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经济影响的感知研究-以南锣鼓巷为例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7.27KB
约12页
文档ID:259985599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经济影响的感知研究-以南锣鼓巷为例_第1页
1/12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经济影响的感知研究以南锣鼓巷为例                    孙琼(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100101)摘要:旅游经济影响是旅游影响的重要研究领域,中微观旅游地尺度上的经济影响研究较少因此,从居民感知角度获取微观的旅游经济影响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切入点南锣鼓巷是典型的历史文化街区文章对南锣鼓巷的居民进行调查其对旅游经济的感知,发现居民对旅游经济的总体感知趋于正面,但是参与程度对旅游经济的感知差异巨大,因此,本文对未来南锣鼓巷的旅游经济开发提出相应的建议该研究对其他历史文化街区也有所裨益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旅游经济影响;感知;南锣鼓巷F590 :A:1002-3240(2016)07-0081-05收稿日期:2016-05-08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JGA015)、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KM201511417009)支持作者简介:孙琼(1984-),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发展、旅游信息化等一、引言旅游影响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已成为研究热点,并随后形成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与环境影响3个领域。

整体来看,目前旅游经济影响研究成果较多研究大多从宏观区域角度切入,中微观旅游地尺度上的经济影响研究较为少见在微观尺度的旅游经济影响较为少见,原因不仅在于微观尺度的数据获取较为困难,也受大多数经济学家更注重研究国家城市层面的产业带动效应的研究惯例所限但从目前旅游发展的实践中看,具体微观景区及社区的层面亟需厘清旅游经济影响的范畴与方面,以指导旅游发展实践由于对于历史文化街区这样类型的景区而言,旅游开发不仅牵扯景区建设与开发,更涉及诸多居民的利益与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的感知与态度从微观层面研究旅游经济影响,以期为案例区及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二、国内外文献综述旅游经济影响研究起源于旅游实践发展,尤其决策者与研究者希望对“旅游业作为区域发展与产业带动点”这一观点的理论证实[[来自wWW]1]已有研究一般侧重在产业效应(而非旅游者活动效应)与国家宏层次研究方法先后经历简单数学模型时期(旅游乘数以原理为代表)、复杂数学模型时期(IO分析及SAMs与CGE、TSA、密歇根旅游经济影响模型等为代表)及复合概念模型时期(旅游政策、收入流转与预测模型等为代表)3个时期大量案例研究对这些基本方法进行了实证与扩充[1-4]。

国内学者从最初的模型介绍和引入[5-9]开始,逐步发展到对模型的应用和实证[7-9]总体来看,已有旅游经济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在宏观经济分析层面,虽然相对成熟和系统,但难以用于揭示旅游经济影响的规律,进而难以对旅游地发展及周边区域系统发展有具体参考与支持基于此,国内学者基于不同景区的案例对比,如张捷等[6]对空间地理环境与旅游经济影响水平因果关系的分析,刘益[6]基于居民感知和态度视角对旅游影响空间分异的研究,都是对中微观尺度旅游影响的探索对旅游地经济影响研究做出重要探索的是牛亚菲等[7-8]以北京八达岭长城的经济影响研究其中居民感知是个重要视角来揭示旅游经济的影响但是上述的探索中未涉及历史文化街区这类特殊的景区,也是目前旅游开发带来社区与景区关系协调复杂的景区类型三、研究方法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止地安门东大街,全长786米,宽8米,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在北京旧城改造过程中,南锣鼓巷凭借较为完好的元代里坊格局、明清名人府邸,南锣鼓巷得以幸存同时,在建筑外观保留的情况下业态变化符合新的市场消费潮流。

2000年,南锣鼓巷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成为北京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的著名街区,日均游客在2万人左右,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同时,在南锣鼓巷主街及周边的16条胡同里依然居住着大量居民本研究采取实地问卷调查法量表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其中用1(极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4(同意)、5(完全同意)的等级分类方法,根据实际感受进行选择问卷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居民的基本信息,共10项;第二部分是被调查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经济感知调查,调查项目共9项;第三部分被调查居民对南锣鼓巷旅游发展的态度调查,调查项目共3项笔者于2015年3月驻扎在南锣鼓巷东西两侧的16条胡同,向当地居民共发放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38份,有效回收率为92%对调查问卷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处理对问卷包含的12个旅游影响感知题项进行可靠性分析,发现数据样本信度系数Cronbach´sAlpha为0.755,高于0.7的最低要求,符合信度要求四、居民对南锣鼓巷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分析(一)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被调查对象包括了不同情况的南锣鼓巷居民其中男性女性基本均等;中年被调查者比例高于青少年,尤其是老年人(60岁以上)占比最高达22.5%;大专以上学历者占44.2%,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55.8%;61.6%的被调查居民已经在南锣鼓古巷周边胡同生活15年以上,且82.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现住房子是租赁式住房;受访者中有26.1%的居民属于离退人员,占比最大;73.9%的受访者是本地常住居民;60.9%的受访者表示南锣鼓巷的旅游开发影响了他们原本的生活;61.6%的受访者从事的工作和旅游业没有关系(表1)。

二)旅游经济影响总体感知南锣鼓巷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感知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从均值偏离“中立值”的差来看,整体偏离程度不大,这意味着居民对旅游的经济影响均比较弱,但居民对旅游的负面经济影响感知较正面经济影响感知强对于旅游的正面经济影响感知,5项调查项目的均值都小于4对正面经济影响的感知具体表现如下:仅近3成居民认为旅游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不同意者占据多数优势;近5成居民认为旅游开发“增加了周边房屋的租赁价格”;近6成居民认为旅游开发“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高达81.9%的居民认为旅游开发“带来了购物、吃饭等消费便利”对于旅游的4项负面经济影响感知,居民的感知度呈现不一:81.9%的居民认为旅游开发“造成本社区的物价上涨”,且认同均值高达4.12;71%的居民认同旅游开发“造成本社区的外来工作人口增加”;尽管旅游开发导致外来务工人员的骤增,但仅有13%的居民认为“旅游开发导致就业竞争加大,降低居民收入”;许多地区因旅游开发出现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现象,但南锣鼓巷居民仅29.7%的居民认同此说法整体而言,对于南锣鼓巷的旅游开发带来的旅游正面经济影响(旅游经济利益)和旅游负面经济影响(旅游经济表1 被调查居民人口及社会统计特征成本)的感知,当地居民普遍认为:“在为当地带来购物、吃放等消费便利的同时,更促使当地物价的上涨,增加了生活成本。

这两点是居民感知最为强烈的方面居民对“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两大正面经济影响的感知方面,居民对此感知的认同感不强且偏弱,这是本研究同以往对旅游经济影响感知研究之间最大的差异三)旅游经济影响感知差异分析多种因素影响到居民的旅游经济影响感知不仅是不同旅游居民对影响感知不同,而且即便是同一旅游地,由于群体和社区的不同以及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都会使居民感知产生差异人口统计特征不同的居民以及居民的旅游参与情况均对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和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产生一定影响1.基于人口统计学的差异分析第一,通过性别交叉分析与均值比较,发现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在性别方面无差异第二,通过年龄的交叉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的对旅游经济负面影响差异较大,尤其是对 “社区物价上涨”、“外来人口增加”以及“收入降低,面临更大竞争”选项差异较大根据表3进行数据分析,从均值与同意率来看,18岁以上的成年人对负面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比未成年居民强烈对“社区的物价上涨”的感知均值最明显的年龄人群是36~45岁的居民,其次为46~60岁居民;对“外来人口增加”感知最明显的人群是46~60岁居民,其次为60岁以上居民;对“收入降低,面临更大竞争”感知最明显的人群是18岁以下人群,其次为18~35岁居民。

但是可以看出,最后这项的感知均值低于上述两项总体可以说,青年人更关注收入与工作竞争问题,中年人更关注物价问题,老年人更关注外来人口问题第三,不同学历的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居民对“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感知差异较大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对“增加就业机会”一项的感知最为强烈,初中及以下学历中有66.6%的居民对此持否定态度,硕士以硕士以上学历的居民对“增加就业机会”一项感知强度次之,50.0%的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居民对此持“中立”立场及否定态度本科及本科以下学历的居民对“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一项感知强烈,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居民对此感知不强第四,居住年限的不同往往意味着居民对当地文化的认同度不同,对地方情感的依赖度不同居住时间的长短必然影响居民对旅游开发带来的旅游影响感知上的差异其中对“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周边房屋租赁价格”、“带来购物、吃饭等消费便利”、“使得收入降低,面临更大竞争”和“使得社区居民收入两极分化”差异明显就存在差异的旅游经济影响感知调查项目而言,随着居住年限的增加,居民对正面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越弱,这意味着居住年限越短的居民对正面的旅游经济影响感知越强烈。

居住年限在15年以上的居民对负面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比其他居住年限的居民感知要强烈,15年以上的居民对负面旅游经济影响感知持否定态度,其余居住年限的居民对此总体持“中立”2.旅游参与度不同的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本研究将居民的旅游参与情况划分为四类:一是本人直接从事旅游业及相关工作,二是家庭成员有人直接从事旅游业及相关工作,三是以出租房屋的形式参与到旅游中,四是与旅游业没有任何关系居民在旅游业中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通过交叉分析与均值比较,发现旅游参与度不同的居民对以下四项旅游经济影响有显著影响(表4),感知差异明显:正面旅游经济影响包括“旅游开发增加居民就业机会”和“旅游开发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负面旅游经济影响包括“旅游开发使得居民收入降低,面临更大竞争”和“旅游开发使得社区居民收入两极分化”随着居民参与到旅游业的程度越深,获益越多,其旅游经济影响感知越强烈;同时,与没有直接参与旅游就业或没有联系的居民,其旅游经济影响感知相对较弱本人直接参与旅游中或出租房屋的居民相对另外两类居民而言,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较为强烈此外,居民对"旅游开发增加就业机会"的认可度随着居民与旅游业的相关度越深而越来越高,与之对应的感知均值也越来越高。

出租房屋的居民并没有感受到竞争的加大,更多的感受是居民收入两极分化严重与旅游业没有任何关系的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具体项目一致持否定意见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文的调研显示从居民的总体旅游经济影响感知而言,居民普遍反映:在为当地带来购物、吃放等消费便利的同时,更促使当地物价的上涨,增加了生活成本居民对"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两大正面经济影响的感知方面,居民对此感知的认同感不强且偏弱,这是本研究同以往对旅游经济影响感知研究之间最大的差异其次,不同年龄、学历和居民年限的居民对南锣鼓巷的旅游经济影响感知差异较大居民时间越长的居民对旅游经济的感知呈负面或中立的越多再次,通过不同参与程度的居民进行调查显示,参与程度较高的居民较参与程度低或没有参与的居民感知普遍强烈没有参与到旅游活动中的居民负面效应普遍较强烈在调研过程中,尤其反映强烈的是这部分人群,再加之自身下岗、家庭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