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公西 文档编号:260200845 上传时间:2022-02-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课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明清时期,地方官在处理民间诉讼时,普遍倡导“平情息讼”,告诫百姓“毋得动辄兴词讼”;争讼一般交由家族内部自行调解,难以解决的最后才交给官府裁决。这一现象反映出A儒家思想影响司法实践B宗族势力决定着治理成效C民间诉讼扰乱地方秩序D官府与宗族职能趋于一致2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袁氏世范最初是袁氏家塾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版印后广泛流传。这反映出宋代家训A适应市民阶层兴起的需求B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C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D导致崇文抑武风气盛行3有日本学者提出:日本采用唐律,其文句虽相同,但多加以斟酌改订,如中国极重之罪为“十恶”,而日本则为“八虐”,且大

2、体上日本律较唐律之处刑较轻。该论述从侧面表明唐律A是礼、法相结合的典范B代表中国立法的最高成就C对日本法制有示范作用D以儒家的纲常为指导原则4刑统断狱律规定:“诸赦前断罪不当者,若处轻为重,宜改从轻;处重为轻,即依轻法。”这一规定A利于抑制司法腐败行为B表明审判遵循从轻原则C有助于司法审判的公正D体现了慎刑的人文精神5秦朝时,统治者提出“以吏为师”,到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治理理念的不断更新B加强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C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D百家争鸣局面的最终结束6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洛阳,并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贡,献金九牧,

3、以铸九鼎。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则整师而退。据此可知,当时A周天子的共主地位稳固B私学推广了中原文化C楚王恪守宗法血缘关系D德治理念的广泛传播7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编成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起见,于洪武十二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由此可见,明初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B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C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D有利于老百姓明晓律令8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设立汉代第一所地方官学。汉武帝时期,地方官学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东汉时期,地方官学与地方私学蓬勃发展,出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的现象。 汉代

4、地方学校的发展A延续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促成了察举制度的实施C有利于国家教化的下移D反映了教育体系的定型9商周之际,职官就任,必先册命。商代册命巫鬼色彩明显;周代册命多强调敬天保民、褒德赏功。这种变化反映出,周代A宗法制成为册命的依据B周王取代巫鬼成为信仰主体C周王借助奖赏控制大臣D国家治理具有浓重人文理念10清初统治者重视人臣服官,首重廉耻之节。清初直隶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官员的良好示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于成龙天性忠直,并无交游,惟知爱民直隶地方百姓旗人无不感戴称颂。这说明,清初统治者A强调道德与秩序互动B重视理学观念的渲染C重视官员的垂范作用D激起了官员的荣辱感11唐代制定的法律条文比

5、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其余变重为轻的还有很多。但是却把谋反、谋大逆、大不敬、不孝、内乱等定位十恶,特标篇首。这体现出唐律A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基本精神是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C突显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D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积极性作用12唐朝杂令规定,家庭财产须由家长作主,如不经家长授权或同意,其子孙弟侄对其财产私自进行任何变更都是非法的,要受到法律制裁。据此可知,唐朝A在法律上不承认财产私人所有权B注重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C财产继承和分配的宗法观念浓厚D政府可任意剥夺私人财产13从汉武帝开始,汉代统治者均把兴学作为地方官吏的重要职责,汉书后汉书列入循吏传中的官员几乎都在地方办学方面作出了

6、突出政绩。汉代统治者此举意在A扩大地方官吏的来源B宣扬儒学的教化功能C推动教育发展平民化D完善官员的考核机制141989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龙岗秦简是揭开秦律神秘面纱的重要文物,其中有百姓“取其射狼、家原、舟、狐狸、殺口雉兔者毋罪”,“请取禁中豺狼者母罪”之语。这反映秦律A保护个人私有财B司法操作的灵活性C注意维护生态平衡D重罚偷猎偷盗行为15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免除)徭戍。以十月赐酒肉”。这一举措表明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B注重推行道德教化C官府建立养老机制D统治思想转向有为二、材料分析题16 材

7、料 宋刑统乃太祖赵匡胤开国以来制定颁布的第一部法典,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加之律敕合编的形式可以弥补律文不足之罅漏,故“终宋之世,用之不改”。宋刑统以律为主,其后附以相关的令、式、敕、起请条等,不仅完善了唐后期以来出的“刑统”体例,而且开创了后世律例合编的律编纂新体例。宋刑统由于立法仓促,有一半内容因袭了唐律疏议,但是,与唐律疏议相比,宋刑统无论在律典体例上还是在律典内容上都有显著变化。在宋朝规范与制裁人们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中,不仅宋刑统律文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敕令格式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与唐朝主要依据律文及律疏定罪量刑形成了明显差异。当然,宋刑统在体例上最大的成就还是

8、在律文之后附上相关令、格、式、敕、起请条等,“使其成为一部具有统括性和综合性的法典”,这一变化,不仅完善了唐后期以来出现的刑统体例,而且开创了中国古代刑律编纂的新体例。摘编自百度文库论宋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变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刑统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刑统的历史影响。17政治制度与文化传承材料一 经筵是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而开设的课程,汉朝以来即有零散事例,但未成定制。宋朝经筵则完全制度化,除寒暑期外均隔日一讲。大儒程颐论述经筵的重要性说:“臣窃以人主居崇高之位,持威福之柄,百官威慑,莫敢仰视,万方承奉,所欲随得,苟非知道畏义,所养如此,其惑可知。

9、”故云“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明朝经筵正式开设于英宗正统元年,自此除寒暑外,每月逢二日举行皇帝学习经书的经筵典礼,其间每日都有讲授安排,称日讲。经筵日讲虽以讲解经史知识为主要目的,但担任讲授任务的官员也往往顺便言及时政,对皇帝进行讽喻规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清代经筵制度在康熙时期达到了鼎盛。清代皇储教育期以严格有名,他们即位以后已经不再需要经筵日讲再来补充什么,需要的只是借经筵仪式炫耀其博学多识,显示其在道统上的权威。光绪帝教育课程内容虽然还是以传统经史为主,同时加进了诸如洋文、世界地理等新鲜内容。宣统三年颁布的皇帝入学读书上谕,除要求“于帝王之学

10、、古今中外治乱之原详晰讲论,随事篇规”外,还要求“当此世界大通,文明竞进,举凡数十年来通行之宪政、发明之学理,尤当按切时势,择之务精,语之务详。”传统经筵制度刚刚有了一些改革的迹象,其所依附的帝王制已经走到了尽头。摘编自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况指出与宋代相比,明清经筵制度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到晚清经筵制度的历史作用。1-5 ACCCA 6-10DBDB 11-15BCBCB16(1)特点:相对固定;以律为主,律例合编;因袭唐律;体例与内容与唐律差异明显;具有统括性和综合性。(任答四点即可)(2)影响:是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完善

11、了唐后期以来出现的刑统体例;是一部具有统括性和综合性的法典;开创了中国古代刑律编纂的新体例。(其他言之有理亦可)17(1)明朝经筵制度设立了日讲,使经筵制度更完备;明初废宰相制度,经筵日讲则成为皇帝与大臣沟通的一种渠道,对明朝政治的作用更为重要;增加了时政内容;经筵制度注重仪式感;从皇帝教育发展成为清朝前期皇帝借经筵教训臣民的手段;晚清注入了西学内容,传统的经筵制度逐渐衰落。(2)历史作用:推动了重文轻武社会风气的发展;传承了儒家文化;充实了帝王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使统治者了解前代治乱的经验教训,能更好的治国安邦,有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如清代皇帝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荣盛世;一定程度上调控和限制了皇权;为基层民意向上传达提供了某种途径;晚清依附于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经筵制度,随着帝制灭亡也随之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