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论证过程中的重庆180米方案(下) 文/俞荣新重庆提出180米方案的根本原因——两害相权取其轻长江三峡工程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性工程,它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重庆对党中央、国务院兴建三峡工程的决策是拥护的从1958年成都会议到1980年重庆市总体规划,凡系大中型工程及一切重要项目建设,都是严格按照三峡工程200米方案回水高程进行控制的对于200米方案回水高程以下的大型工厂作了相应的处理为了增大防洪发电效益,为了彻底改善川江航运条件,即使淹没部分市区和土地,重庆也早有思想准备1984年,重庆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协建长江三峡工程办公室”,以便与中央有关部门配合,在三峡工程建设中作出重庆应有的贡献重庆是靠长江航运发展起来的,长江航运的兴衰直接关系到重庆的兴衰所以,重庆在研究三峡工程时,把着眼点首先放在对长江航运的影响上从150米方案看:由于回水变动段是在重庆以下100公里左右的长寿到忠县一带,所以,不仅重庆港的水深得不到改善,而且还会因回水变动段的泥沙淤积造成碍航,卡住重庆港的脖子,使重庆港成为死港150米方案对航运的作用,仅仅是改善了三峡大坝到石宝寨300公里左右的航道。
但三峡大坝到重庆约600公里,这种局部航运的改变,对整个川江航运来说作用并不大,不仅万吨船队到不了重庆,同时还会因为回水变动段的泥沙淤积、三峡大坝与葛洲坝之间因发电调峰而产生的不稳定流以及坝下河床下切等对航运的影响而形成上下卡口,使这段得到改善的航道很难发挥作用从180米方案看:由于水位抬高,回水变动段将推至重庆以上的江津附近,重庆港水深增加,三峡大坝至重庆的航道有望得到改善,万吨船队一年之中有几个月可达重庆但是,这是以重庆以上航道的恶化、扩大淹没面积和加剧上游洪水灾害为代价换取的从长远看,后果与150米方案一样,回水变动段的泥沙淤积仍会使重庆港失去作用,同时,还会因回水变动段的影响,造成嘉陵江与长江航运不能相通嘉陵江是川江最大的支流,上与宝成铁路和川甘、川陕公路相通,下与成渝、襄渝、川黔铁路及长江干流相接,每年承担四川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水运量,是四川连接南北的天然水陆联运干线一旦航运受到影响,其后果十分严重水库的淤积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水库回水变动段的泥沙淤积是带有普遍性的严重问题当时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三峡工程无论是采取150米方案,还是采取180米方案,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因泥沙淤积而碍航的问题。
鉴于这种情况,重庆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市三峡办和市港务局等各方面专家都明确表示:我们既不赞成150米方案,也不赞成180米方案,因为这两种方案,从长远看都是一种结果重庆之所以提出180米方案,是因为在中央已经决定修建三峡工程的前提下,仅仅从重庆的角度,把150米方案和180米方案作比较后提出来的所以,这一方案既不是在进行充分、全面、综合论证的基础上产生的,也不是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对重庆来说,150米方案恼火,180米方案也恼火,因为中央已经决定要修建三峡工程,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重庆180米方案对三峡论证的影响——175米方案一锤定音1984年10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向邓小平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建议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由150米提高到180米,以便万吨级船队能直达重庆报告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务院总理指示两条:(一)泥沙淤积问题未正式得出结论以前三峡工程不正式开工;(二)国务院相关部门对150米、180米或其他高水位方案的利弊进行比较之后,国家科委受国务院委托,对三峡工程的水位进一步组织了论证198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水利电力部广泛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重新提出三峡工程的可行性报告。
1986年11月,原水利电力部成立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聘请国务院所属12个院所、28所高等院校和8个省市专业部门共40个专业的412位专业人士,分14个专题对三峡工程进行全面重新论证[来自W]1988年11月,论证工作全部结束1989年9月,在重新论证的基础上,编写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是:三峡工程对四化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三峡工程的建设方案,推荐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方案报告指出:大坝坝顶为185米,一次建成,初期运行水位为156米,最终正常蓄水位为175米水库总库容为394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电站装机总容量1768万千瓦,年发电量840亿千瓦时移民不间断迁移,20年移完大坝坝址位于湖北宜昌三斗坪,施工总工期18年工程静态总投资571亿元1990年7月,国务院成立由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任主任的21人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分10个专题,聘请163位专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1991年8月3日,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了对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认为三峡工程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
1992年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认真审议了审查委员会对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同意兴建三峡工程,并提请即将召开的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继1955年三门峡水电站之后第二件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工程建设议案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表决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决定批准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宜昌三斗坪举行的三峡工程开工典礼上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三峡工程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已先后于2003年和2006年分别实现了135米水位和156米水位的蓄水目标2008年和2009年,三峡工程两次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但分别只蓄至172.8米和171.43米[来自wWW.lw5u.coM]2012年9月10日,三峡工程启动第三次175米试验性蓄水,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冲顶175米成功蓄水至175米,使三峡成为一座库容393亿立方米的峡谷型水库,可拦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荆江分洪区的蓄洪量。
由此,长江最险处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可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出现千年一遇的洪水,三峡工程配合荆江分洪等分蓄洪工程的运用,也可避免下游江汉平原发生毁灭性灾害在175米水位,三峡左右岸安装的26台70万千瓦巨型机组满负荷运转,年均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比水位在156米时增加100多亿千瓦时,相当于6个半葛洲坝电站三峡蓄水175米后,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航道可直达万吨级船队,航运成本降低三分之一以上,长江航道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与此同时,三峡蓄水至175米后,这座库容近400亿立方米的巨型水库,使我国拥有了一个巨大的水资源储备库,三峡工程的生态补水抗旱功能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