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软件工程领域一体化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1.89KB
约6页
文档ID:260138110
软件工程领域一体化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_第1页
1/6

          软件工程领域一体化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刘 琴,何宗键(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上海2 01804)摘要:同济大学软件学院设立至今,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国际合作与开放办学等各方面大胆尝试,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后将继续坚持以培养卓越型软件工程师为目标,不断探索本文提出一套软件工程领域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把以前重视的企业合作、国际合作、工程素养培养等按不同层面、不同次序做了统一整合,强调本、硕、博三阶段教育持续贯通,对进一步深化软件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作了初步探索关键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1 人才培养需求及现状工程化教学是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创立的初衷之一建院9年来,我院总结凝练、贯彻实施“培养前沿化、工程化、国际化,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软件工程高素质人才”办学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取得一定成效作为中国高等学校办学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改革试验田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始终坚持以“技术前沿”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建院至今,学院已累计培养本科生2 183人,全日制工程硕士98人。

其中本、硕学生就业率为100%,本科学生国际交换达到20%,企业实习率达80%学院与百佘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与8所欧、美高校结成紧密合作,共获多项国际教育校改项目经费学院还拥有8个校企联合技术中心和6个大学生科技创新俱乐部,“国际软件测试工程师认证委员会(中国分会)CSTQB”和“大中华区大型数据库用户组织(CDUG)”两个[来自wwW.lW5u.coM]国际教育合作平台秘书处常设在我校软件学院我校学生作品屡获国内外奖项,曾被多家媒体头条报道建院几年来,我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强调的企业合作、国际合作、软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工程素养培等,在实践中被验证是符合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发展需求的创新”是软件学院得以成长和发展的生命线,体制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每一项创新都给软件学院带来了一次发展良机随着软件学院人才培养层次、种类和模式的不断加深,如何更好地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中更好地把这些思路贯穿始终;如何在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着重锻炼不同能力,也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结合我院自身现有优势、发展特色和未来规划,我院组织校内外专家,在认真调查、具体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

2 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软件工程专业是我院建立最早、发展最为成熟的学科专业其培养目标是贯彻教育部创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思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软件工程领域的国际前沿,引入国外先进的软件人才教育模式,培养直接与社会需求接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工程型、实用型软件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理论知识、国际先进和主流软件开发技术和现代软件工程规范,接受高强度的软件工程项目训练,并到国内外大中型软件企业中进行全职专业实习、实践,具有很强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软件工程素养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提炼了人才培养所需注重的多种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竞争意识、工程素养,国际竞争能力、解决交叉学科问题能力、应用研究能力等这些都是精英型工程师不可缺少的能力素养我们认为,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一体化而又不能割裂的过程需要在目前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的不同层面,对这些能力有侧重地分阶段培养《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指出,“卓越工程师”实施计划指出培养工作要涵盖“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为了贯彻这种一体化、分阶段、渐进式人才培养的精神,紧密结合并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4大政策,即学校本科自主招生政策、研究生推免政策、软件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自主招生政策和目前正在积极推动的工程型博士人才培养试点政策,我们设计了一套本科、硕士、甚至是博士贯通的教育体制(如图l所示)。

该模式采用“4+M+3”的培养形式,即4年本科教育,加硕士阶段教育(国际合作,可能2~3年不等,一般为2年),最后再加3年工程型博士教育同时,为了适应各层次工程型人才要求,便于实施多口径、多出口方式,本项目拟实行“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即在本科、硕士结束阶段,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选择多种不同类型的出口,如就业、创业等,或者在阶段培养结束后,退出一体化培养试点,回归到传统的本、硕、博培养同时,也允许非该试点班学生通过一定途径参加该试点班其目的是尽可能扩大试点面,使可以分享的课程和培养措施即时推广到其他学生,为下一步大面积实施工程教育改革作好准备3 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与此同时,在本、硕、博不同阶段,需要关注不同的重点知识、能力领域,注重培养学生不同的技能、素养与能力,从而形成连续、贯通而又有机结合的完整培养路线具体方案如下:在本科阶段,重点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及工程素养培养,初步探索“激发式自主学习工程教育模式”:建立激发机制,触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好奇心,形成探索式学习习惯在本科前3年中,贯穿数学、软件工程、管理、英语、职业素养5大主线,结合激发机制,逐步培养学生工程师素养。

第一年:培养基本技能,激发竞争意识第一年结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年度项目,并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年度项目打分、评优、投票,让学生感受到竞争的重要性,并逐渐参与竞争,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第二年:培养专业技能,激发创新意识在该年度中,学生将结合俱乐部和国际、国内竞赛平台,结合SITP大[]学生创新平台,完成一个创新性项目第三年:培养团队技能,激发工程完整性、团队性思维通过一个团队完成的、完整的项目生命周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第四年:培养职业技能,激发国际化能力、职业素养主要通过企业实习和国际交换,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国际能力硕士研究生阶段:研究生阶段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展开结合我院现有的双向对等的学生交换、国际双学位人才培养等多种途径并且初步探索、引导学生通过国际工程师资质认证;努力促成与国际高校的课程体系认证;尤其在条件成熟时,可探索交叉学科(如数字内容、人机交互技术)的国际工程师培养博士研究生阶段:参照德、法、英、美等国际精英工程师教育模式,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结合我国企业参与的重大国家科技攻关专项的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模式创新,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提高其应用研究创新能力展开。

4结语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示范性软件学院必须进一步深化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胆创建有利于高层次、实用型、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本文谈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为我们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的一次尝试该模式目前已在软件学院内部通过论证,形成了具体可行性方案我院初步拟在201 1年招生中抽出不少于30个人开设试点班,以期使之尽快付诸实践我们将对实施后的一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获得有效信息,以便进一步完善方案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