市目前形成的机械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动漫等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产业规模、产品档次、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管理水平、辐射能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