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的思考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60119677 上传时间:2022-02-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8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问政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电视问政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电视问政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电视问政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视问政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问政的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电视问政”的思考 不久前,湖北省武汉市2012年“十个突出问题整改”第一轮电视问政落下帷幕。此轮“电视问政”内容涵盖了食品安全、交通管理、政府审批等多个“问责”领域。事实上,自去年武汉“电视问政”采取直播,并邀请市委常委、副市长等当地重量级官员参加以来,该节目在武汉当地反响强烈,并引起全国范围广泛关注。市长、局长纷纷走到前台成为考生,接受市民的诘问和面试,市民“考官”的现场提问辛辣尖刻,火药味十足,让一些官员面露尴尬、如坐针毡、直冒冷汗。“电视问政”背后折射出的,值得我们思考。“电视问政”问出了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干部作为“公仆”,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有一些干部在领导面前像

2、“仆”,谦卑谨慎,恭恭敬敬;在群众面前像“公”,威风十足,态度傲慢。一些领导干来自www.Lw5U.coM部之所以在“电视问政”现场直冒汗,说明底气还不足、办法还不多,适应还很慢。“来自wW电视问政”问出了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一些领导干部在会议上谈到抓落实时头头是道,到基层检查工作前呼后拥。“电视问政”让群众和领导面对面交流,同时把交流的场面公开,体现了对市民知情权、话语权和参与权的充分尊重。学会走出办公室在聚焦灯下工作,通过形象塑造和宣传公关,为政府树立新形象、新面孔,提高公众知晓度和民意支持度。“电视问政”问出了政府变革创新的胆识和气魄。“电视问政”令我们认识到,政府要有所作为,

3、在破解难题过程中要敢想、敢试、敢于担当,以引领风气之先的豪气和迈开大步改革的锐气寻求突破口。革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次次细微摸索的累积,是一次次无畏创新的叠加,要以自省、自强、自信、自励的精神状态,在攻坚中发展,在创新中超越。近几年,城市正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种城市管理问题也在不断产生,更需要我们强化法制,明确责任,将“问政”落到实处。之前,某些百姓或者官员认为,“电视问政”不过是一场秀,表演完之后,一切照旧。“电视问政”一定要打破互相推诿、得过且过的习气。让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回应群众的批评,及时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电视问政”应有之义,要分清责任,明确每个部门在具体问题中的职能,如问题长

4、期得不到解决,就要处罚相关责任人,杜绝部门之间互相“踢皮球”的现象。“电视问政”不作秀,就要形成长效机制,不搞一阵风,疏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让百姓合理地表达对政府工作的不满,真真切切地体现民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公众的问题,可能尖锐,可能使政府部门难堪甚至丢脸,貌似“不和谐”,但这是民众固有的权利,是监督政府的有效手段。所以,迟疑的行动,往往会被公众理解为不作为,于是才会有指责、质疑、追究。这种问政所产生的压力,或可成解决问题的推力,这样的“不和谐”,又有什么不好呢?当然,“电视问政”的平台毕竟有限,问政应成为一种常态。要想成为常态,不仅仅需要机制上的创新,更需要有问政的深度开掘。如何将百姓问政的积极性,转化为倒逼宫员们自我问政、必须作为的主动性?如何将百姓问政的合法性,转化为一种制度路径,走得更远,这是“电视问政”火爆之下,留给我们的思考。(本刊综合)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