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 教案

上传人:公西 文档编号:260200134 上传时间:2022-02-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部编版语文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部编版语文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 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微课教案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杨鑫鑫 孟玉红教学目标:1、会认“惠、崇、欲”等几个字;会写“晚、鸭、芦、欲”等生字。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的字,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谢,朗读古诗,引导学生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能借助注释和有关的资料,结合图画展开想象,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能理解并说出古诗的大意。3、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诗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呈现早春的欣欣向荣景象。教学过程一、出示惠崇春江晚

2、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同学们,欢迎来到我的微课堂,今天我们要说的微课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课题是苏轼的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写作背景: 宋朝的时候有个叫惠崇的和尚,他擅长写诗和绘画。有一年春天,他在游览春江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景色非常的美丽,当时正是早晨,太阳刚刚出来,于是,他画了一幅画,并把这幅画命名为春江晚景 。大诗人苏轼看到了这幅画,就在画上题了一首诗:惠崇春江晚景 。知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3、;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引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现在来背诵春晚,以前学习过很多与春天有关的古诗了。现在一同走进900年前的宋朝,看看苏轼笔下所描写的惠崇春江晚景,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一春江晚景三、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拼音自学,教师随机点拨。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字词注释晚:早晨竹外:竹林外面。鸭先知:鸭子最先知道。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

4、吃。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鱼的一种,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四、,读懂这首古诗竹外桃花三两枝:这里点明早春风光,色彩明丽,景色静雅。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动物的活动情景。蒌蒿满地芦芽短:春天的植物,充满生机。正是河豚欲上时:展现想象中的情景,充满情趣。五、全诗赏析(边吟诵,边理解诗意) 这是为惠崇和尚春江晚景图所写的题画诗,诗中依据画面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色,从河水,鸭子,竹子,芦苇,桃花,蒌蒿和芦芽的景物描写,呈现出一派早春欣欣向荣景象,诗人除了描写画面的意境,更是写出视觉之外所感觉到的春的气息。春江的“水暖”和河豚的“欲上”,本是画中没有的,可是诗人却凭借想象

5、的眼睛看到了,生动地表现了季节的变化和春天景物的特点,创造了画外之画,增添了画面中春天的生机和活力。把画写活了。六、边朗读,边想象画面。 古人有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于写景诗来说,每一句诗句堪称一幅图画,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句是说翠欲滴的竹林之中,伸出两三枝红艳艳的桃花。鸭子在春天的江水中嬉戏,感受到江水变暖。这是一幅多么艳丽,景色优雅的图。“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是说初春时节蒌蒿生出满地,芦苇也生出嫩芽。正是河豚将要沿江而上的时候。这是一幅展现出想象的情景,充满情趣的活生生的图画。七、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八、课堂小结这是一首描写了早春时节的景物古诗。这首诗不仅表现了画中的景物,而且依据画面想象到画外的情景,创造出画外之画,意境更为广阔,更增添了画面中春天的生机和活力。给人以大地回春,草木复苏,充满生机的感觉。九、本节微课,我就为同学们上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