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IT类专业2+1+1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60041322 上传时间:2022-02-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IT类专业2+1+1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IT类专业2+1+1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IT类专业2+1+1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IT类专业2+1+1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IT类专业2+1+1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IT类专业2+1+1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IT类专业“2+1+1”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 张峰1,2,张永恒1,艾晓燕1,李红卫1,徐东升3(1.榆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陕西榆林719000;2.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72;3.西安文理学院教务处,陕西西安710065)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IT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严重脱节的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必需的专业技能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提出以就业为指导的课程设置方向,构建大一、大二基础教学和通识教育,大三引入综合实践并增加IT类证书考试课程,大四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分类指导,将就业为导向的学习规划纳入学生教育教学主渠道的IT类“2+1

2、+1”精细化培养模式。关键词:IT类专业;“2+1+1”;就业导向;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3BZ54);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立项课题(SGH140821)。第一作者简介:张峰,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大数据处理技术,tfnew21。0引言近年来,应用型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需要进行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改革。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进行系统性、顶层性的设计改革,只增设一些实用课程,增加学生实训、实习机会等,这些改革收效并不明显,原因在于改革仍局限于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以知识灌

3、输为宗旨,并没有形成符合教学模式的配套课程体系1。长期以来,中国大学本科层次教育形成了以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为人才培养取向、以学科的知识生产为目标、以学科的知识传授为工具的教育教学模式2-3,它重学科知识体系,轻社会需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与知识同等重要。应试教育、学科知识本位、狭隘的学术价值取向、实际能力培养的缺位使学生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缺乏职业素质,工作适应期偏长4。大众化教育时代中,社会最需要服务经济建设的人才,对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岗位适应能力以及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5。软件公司更关注员工能不能干活、有没有可塑性,看重新

4、员工掌握开发工具的熟练程度及对主流开发框架的掌握程度,例如SSH框架、Ajax等技术,但是大多数学生竟然只是听说过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些技术,这反映出IT教育与现实严重脱节的问题。1人才培养定位在设计IT类专业培养方案时,高校首先要搞清楚“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与综合类重点本科院校有所区分,例如,“985”高校重点培养研究型、学术型的人才,而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人才,这两类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肯定不能相同,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之间的培养方案基本雷同,体现不出二者的差异。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IT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采用3+1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

5、第四年进入公司实习一年,之后学生再进入社会就业6。这种IT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环境,使学生接触真正的企业项目、了解IT公司项目开发过程和要求。但是学生从大三直接进入企业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在学校所学IT类专业技能课程与IT公司的项目技术要求基本脱节,难以很快适应IT公司对专业技能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进入公司后还需要相当长的学习时间才能参与IT公司的项目实践。2“2+1+1”培养模式2.1IT类专业岗位能力规定笔者对国内多家软件企业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校所学专业课程不能适应企业需求,而企业希望招聘的员工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掌握目前企业在项

6、目开发中需要的基本技能。所以,高校应根据IT技术的发展及企业急需的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摒弃陈旧课程内容,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课程体系。表1展示了一个典型的企业对软件工程师岗位能力的规定。2.2“2+1+1”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大学生就业面试必需的专业技能与IT类课程设置之间关系,以就业面试过关专业课程设置为来自www.LW主线,构建大一、大二基础教学和通识教育,大三融合教学与综合实践并增加IT类证书考试课程,为学生打上IT行业特色标签,大四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分类指导,将就业导向学习规划纳入学生教育

7、教学主渠道的IT类“2+1+1”精细化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2.3IT类专业“2+1+1”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目前大多数高校IT类专业主要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之间有许多共性的基础专业课程,但培养方案没有明确各类专业之间的就业差异性,没有实现各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大类专业共享,极大地制约了IT类专业的发展。IT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大致的工作方向是应用型软件开发、嵌入式及移动应用开发、云计算与物联网应用开发、动漫及图形图像处理等四大类,尤其以应用型软件、嵌入式及移动应用开发、云计算与物联网应用开发为主,这也是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要考虑的方向,图2展

8、示了一个面向企业需求的IT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除了上面介绍的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外,以就业为导向的IT类专业培养方案形成了以嵌入式移动终端APP程序设计、Web管理系统设计、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动漫设计与制作等4个专业方向,可以有效地实施面向企业需求的分层次、全方位、按需动态调整的培养方案来自www.lW5u.CoM。IT类大类专业方向基础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多层次就业方向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2+1+1”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外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引进企业实际项目,融合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以案例驱动为主线,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刀实枪”的实训实习环境。毕业设

9、计按照“项目驱动”的方式实施,采用“双导师制”,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负责技术指导和项目指导;学生组成项目开发团队,在团队中担任不同角色,分工协作,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全过程,切身感受与体验企业氛围与环境,全面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实现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和企业实际工作的无缝连接。2.4“2+1+1”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培养“2+1+1”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技能方面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T类专业方向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如果不亲自动手、不直接实践实训,就很难真正掌握7。IT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当前IT行业主流技术发展方向的把握,这无疑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是一个挑战。根据笔者多年在

10、IT行业及高校工作的经历,对“双师型”IT类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第一是请进来的措施。请企业参与实践教学,企业提供实际课题,并定期派技术人员来校指导,学院则指派专业教师参与辅导教学,从而提升校内辅导教师的业务水平。第二是走出去的战略。定期指派相关专业指导教师带学生到公司实习,在此过程中锻炼青年教师,也可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去IT公司进修学习,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项目实践经验。第三是高校青年教师相互交流学习。以现有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带动青年教师,定期通过学术交流和培训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另外,高校应针对“双师型”人才的培养、考核出台相应的政策,从各个方面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3结语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IT类专业“2+1+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在落实“做中学”和“面向就业”教学理念时,经过不断调研、实践、运用、升华和总结逐步形成的,同时又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方法、人才素质评价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过程中。该培养模式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对推进IT类教学改革、加强IT类专业建设有较好的推广意义,对其他非IT类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也具有参考价值。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