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給生命一個出口──由「詠懷詩」試探阮籍生命底蘊 林映辰國立台南女中高二17班指導老師:張珮娟老師壹● 前言西晉戰亂頻繁,文士多難保全,怙惡不悛的司馬集團常給儒生名士朝不保夕、身首異地之憂然而,阮藉能免於陷害,在恐怖統治下全身而退,他的生命底蘊必然有過人之處阮籍〈詠懷詩〉是他一生的寫照,其中有憤懣心憂的情思,也有逍遙任化的達觀;本文即試從〈詠懷詩〉一窺其處世之道,探討他在政治鬥爭的漩渦裏,如何戰戰兢兢,明哲保身,趨吉避凶?又如何給生命一個完整的出口?貳● 正文一、 背景綜述1、時代趨勢A、 政治紛擾,士人受害曹丕篡漢,成為魏文帝其子魏明帝曹叡即位,因荒淫過度,三十五歲就病逝曹叡臨死前,一個兒子都沒有,便傳皇位給抱來的、年僅八歲的曹芳在遺詔中,曹叡希望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一起輔佐幼主這不啻是曹魏國運步向毀滅的致命一擊司馬懿目睹曹魏政權昏庸腐敗,日漸式微,早就虎視眈眈、處心積慮地想取而代之曹魏少帝曹芳正始十年,司馬懿發動政變,殺曹爽兄弟,何晏、鄧颺、丁謐、桓範、畢軌、李勝六位追隨曹爽的名士,被以「陰謀反逆,大逆不道」的罪名處死,且誅門滅三族,史稱「高平陵之變」,牽連數千人被殺到了魏嘉平六年,司馬懿子司馬師殺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等,並夷其三族。
司馬師弟司馬昭弑魏帝高貴鄉公曹髦其子司馬炎甚至滅魏,建立晉朝司馬氏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一方面用高官厚祿大力拉攏名士賢能作為自己的黨羽,一方面對不肯當其棋子,被他擺佈利用的正直人士,大肆撻伐,趕盡殺絕陰沈凶狠的司馬氏,在殺戮名士方面,絲毫不留情,有志之士動輒得咎,甚至招來殺身之禍司馬氏在治理天下方面,標榜「以孝治天下」,因為其君位是憑藉著篡奪上位而獲得的,所以雖然極力倡導「禮法」、「名教」,卻僅僅注重在「教孝不教忠」性情猜忌、多行權詐的司馬氏,標榜「禮教」,卻又不允許別人反對自己,要人們規規矩矩地當忠臣順民當時有一批文人,投靠司馬集團,自詡是「禮法之士」,如何曾、鍾會之流他們為虎作倀,仰承司馬父子鼻息,鼓吹「唯法是修,唯禮是克」,以此當作幫司馬氏鞏固篡奪來的皇位的工具,同時束縛與其不同調的人士,藉此血腥屠殺異己對於能夠搖唇鼓舌的文人,手段最是殘忍,無所不用其極阮籍與嵇康正是在紛亂時代中,出淤泥而不染的一股清流此外,他們也是「正始文學」的燦爛雙璧──兩人均為優秀的文學家,飽醮筆墨,才藻卓絕,博雅高邁,爽邁不群阮籍性格沈靜,喜怒不形於色,絕口不論是非,遇事比較超然,司馬昭拿他莫可奈何;嵇康則才高性烈,有稜有角,嫉惡如仇,遇事便發,終於因為「呂安事件」,仗義執言,受到牽連。
一代大文學嵇康就這麼因挺身為朋友辯誣,而遭司馬昭、鍾會迫害致死根據史籍記載,當時因政治迫害而受難的士人,為數甚多,今舉其要者,列表如下:時代姓名罹難時間迫害人罹 難 原 因中國紀元魏何晏嘉平元年司馬懿曹爽之難王廣嘉平三年司馬懿欲與父王凌謀廢司馬懿李豐嘉平六年司馬師欲聯合夏侯玄、張緝誅司馬師,事洩夏侯玄嘉平六年司馬師欲與李豐等誅司馬師,事洩嵇康景元三年司馬昭以呂安事為鍾會譖西晉張華永康元年司馬倫八王之亂潘岳永康元年司馬倫八王之亂,為孫秀所譖裴頠永康元年司馬倫八王之亂陸機太安二年司馬穎八王之亂,將兵討長沙王,為盧志所譖樂廣永興二年司馬顒八王之亂,為群小所譖以憂卒王澄永嘉六年王敦澄素有盛名,出敦右,敦忌之東晉周顗永昌元年王敦王敦之亂郭璞太寧二年王敦王敦之亂桓彝咸和三年韓晃蘇峻之亂殷仲堪隆安三年桓玄桓玄之亂(此表格節錄自由李清筠所著的《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此書由台北文津出版社於西元2000年出版何晏、張華、陸機、潘岳、郭璞等多位思學家與賢能名士先後被殺,滿門抄斬;才氣勃發,傲然不群的嵇康也遇害由此觀之,陰險狡詐的司馬集團真的是給儒生名士朝不保夕,身首異地之憂魏晉固然是戰亂頻仍,時局不穩定的時代,然而在戰亂的戕害之外,獻身政治的文人,更屢屢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敗亡凋隕。
B、 儒學衰微,玄學大興漢朝獨尊儒術,儒家思想獨霸一方,又被主政者作為仕途誘引的工具,久而久之,喪失學術的超然獨立性,反成箝制人性的威權模式至魏晉,不論是專主章句訓詁的繁瑣失真,或者揉雜陰陽讖緯的荒誕虛妄,都已無法滿足自我意識強烈覺醒的知識分子兩漢士人唯一的進身之階──儒學,於是漸漸瓦解干戈擾攘的魏晉時期,人民困不聊生,政治的紊亂更使得朝臣自覺人命危淺,彼此壁壘分明,互鬥心機而司馬氏掌權之後,對文人猜忌、殺伐,一再地澆熄了士人的政治理想;於是「不與世事」、「與時俯仰」的道家思想成了名士的護身符一些狷介的清流之士,吸取了在此時逐漸興盛的老莊思想,主張恢復無拘無束的純真本質,拋棄外在的人為約束,企圖達到老莊精神的極致玄學是道家思想的衍變,其特徵是崇尚虛無,正式興起於魏明帝時《晉書‧本傳》即曾記載阮籍『博覽群書,尤好老、莊』(註一)阮籍喜好老莊歸因於:一、玄學標榜「玄遠」、「虛勝」,獨具一種超脫現實的特質此超脫現實的特徵,可以給對政治現況不滿的阮籍來掩護自身、躲避禍害二、玄學以道家思想為中心,而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有批評否定「禮教」、「仁義」等儒家倫理觀念的傳統,這使玄學成為了反對主政者行事的利器。
例如,司馬氏篡位後,為掩飾與強化自身的不正當統治,大力提倡「禮法」、「名教」,標榜「以孝治天下」正面批評他們會惹來殺身之禍,此時,玄學便能妙不可言地揭發司馬氏集團「禮法」的虛偽本質;成為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兩得其利工具,所以阮籍對玄學情有獨鍾『魏晉玄學從總體上說是一種唯新的消極思想潮流』(註二),一種脫離現實的情緒常常有所顯露在當時,士人們的消極大都受玄學影響,阮籍當然也不例外他『受莊子「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思想影響,在〈達莊論〉中鼓吹「以死生為一貫,是非為一條」,在〈大人先生傳〉裡,則寫道:「無是非之別,無善惡之異」』(註三),把是非差別給予抹煞此種消極思維,對阮籍的現實政治態度產生極大作用阮籍〈詠懷詩〉中也有很深的玄學印記: 混元生兩儀,四象運衡璣皦日布炎精,素月垂景輝 昝度有昭回,哀哉人命微飄若風塵逝,忽若慶雲晞 修齡是余願,光寵非己威安其步天路,松子與世違 焉淂凌霄翼?飄飄登雲眉嗟哉尼父志,何為居九夷! (詠懷詩 其四十)(註四)此詩充滿憂生、出世、嚮慕神仙思想,詩前兩句全由《周易》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化而成,整首詩籠罩著玄理氣氛玄學對詩歌的滲透,使阮籍的詩呈現一種澹泊悠遠的面貌,給詩篇形成一種虛實相結合的意境與氣氛。
2、阮籍生平概述漢獻帝劉協建安十五年,阮籍出生於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字嗣宗《晉書‧阮籍傳》云:『籍容貌瑰傑,志氣宏放,傲然獨得』(註五)指出其相貌脫俗,志氣超凡;又說:『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註六)在選擇了不問世事之後,阮籍便時常藉酒消愁,遠離紅塵是非阮籍八歲時便能寫作文章年少時,志向儒學,於其詠懷詩第一首中寫道:『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他甚至作〈通易論〉,藉解釋儒家經典《易》來闡明自己的政治抱負及社會理想然而,在目睹了政壇的陰險狡詐,及社會的動盪不安後,他漸漸接受了玄學思潮,由儒轉玄,並寫作了〈通老論〉及〈達莊論〉不久之後,在嵇康隱退至山陽的期間,阮籍、嵇康、向秀、劉伶、山濤、王戎及阮籍姪兒阮咸,七人常聚會在嵇康山陽家附近的山竹下飲酒清談,弄琴賦詩,寄情山水,悠然自得,被世人稱為「竹林七賢」此外,阮籍也常『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痛哭而反』(註七)用此來排解心中苦悶終其一生,他都不依循教條束縛過日子,一再地超越禮法限制,任真瀟灑地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由『籍嫂嘗歸寧,籍相見與別,或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輩設耶!」』(註八)、『鄰家少婦有美色,當罏沽酒,籍嘗詣飲,醉便臥其側。
』(註九)及『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識其父兄,徑往哭之,盡哀而還』(註十)此三件事,便可發現他藐視禮法,任誕不拘據說阮籍還擁有個不凡的本領,就是「青白眼」──對於志趣不相投的人,他就翻白眼,不屑露出黑眼珠;遇到情投意合的人,他才以正常的青眼相待,也就是垂青當時在兗州擔任刺史的王昶,仰慕阮籍的學識及風度,慕名求教於他,只是阮籍從早到晚,一字也不說王昶十分佩服,認為他是世上最高深莫測的人由此觀察阮籍的性格,便可看出他其實也愛恨分明,做事有原則,只是他從不脫口說出任何招惹是非的話阮籍五十四歲時,蜀國滅亡,魏帝有意任命征蜀有功的司馬昭為相國,而司馬昭則以禮辭讓,以退為進,欲攀升至更高的官位司徒鄭沖心知肚明司馬昭心裡的想法,差人請阮籍寫「勸進文」,無奈阮籍一再地藉酒醉拖延某天晚上,阮籍在好友袁準(袁孝尼)家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之時,使者又再度來訪,請他寫勸進文帶著濃濃酒意的阮籍落筆直書,文不加點,寫完後交給信差,被題為〈鄭沖勸晉王箋〉,阮籍也因此被稱作「神筆」酒醉曾替阮籍免了無數次的麻煩,然而在這次,正是因為喝酒喝到醉醺醺,而犯下了讓他十分懊惱的錯誤寫作勸進文的當年冬天,阮籍去世二、 詠懷詩試探阮籍總集生平所作五言詩,並題為〈詠懷〉,是詩人在嚴酷險峻的政治環境中,在極端苦悶的心緒下所創作的,詩中散發強烈憂懷和濃重孤獨感,而今存阮詩五言〈詠懷詩〉八十二首。
此八十二首〈詠懷詩〉是中國文學史上,閃耀著奪目光芒的佳作,而梁代詩評家鍾嶸,更在其著作《詩品》中,將阮籍詩列為上品另外,『胡適《白話文學史》提及:「阮籍是第一個用全力作五言詩的人,詩的體材到他方才正式成立,詩的範圍到他方才擴充到無所不包的地位」』(註十一)筆者將〈詠懷詩〉所涵括的思想意涵,大抵區分為表徵自我、譏時諷世、歸隱慕仙在下文中,將依序舉例並論述之1、表徵自我詠懷作品中,包含的情感真摯且廣泛,而且少不了抒發己志的文字首先,本文將從〈詠懷詩〉其一來試探阮籍所表徵的自我心志: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註十二)此首是阮籍五言〈詠懷詩〉八十二首的第一首,具有序詩的作用阮籍於魏晉易代之際,詩人孤傲高潔的個性,擇主而無主可擇,尋路卻無路能尋阮籍生活在形勢險惡,動盪不安的魏晉多事之秋,本有雄心壯志,但面對黑暗的社會現實,壯志難酬,只能心懷憂愁苦悶的心思苟安活命詩中「孤鴻」、「翔鳥」的意象皆蘊含詩人難以言喻的心痛及愁苦明月、清風、孤鴻、朔鳥,都是孤寂、悲痛、幻滅、無望的象徵,詩人掙脫它們,沒有任何事物能給予他溫暖與安慰在魏晉這麼紊亂動盪的時代,已沒有什麼希望可言,詩人時時懷著愁苦煩亂的情思獨自傷心,而這種傷心又是無可告喻的。
再者,以〈詠懷詩〉其十五為例,更深入了解阮籍: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 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崗,萬代同一時 千秋萬歲後,榮名安所之?乃悟羨門子,噭噭令自蚩註十三)這詩顯示阮籍思想由儒至玄,從積極到消極的改變,也表露他思想為重長生,輕名利詩人表白自己少年時,愛好《詩》、《書》,一心想當顏回、閔子騫這樣的聖賢,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