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二十四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260159671 上传时间:2022-02-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二十四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二十四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二十四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二十四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二十四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二十四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二十四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莆田第二十四中学高三上语文学科月考2试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古代诗文阅读(31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1)伤心秦汉经行处, 。(2)水河澹澹, 。(3) ,衣冠简朴古风存(4)越明年,政通人和, 。(6)当余之从师也, 。(7)以中有足乐者, 。(8) ,身世浮沉雨打萍。(9) ,山岳潜形。(10) ,随风直到夜郎西。(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朱碧潭诗序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

2、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

3、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

4、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注:匡庐:即山西庐山;涴:污,弄脏;教:教令,文中指告示;孤:古同“辜”,辜负。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煮茗以饮守 饮:饮茶 B必有深中其欲 中:合乎C而变其所业哉 业:从事 D不病人之不知 病:担心,忧虑3.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朱碧潭为人所讥原因的一项是(3分)有发其志,遂学为诗 贫不自谋 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然坐以匹夫交邦君 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A B C D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碧潭虽放浪形骸,不理

5、会他人讥骂,但还是不能忘怀“区区之名”。B因为太守的礼遇,朱碧潭的诗开始被关注,但人们仍旧不看重他的诗。C作者对朱碧潭不为世所重深表同情,同时对其痴迷于做诗表示理解。D太守之所以不计较朱碧潭的狂放,屈尊礼待他,是因为爱惜他的诗才。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3分)译: (2)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3分)译:(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虞美人 清蒋春霖水晶帘卷澄浓雾,夜静凉生树。病来身似瘦梧桐,觉道一枝一叶怕秋风。银潢何日销兵气?剑指寒星碎。遥凭南斗望京华,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注释蒋春霖,晚清词人。曾亲历咸丰间兵

6、事,漂泊江淮间,多感伤之作;银潢:银河。化自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南斗:即斗宿,南斗六星。(1)“病来”二句表意生动哀婉,堪称神来之笔,请赏析。(3分)答: (2)词的下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3分)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21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5分)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贾母死后,鸳鸯伤心欲绝,哭的昏死过去,醒后便说,“太太疼我一场我便跟了去”的话,众人不在意,后鸳鸯就在自己的房中割腕自尽。B夏金桂要暗地里害死香菱,香玲生病,金桂让丫头宝蟾做了两碗汤,要和香菱同喝,却在其中一碗下了砒霜,

7、宝蟾不知情,为泄恨给香菱的汤多加了盐,却把两碗汤对换了。夏金桂误喝了毒汤而死。C一伙贼人半夜里潜进贾府,抢了好些金银财宝。其中一贼人想着妙玉,便于次夜跳墙而入,用闷香将妙玉熏住。妙玉手足麻木,动弹不得,口里也说不出话来,被他背着掇弄了去。D吴荪甫忙于去见赵伯韬而离开,离开了吴少奶奶。雷参谋突然来访,他是吴少奶奶以前的恋人,趁着吴荪甫不在家,他忘情地对她倾诉爱意,并赠给她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E靠太上感应篇作精神依托,二十五年不曾跨出书斋半步的吴老太爷,因与儿子吴荪甫在观念方面的矛盾发生争执,生气,病倒,最后死去。8简答题。(两部作品各选做一题)(10分)(1)子夜冯云卿是如何让

8、自己的女儿赵伯韬施美人计。“也罢,这是开市大吉!将来我们再干!”吴荪甫微微笑着说。太阳斜射在他的脸上。反映出鲜艳的红光,从早晨以来时隐时现的阴沉气色现在完全没有了。他已经突破了重围,在两条战线上都得了胜利。 上文所说的“两条战线”分别指的是什么?又是如何取得胜利的?选答第( )题答: (2)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到了下半天,人客更多了,事情也更繁了,瞻前不能顾后,正在着急,只见一个小丫头跑来了:“二奶奶在这里呢,怪不得太太说,里头人多照应不过来,二奶奶是躲着受用去了。”凤姐听了这话嗓子里一甜,便喷出鲜红的血来。凤姐为何事而忙乱?为什么气急吐血?请简述相关情节。平儿道:“姥姥别说闲话

9、,你既是姑娘的干妈,也该知道的。”便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把刘姥姥也唬怔了,等了半天,忽然笑道:“你这样一个伶俐的姑娘,没听见过鼓儿词么,这上头的方法多着呢。这有什么难的。?把刘姥姥“唬怔了”的是什么事?他们用什么“办法”处理这件事?请简述。选答第( )题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

10、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注错:通“措”,放置 ;枉:不正直、邪恶。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答: 三、现代文阅读(2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无争议陷阱 余秋雨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

11、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

12、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出来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议人物”。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