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导学案

上传人:公西 文档编号:260200558 上传时间:2022-02-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77.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导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3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4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5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6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7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2、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8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学习重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商鞅变法的内容措施及意义。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的主张。3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4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学习难点】1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2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其意义。3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秦朝崩溃原因。4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单元要旨】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

3、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思维导学】【阶段特征】阶段特征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

4、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时代趋势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专题知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项目转型前转型后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地方分权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雏形出现。选官制度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形成贵族政治实行任命制度,形成官僚政治。经

5、济制度工商食官,井田制,土地国有或公有工商业私营化,授田制,土地私有或国有。社会结构宗族占主导,贵族地位高小家庭形成,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思想文化原始神学思想占主导,思想处于蒙昧状态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教育制度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私学兴起,平民接受教育。二、汉代“大一统”局面的形成1政治方面(1)改革官制,加强皇权。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权力日重。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2)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实行刺史制度,分全国为13州部,每一州部

6、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3)逐步削弱王国权力,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2经济方面: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从经济上巩固政治统治。3思想方面: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单元小结】【单元小练】1假如邀请你参加主题为“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考古工作,较合适的考古地点可能在():A北京山顶洞人遗址 B河姆渡文化遗址C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D秦始皇兵马俑坑2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

7、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B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C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D井田劳动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3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承认土地私有 B革除陈规陋习C强化社会控制 D打击旧贵族势力4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最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A孔子提出“贵贱有序” B韩非坚持集权观C老子坚持“小国寡民” D墨子提出兼爱非攻5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注:人名主父偃)之册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是(

8、)A郡国并行制 B推恩令 C分封制 D察举制6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王莽篡汉从侧面反映了西汉后期存在一个严重影响统治的问题,它是()A宦官乱政 B匈奴为患 C外戚干政 D儒家衰落7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古代统治者实行了许多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

9、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中央政府面临的威胁并简述汉武帝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参考答案16:CBDBBC7(1)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相互牵制;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官。条件:秦统一六国。(2)威胁:诸侯国控制了全国较大的地盘,自己任命官吏,收取赋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威胁汉朝皇帝的统治地位。对策: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颁布法律,歧视王国的官吏,限制士人与诸侯王的交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