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大学子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60194032 上传时间:2022-02-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湘潭市大学子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南省湘潭市大学子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湘潭市大学子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湘潭市大学子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湘潭市大学子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杜 甫 评 传张建东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在繁荣富庶的盛世里长大。其家庭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奉儒守官”;二是“立功立言”。家风对杜甫的影响很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就很自然地建立在他生活道路与创作带路的起点上。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杜甫希望凭借横溢才华从科举走向仕途,登上卿相高位而实现愿望。他迷于盛唐表面的繁荣景象,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高唱自己的壮志理想,并不断为政治前途开辟道路。虽然他举进士不第,但仍然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公元746年

2、到755年,诗人35岁到44岁正值壮年,也是唐朝统治由最高峰折向下行阶段。杜甫思想性格逐步转变并趋于成熟,创作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五首奉先咏怀等。所谓“野无遗贤”的政治欺骗,使满怀希望来长安的杜甫十分震惊。诗人不甘日益穷困,奔走于权贵之门,急寻一条入仕道路,一再投诗干谒,“有儒愁饿死,早晚投于津。”(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直接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封西岳赋,但都没有实际结果。这让他感到非常悲愤。社会关系与生活条件的变化,促使诗人打破了对盛世的幻想,逐渐认识到“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赠比郭萧郎中十兄)然后,开始把自己的遭遇跟昏暗的政局联系起来,这是诗人美好幻想碰到丑恶的现实而遭到破灭的必然结果

3、,这种来自生活深切感知的思想认识上的巨大变化,对诗人的生活特别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发轫之作(兵车行)既是这一重要进展的标志,也是诗人创作走向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的光辉里程碑。公元755年到759年,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充分展现,从政信念愈趋成熟,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重大政治事件,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政治原因。诗人处在时代的大变动之中,又处在战乱的中心,曾几次追随刚即位的肃宗皇帝,二任左拾遗之职。“影静千宫里,必事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他把肃宗当作中兴的希望,然而不论是被俘逃生还是抗疏直谏都未得到重用,最终还是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诗人

4、与自己所属的士大夫阶段隔离开来,从流亡的饥饿的人民中和满目疮痍的村落间去观察肃宗的中兴。多年的困顿流徒、压抑深思,诗人已能用更加深邃的目光来观察社会,用诗歌不断褒贬,力求对政治事件产生积极的作用。击形诗北征便是诗人针对时局写出的政治论述性的鸿篇巨制。战乱,是唐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曾经被盛唐诗人们热烈歌唱过的一些题材,在叛军铁蹄下已经没有意义,而战乱造成的局面,他们难以立即熟悉认识。这时的诗坛很多些沉寂萧条,但杜甫却如中流砥柱,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写下著名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地反映出封建国家、安史叛军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忠实

5、地记录战火和灾荒下人民的生活,被誉为“诗史”。“三吏”“三别”,代表者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这跟诗人有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政治,亲身体验了人民的痛苦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从政的热望非但没有减退,反而随着对时局的关注而更加强烈勃发,诗人在公元759年到770年漂泊西南,48岁到59岁。这是杜甫生平的最后一个时期,政治热情执著不衰。“飘飘和所以,天地一沙鸥。”(旅业怀书)功名无成,漂泊流离,社会的极度黑暗使诗人不免叹老嗟卑,写下许多吊古、咏怀、追忆往昔痛苦的作品,总结自己的一生。诗歌艺术已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诗境也异常开阔,然而诗人的政治热情却未衰退,赞颂并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碎,死而

6、后已”的精神,在战后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局面下,总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愈是无能为力,便愈是雄心不已;愈是无能为力,便愈是坚定信念;即便是那些描写山水、田园、花草、鱼虫的诗,也可以看出他从未忘怀国家和人民的心情。“剑外忽传收蓟北.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在流离中听到叛乱即将平定的消息,不禁放歌纵横,欢喜若狂;年老体衰的杜甫漂泊在洞庭湖畔,他舟中自叹:“扁舟应老去,无补圣朝明。”(野望)感情悲愤凄凉,却仍然关心着政治。大历五年(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诗人最后一曲歌声“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还在念念不忘考虑国家的

7、大事。(摘自从杜甫生平和创作看其执著的从政信念,有删改)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致君尧舜上”两句,表明了杜甫的抱负,即辅佐皇帝,使其成为有道明君,让人民过上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B. “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被誉为“诗史”的典型代表作,反映了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感受。C. 被杜甫赞颂并效法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仅是其晚年创作的主题,而且也是杜甫精神品质的概括。D. 安史之乱发生,唐朝由盛转衰,杜甫在此期间却不肯离开长安,被俘逃生和抗疏直谏均是因为对皇室的忠心。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杜甫一生都深受家

8、风的“奉儒守官”“立功立言”的影响,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踌躇满志,信心十足。B. 杜甫一再投诗干谒但终未成功,这使他对朝廷“野无遗贤”的幻想破灭,心情悲愤,写下了前出塞后出塞五首。C. 跟很多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杜甫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了解更深刻,他在诗坛沉寂萧条时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D. 晚年的杜甫写下许多吊古、咏怀的诗歌,概括性地表达了一生的情感,旅夜书怀北征就是这样的作品。E. 稳重多处引用杜甫的诗句,不仅可以增强叙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而且可以使文章的预言变得更加有文采。6. 执著的从政信念,坎坷的人生遭遇,给杜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参考答案:4. D 5. CE 6

9、. 思想认识变化:从美好幻想走向现实生活,用深邃的目光观察社会;诗歌境界提升:诗人壮年时,把自己的遭遇跟昏暗的政局联系起来,创作走向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晚年时,政治热情没有衰退,开始总结自己坎坷的一生,诗歌艺术登峰造极,诗境也异常开阔。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均是因为对皇室的忠心”的结论有误,应是“均为了得到皇帝重用从而实现立功立言、报国安民的愿望”。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

10、项,“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踌躇满志,信心十足”指的是盛唐时的杜甫,并非一生都这样。B项,“感到悲愤写下了前出塞后出塞五首”错误,原文并未说明写作前出塞后出塞五首的原因。D,北征不是晚年所作。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他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发轫之作(兵车行)既是这一重要进展的标志,也是诗人创作走向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的光辉里程碑”“诗人与自己所属的士大夫阶段隔离开来,从流亡的饥饿的人民中和满目疮痍的村落间去观察肃宗的中兴。多年的困顿流徒、压抑深思,诗人已能用更加深邃的目光来观察

11、社会,用诗歌不断褒贬,力求对政治事件产生积极的作用”概括第一点;根据“公元746年到755年,诗人35岁到44岁正值壮年,也是唐朝统治由最高峰折向下行阶段。杜甫思想性格逐步转变并趋于成熟”“诗人从政的热望非但没有减退,反而随着对时局的关注而更加强烈勃发” “诗歌艺术已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诗境也异常开阔,然而诗人的政治热情却未衰退”概括第二点。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2. 阅读下面的这篇小

12、说,完成下列各题。九十三贼范云英德化县硕儒那地儿,曾有九十三个盗匪占山为王,人称九十三贼。 九十三贼来自民间,身怀绝技,各有千秋。领头的为一白面书生,他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一手好字龙飞凤舞。每做一票,白面书生必在被劫人家墙头题诗留名,好汉做事好汉当,以免累及无辜百姓。下来是一黑脸汉子,黑脸盘络腮胡,手托磨盘如同举杯,一把大刀舞得密不透雨,黑脸汉子跟随着白面书生,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九十三贼行事之前,必派“狗不理”开路。“狗不理”身体单薄,活到四十几岁了,模样还只有普通人家十六七岁的孩子大。说来也怪,不管被劫人家养了什么样的狗,见了“狗不理”都不会吠叫。他只翻墙入内,就可大摇大摆地开门放客,绝不

13、会惊了主人家。 九十三贼行事的时候,长风就坐在门口打盹。长风长得口中流涎,但五里之内,若有官兵响动,他即刻便可知晓。官府曾经数次获得消息,组织大队官兵前去围剿九十三贼,但每次赶到时,都人去楼空,不见贼影。九十三贼聚义龙门寨,虽杀富但不济贫,劫来的银两,一次一人仅分十两,余下的银子全都埋于地下。据说有人曾于龙门寨一个有着“太平年”字样的台阶下,挖出十万白银。他们打家劫舍的时候,只将人捆起,并不害其性命,平常也不会出来扰民,与周围百姓相安无事,但犯案多了,终是官府之患。 终有一年,官府决意清剿。县衙派出数十暗探,专门探寻九十三贼行踪。有两三次,官府得到确切消息,火速派出捕快前往,还是让九十三贼轻松

14、逃脱。有一次明知九十三贼上了一个山头,可官兵在林中转了三天,竟然找不到蛛丝马迹。 官兵追剿一年全无所获,正想放弃抓捕的时候却得到了意外的收获。那天和往常一样,官兵赶到失主家里的时候,九十三贼已全部撤离。但令官兵意外的是,门口有杂乱的脚印一路向西边山上延伸。官兵循着脚印,一路追去,直追了两日两夜,终于在一座寺庙前,追到疲惫不堪倒地睡觉的九十三贼。 官兵大获全胜,就地处置众贼,只留贼首白面,推至西市斩首示众。行刑前晚,白面托狱卒传话,求见知县。知县心中亦有疑团,就前往狱中。 白面问:“官兵何以得知我们行踪,一路紧追?” 知县反问:“我正想知道,以前捉拿你们,你们是怎么逃离的?” 白面说:“我们有一

15、异人长耳,能听到五里之内的动静,一旦他听到官府的动静,我们便开始撤离。” 白面又问:“官府是不是买通了我们的人,为你们一路留下记号,你们方循迹而来?” 知县说:“这也正是我的疑惑所在。以往追寻,你们漫无行踪,这次怎么一路上,到处都是你们的脚印和丢弃的东西?” 白面愕然,低头想了半晌,抬头叹息道:“报应啊!” 原来,九十三贼里,有两个残疾人。一个是罗锅,一个是跛脚,他们行动不便,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后面。以前九十三贼也没人在意,但这一年来,由于官府追剿太急,就有人提议说这两人动作迟缓,怕会连累了大家。何况,他们一向胆小怕事,若被官兵所擒,那九十三贼贮藏银两的秘密就会大白于天下。为防止聚义大计毁于两人手上,他们就杀死了罗锅和跛脚。 白面悔之不已,他现在才想起,罗锅的背上永远背着一个大皮囊。一路走一路捡,而跛子手中永远拿着的拐杖就是一个扫把,一路走一路扫。想不到,自己精心谋划多年,埋下白银百万,网罗各地义军数万,只等秋后一声令下,各地就要揭竿而起,只等自立为王:竟然因错杀了看来根本没有长处的罗锅和跛脚,而葬送了九十三贼的锦绣未来。 白面站起来,惨然一笑,对知县说:“那是因为,贼当久了,再聪明的人都会变得愚不可及。”说完飞身而起,一头撞向大柱。(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第15期)(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