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济史考试整理

窝***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6.35KB
约16页
文档ID:259739710
经济史考试整理_第1页
1/16

1.分析中国从先进国家变为落后国家的主要原因1)元、清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2)宋、元、明、清改朝换代的长期战争(3)官僚政治及其实行违背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其中主要的有:1.关于产权制度方面:中国的技术创新是间歇的而不是连续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一个能使企业家阶层产生发展壮大的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汉武帝实行的算缗、告缗政策,使商贾中家大抵破产,便是一例2.关于社会权力结构与政体方面:中国的权力结构中皇权凌驾于包括产权在内的社会其他一切权力之上,产权和发明不受尊重,时中央听不到广大人民的正确意见与要求,压抑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3.关于意识形态方面:宋朝的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及清朝的文字狱等政治专制导致了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科学能力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下降,也是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4.关于对外方面的:明王朝终止郑和下西洋标志着对外政策从开放到封闭的转变中国虽是海洋大国但缺乏海洋意识,由向海洋发展转为实施海禁政策,使中国较为先进的航洋技术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也未能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前进的力量2.试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史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它的特征表现为6个方面: (1)社会生产力多层次结构和发展水平的落后性。

   1、生产力多层次结构:基本层次是机器生产力和手工生产力,其中后者是最大的层次古老的、中世纪水平的生产力占统治地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2、发展水平的落后性:a 发展速度缓慢O.22%; b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表现为现代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小;人均产量很低;劳动生产率低 (2)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 还处在开始形成时期,发展程度在城市农村之间,各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存在差距表现在:在农村中农产品的商品化速度加快但商品化程度不高;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导致城市水平低下         (3)所有制结构的复杂性 包括八种所有制:1、氏族主所有制;2、奴婢主所有制;3、领主所有制;4、地主所有制;5、资本家所有制;6、国家所有制、7、在华外国资本所有制;8、劳动者个体所有制八种所有制结构中,后五种存在于广大地区,为主要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影响很大期间所有制反面的主要变化是资本主义所有制成长,在国民经济中成为一种起重要影响作用的、独立的经济成分  所有制结构的复杂性,原因首先是社会生产力存在的多层性结构状态,其次是由于长期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最后是由于中国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国际环境的转变。

 (4)对帝国主义经济及其控制的世界市场的依附性 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是被动的,中国经济丧失独立性,变成依附型经济,变化的首先是传统农业,手工业产品,此时外资力量处于主导地位中国在经济上的不独立是因为经济落后,同时由于政治上只有形式的独立、实质上不独立的情形决定的 (5)国民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性 1.地区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且性质也不同,地区经济还表现出不统一性宋代完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和帝国主义的入侵路径造成了地区间相对差异急剧扩大 2.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对立一直是中国的国情,列强的入侵使得城市畸形实质是城市掠夺农村、城乡之间对抗性质的矛盾3.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工业部门内部生产资料部门和加工工业部门 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不平衡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就不会高估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发展速度,从而不会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经济发展战略 (6)经济形态的过渡性 表现在半殖民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历史地位和经济结构的不稳定两个方面,其中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是过渡性的根源这种过渡性将发展为三种前途:一是过渡为殖民地社会或殖民地经济形态;二是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三是经过一些过渡阶段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下,经济领域的现代化主要表在市场化和工业化两个层次上到1949年为止,中国的市场化和工业化都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经济现代化缓慢3.简述中国现代工业的产生中国现代工业是从军事工业开始的,这是由19世纪60年代国内国际条件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加强清政府镇压人民的力量帮助清政府建立新式武器的生产,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以“自强”口号首先办军事工业,其中主张引进西方工业技术办企业的人被称为洋务派现代军事工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机器工业的开始,军事工厂里产生了一批使用近代机器的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后来转入私人资本主义工厂发挥作用在接下来的20年,制造技术、工艺水平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准备了部分技术条件由于军事工业的消耗性需要强大的财力,洋务派提出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派办的工业活动,从军事工业扩展到民用工业,在采矿、炼铁、纺织等部门办起民用企业,经营方式从只有官办到增加官督商办等方式,到1894年,共有民用企业27家,清政府对民用产业投资约2964万元,其中交通运输业居首一部分华侨、商人、地主和手工业者也投资设立工厂,这是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初始阶段。

7.试析1895—1936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成就及其不发达原因(1).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2).农产品产量提高:由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农业产品产量有所提高,在20世纪30年代到达高峰3).农家经济与市场联系的加强: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市场的联系加强自然经济解体与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进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优势4).机器与化肥的使用:作为现代农业标志的机器和化肥的使用,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晚,数量少,地区分布窄5).作物品种引进与改良:改良农作物品种成绩较显著的有棉花、水稻、小麦不发达原因土地制度落后,自然经济解体缓慢,造成农民贫困,农村经济凋敝无力购置化肥器具,无法扩大生产规模,经济效益低下,导致农业现代化滞后8、试述抗战时期大后方地区经济的主要变化 工业(1) 工厂内迁与对现代工业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上海等地重点厂家于1937.8-1940.6将工厂拆运内迁,使工业基础极为贫乏的迁入地发展现代化工业极为有利重工业的大量迁入对改变工业的不合理布局起了很大作用,改善了大后方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的地区结构2) 组织多种力量增加工业产品:大后方工业无法满足军需和民需,工业品匮乏严重大力扩展国营工业援助私营工业的发展并引导其为战时经济服务支持个体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支持国际友人艾黎和国内爱国民主人士倡导的工业合作(3) 新厂矿的开设钢铁工业、机器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私营电厂和采矿业都有新建厂提高产量。

沿海工业的内迁和新工矿的设立,使大后方工业生产力迅速提高4) 1944-1945年工业的停滞:私营工业陷入困境通货膨胀进入严重阶段政府的统制政策使私营工业受到打击国营工厂的挤压(5) 抗战胜利后,大后方工厂外迁农业: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成效显著1) 衣食所急需的粮食与棉花等经济作物增产,经济作物在农作物中占的比重加大2) 农村手工业的重建与改良大后方人口增多,现代工业产品不能满足军需民用,农村手工业迅速恢复与发展如盐、布等必需品的生产是显著的例证3) 农产品数量增加,经济作物与手工业的发展,现代工厂和大量资金转发转移到内地,政府开支中一部分用于农村,大后方农副产品的商品率较战前提高,农村城镇经济进一步活跃9、试析抗战胜利后国家资本的膨胀及其影响(1) 国家资本工业的扩张工矿业中国家资本比重上升,无论是资本还是产值,到1945年已超过私有在工矿业的水电、冶炼、机电、化工这些部门,国有企业占绝对优势私营资本从比重上和国有资本相当,但实际力量上无法相比国家资本在抗战时期的作用:开创内地工业基地,改变内地工业结构;从物资上支持抗日战争;稳定后方经济,保障人民的生活2) 接收敌伪财产和清理伪钞券通过接受敌伪的金融机构和资产,“四行二局”的金融垄断势力进一步扩大。

通过接受敌伪工矿企业,国营工业资本在全国工业资本中占优势在交通运输业中,国家资本占绝对优势在商业方面,接受敌伪的产业没有系统的统计数据3) 影响1945-1947年,国家在金融、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中都占据垄断地位,国家资本的膨胀使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一个体系:a.通过接收敌伪的财产,“四行二局”的垄断势力进一步扩大b.通过接收敌伪工矿企业,国营工业资本在全国工业资本中占优势c.在交通运输业中国家资本占绝对优势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和取得全国胜利后,接管了国民政府的全部财产,接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台阶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物质基础10、简述1840—1894年间晚清财政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施皇室财务与国家财务分别管理,内务府总管皇室财务,户部总管国家财务财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政府的收支项目与数额必须按户部的规定或得到批准财政原则为量入为出,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田赋,漕粮和盐税,严重依赖于农业,由于农业发展缓慢,所以是一种缺乏弹性的财政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财政性质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支的规模和构成发生了变化1  收支规模扩大,岁入和岁出均增长了一倍多2  支出的构成中新添了抵御敌入侵的费用,战争失败后的赔款,外债的还本付息和向西 方学习的 洋务费用,军费比重增加,用于水利的河工费与塘工费减少。

3  在收入方面,增加外债,厘金等项目关税与盐税、田赋成为财政收入的四条支柱,改变以往税收缺乏弹性,挖掘工商税潜力4  支出增长快于收入,迫使外债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财权的下移为应对镇压农民起义引起的军费激增,清政府采取四项新措施: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向外国人借款以上四条都掌握在地方地方长官的手中,随着地方长官拥军多,权势重,清朝廷则威望下降,财权实际上大部分移到地方长官手中,财权下移使得统一的财政管理制度被破坏3)与商品流动相关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提高鸦片战争后,进出口贸易的扩大,关税收入增加,同时代价是丧失关税主权;对国内市场商品流通则征收新税种“厘金”,商品流转税税收规模迅速扩大4)兴办现代化事业相关支出是财政支出中的新项目1860年开始,清政府举办军火工厂和船厂,投资于官办,官督商办的民用军民两用企业,修筑铁路的支出约占财政支出的1/4,仅次于军费,居第二位5)赔款、外债和财权外移军费与战争赔款使得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外债的主要担保品是有外国人控制的关税收入,导致中国财政权利的逐渐外移,从独立性国家沦为依附性国家11、简述国民政府时期财政制度现代化的成就(1)统一财政收支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后,首先抓统一财政工作,划分国地收支系统,建立与政府行政组织相一致的中央、省、县三级财政。

属于国家收入者都是税源较大的税,厘金划入中央,有利于统一税制和改变地方滥征的局面原属中央的田赋划归地方,使地方财政来源有一定保障从支出看,重要的支出集中于国家,军费由中央控制,中央、地方都有党务费此次财政划分的特点是加强中央财权,统一财政2)建立县级财政1927年以来的中央、地方收支划分没有明确县级收支,导致没有独立的县级财政为筹措经费,县级政府往往越权征税,加重人民负担1934年国民政府确定县为自治单位,明确县级财政收入,改变县级政府财政混乱局面1935年,各省市县预算相继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