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最新整理)

小****克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22.18KB
约8页
文档ID:258854369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最新整理)_第1页
1/8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 含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 杀 之 , 曰 : 非 我 也 , 兵 也 王 无 罪 岁 , 斯 天 下 之 民 至 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 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 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 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 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 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 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 , 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 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 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 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 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 种植桑树,那么, 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 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 道路上有饿死的人, 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 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赏析寡人之于国也赏析王笑琴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 首先,了解一下相关背景: 战国时期 , 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 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 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 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因此提出疑问. 我们先试从梁惠王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入手分析 .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不赈灾不救民的. 实际上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减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则是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 使其乐其所为,这当然是仁政的具体表现梁惠王自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民,但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而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用心,也许是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自然灾害, 因而也就没有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不管如何, 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民不加多 ”的 原 因 揭示出 来 了, 因此 孟子 小 试牛刀 就 解 决了 问 题 . 第二部分 : 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所谓“引君入彀”, 就是在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

孟子面对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又设了一个圈套总体上用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然后提出问题: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 怎么样?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说: 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这样,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跳进了孟子设的圈套,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没能实行仁政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第三部分:论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径实行仁政这部分分三个层次论述了推行王道实行 仁 政 而 使 民 加 多 的 基 本 途 径 、 根 本 途 径 及 应 持 的 正 确 态 度 . 基本途径: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在这个层次里,孟子运用了“连锁推理”形式就是用前边推出来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又用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 如是往复孟子首先从“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池”、“斧斤以时入山 林 ” 推 出 “ 谷 不 可 胜 食 ” 、 “ 鱼 鳖 不 可 胜 食 ” 、 “ 材 木 不 可 胜 用 ” 的 结 论 又用“谷不可胜食 、“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这个结论作前提,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新的结论。

又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王道之始”这种“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王道要从不违农时, 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论述时,一环接一环 , 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增强了说服力量,显示了孟子雄辩的艺术这也许就是孟子的文章为后世称道效仿的原因之一吧根本途径: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解决精神文明问题在解决了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发展丝织业,让五十岁的人就穿上丝绸衣服;发展畜牧业, 让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发展教育事业,让孝悌之理深入民心,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从而推而广之. 这样一个老有所养、民风淳朴、其乐融融的社会不就是一方净土、一方乐土吗?势必会“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 欲 耕 于王 之 野 ,商 贾 皆 欲藏 于 王 之市 , 行 旅皆 欲 出 于王 之 涂 ” , 而 何愁 民不 加 多 !应持的正确态度:梁惠王你的愿望是“使民加多”,而你国家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下面孟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人的饭食,路上饿殍遍地,真可谓“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呀! 出现这种情况,可梁惠王你也不打开粮仓赈民,人饿死了,却说“非我也,岁也”, 这和拿着武器杀死人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在这里, 孟子又是运用比喻批评了梁惠王推卸责任,最后, 语重心长地指出“使民加多”的正确态度:不要归罪年成,要有具体的措施实行仁政。

这样,天下的百姓就到你这里来了总之,此文运用“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 迫使梁惠王承认自己“尽心于国 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 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还运用“连锁推理 形式,强调了实行王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还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接受教化, 懂得“孝悌之义”, 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才能使民心归附,国家兴盛 .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 , 引发思考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