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永遇乐优秀教案

哈****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4KB
约13页
文档ID:260168773
永遇乐优秀教案_第1页
1/13

永遇乐优秀教案江都市教育局教研室 生国俊设计指导思想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安排:1、预习课文 ,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最好翻译全文),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北顾:回头向北望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二、作者与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 1203 年),辛弃疾 64 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 )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三、学生齐读课文(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师领读课文四、研习课文,品味用典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 “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进行探讨,可与同桌讨论)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裕典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觅”、“英雄 ”、 “风流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写的是什么?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5.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掉书袋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京口怀古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 “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6.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2)刘裕 “气吞万里如虎 ”与刘义隆 “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3)四十三年前的 “烽火扬州路 ”与眼下的 “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 ”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五、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六、拓展阅读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的《登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是《三国志》 (裴松之的注 )里曹操的话!注释:①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北固山上②千古兴亡:指漫长的历史上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舟船、器仗、军伍整肃,乃感叹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刘琮)若豚犬耳 ”仲谋:孙权的字本词大意:站在北固亭楼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一片风光依旧,可是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自古以来,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朝代兴亡的事变,都像无穷无尽的长江一样滚滚地流过去了孙权年轻时就统帅了万人大军,守住了东南地区,不断地和敌人作战天下英雄能为他敌手的,只有曹操和刘备后代子孙就应该把孙仲谋作为榜样!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稻花飘香,老农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如歌,引得行人入神聆听遥望远天,有七八个星儿闪烁来到山前,已有两三点雨儿飘落。

拐个弯儿,溪桥一过,就在土地庙旁,出现了曾住过的旅店茅屋这首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好一派纯净自然的乡村风光 !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词2.比较辛弃疾和苏轼词的风格八、师生同背全文结束学习目的: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重难点: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复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检查背诵默写(2 人到黑板上默写,其他人自己默写随机检查几人背诵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三、解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1、解题: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2、介绍作者: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 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 50 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 68 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 “苏辛 ”,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3、了解背景: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1、学生自由朗读(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注意: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朗读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3、学生齐读五、研习课文,品味用典此情此景之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用典介绍用典的概念和特点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借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方法: 1、弄清典故的意思(没学过的会有注释2、理解用典的意图表达作者的情感))(一)研习上阕: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斜阳草树 ?? 曾住 ”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