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西省阳泉市中学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专*** 文档编号:258749051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2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山西省阳泉市中学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2年山西省阳泉市中学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2年山西省阳泉市中学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山西省阳泉市中学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山西省阳泉市中学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山西省阳泉市中学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人生的四种境界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第二种境界为

2、“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

3、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

4、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

5、的不同阶段。2对“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

6、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参考答案: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那个曙光微明的时代蒋 勋在洪荒的大地上,人类摇摇摆摆站立了起来遥望着远远的辽阔的地平线,遥望着远远的破晓前大地上透出的曙光。将要黎明了,一轮红日将从大地上升起,那个以后被汉字写做“旦”的形象,原来正是太阳从大地上升起的画面。日出之前,有许多眼睛凝视着大地,凝视着一条广阔的地平线,凝视着越来越盛大的黎明的光。从暗紫墨黑中逐渐透露出的金黄、鱼肚白、玫瑰的粉

7、红,那被叫做“曙光”的时刻,是梦想与渴望的时刻。在尼罗河的两岸,有鹭鸶鸟飞过。曙光微明,河岸边有人裁切着坚硬的花岗岩,在整座巨大的岩壁上凿出一个一个小孔,在小孔里塞进木塞。等距离的小孔,都放进了木塞。木塞浸水,逐渐膨胀,沿着石壁的纹理,整块岩石如刀切一样裂开了。整整齐齐、方方正正的一块石头,沿着河流,在编排的木筏上漂流,运送到河谷两岸去建造金字塔,建造狮身人面,在最坚硬的石块上琢磨出“神”的容貌。狮身人面的巨大石雕,凝望着远处地平线上微微透出的破晓曙光。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中间形成了“肥沃月弯”,一片如同新月般的沃土。长脚的鹭鸶鸟在水湄寻找食物,河边的居民用手圈着湿软的泥土,把泥土搓成条

8、状,一圈一圈盘起来堆高,形成一个中空的罐子,把湿软的罐子阴干了,再拿到柴火中烧,烧成素坯。他们在素坯上用笔沾了有颜色的化妆土,在罐子上画出了一只一只的鹭鸶鸟。长长的脖子,长长的脚,远看着仿佛只是一条条直线,近看那些鹭鸶鸟就活了起来,仍然在水边找鱼。鹭鸶鸟沿着河流移动,在印度河谷找到了栖息之所,仍然目不转睛,盯着河水中闪烁的鱼的踪迹。一个妇人在河水中漂洗着长纤维的棉花,银白色的花的纤维像她的头发,在曙光里发亮。她把棉花的纤维铺在河岸边的石头上晾晒,拆下头上发髻上插着的一支骨簪,把头发散开,也在河水中飘荡。鹭鸶鸟飞来,以为是鱼,以为是水草上闪烁的鱼群。妇人唱起了歌,鹭鸶鸟飞走了。天空的蓝如同宝石,

9、上面浮着一朵一朵白云。白云多么像刚采收下来的棉花,蓬蓬松松,放在皮肤上感觉到曙光的温度。妇人把棉花搓成一股一股,用一股一股的棉线纺织出布匹,用布匹围成一条裙子。美在人类历史破晓的时刻,被明亮的曙光一一照亮了。那些裁切开的石头,那些用手盘筑出来的泥土,那些被编织起来的草绳、棉花或竹片,那些被敲打成形的金银的花纹人类的手是一切美的起点,在曙光照耀下,一双双的手开始了玉石雕刻,陶土抟揉,开始了编织,开始了“切”、“磋”、“琢”、“磨”。在黄河的两岸,长江的两岸,都有一个一个的聚落,用自己的手,“切”、“磋”、“琢”、“磨”,使岩石从粗糙变得细致,从冰冷变得温润,从沉重变得轻盈,从大荒中一块无知的顽石

10、,变成沁透了人的精魂血汗的宝玉。玉石文化便成为黄河、长江两岸曙光里最早的美学记忆。一个上古的玉璧,在玉石上确定一个“圆”的渴望。这“圆”,是每一天的日出,是每一个月的月圆。现实多么残缺不全,心中都要有“圆”的期待。所以天子要双手捧着圆形的玉璧去礼天,“圆”是期待、是祈愿,“圆”也是祝福、感谢与怀念。曙光的时刻,没有文字的年代,没有金属的年代,河流两岸的居民用双手制作出一片一片的玉璧,完成他们要传承的“圆”的信念。曙光初期,他们抚摸着完成的“玉璧”,对着天空将要出现的“日轮”,知道“圆”是“周而复始”,知道“圆”是“圆满”,“圆”是“团圆”。因此,“圆”就不只是设计出的造型,而是万民的向往。我时

11、时回到曙光初明的时代,重新理解“美”在那混沌蒙昧岁月中的意义。(选自美的曙光,有删改)11“曙光”在文中有何含意?其作用是什么?(5分)12请简要概括这篇散文的行文思路.(6分)13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赏析划线文字。(6分)14作者在倒数第二段说,“圆”不只是设计出的造型,而是万民的向往。这种由原始祈愿形成的团圆心理,是传统审美心理之一。这种团圆心理在我国民俗、文学等方面有诸多体现,请选择某一方面加以探究。(8分)参考答案:11含意:早晨的阳光;人类对美的梦想与渴望(或人类早期文明的象征)。(2分。意思对即可)作用:它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暗示主旨;创设意境,生动形象,含蓄蕴藉。(

12、3分)12这篇散文首先描绘了人类远祖渴盼曙光的动人情景;其次刻画了早期人类在四大流域劳动创造的具体场景;最后由玉石文化引出对人们“团圆心理”的探讨,结束全文。(每层2分,意思对即可。如果考生把上述第二层细化为4个小层次,也是正确的。)13修辞手法:排比、对比。(2分)表达效果:突出了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劳动创造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我们的民族审美心理,表达了作者对祖先们劳动和创造的崇敬和赞美。(4分)14示例一:中华民族对中秋节的热爱,最重要的是在于这个传统节日所包含的“团圆和美”的寓意。古人把中秋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游子也每逢此时倍加思亲,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人们为此创造的诸如“月

13、饼”等食物,也寄寓着对团圆的期盼、享受之意。示例二:中国古代戏剧多以大团圆结局,比如梁祝终于化蝶双飞;孔雀东南飞也以刘兰芝、焦仲卿死后合葬煞尾;受冤者总能在皇帝或清官的帮助下平冤昭雪,比如窦娥冤也以窦娥冤情昭雪结束;贫寒书生也总能克服重重障碍,考中状元,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圆心理。(谈民俗,“中秋”外如“元宵节”、“春节”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这种心理。谈文学文化现象,可举实例较多。考生能举例并稍加分析即可)3. 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写意艺术体现人文精神 颜锋中国传统绘画是世界画苑里的一朵奇葩。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绘画形成了民间画、宫廷画和文人

14、画三大支流,产生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门类,演变成工笔、写意两大表现形式,创造了以线条、笔墨为主的绘画语言,凝结成讲求意境、气韵的艺术风格。在世界美术史上,中国传统绘画可谓独树一帜,犹如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峰,令人仰止。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绘画相比,虽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也明显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在于二者有不同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更在于二者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大体上说,西洋绘画较多地融入了科学精神,在绘画理论中渗透着物理学知识的成分;中国传统绘画则更多地蕴含着人文精神。中西绘画差异的本质,正是在于中西文化传统的这种差异。中国传统绘画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沃土中,融会了中华民族的道

15、德情感、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展读千百年间流传下来的国画珍品,你会为周肪的仕女、李公麟的鞍马人物之风采神韵所倾倒,会被范宽山的雄浑气势、朱耷山水的拙朴奇崛所折服;你会陶醉于赵佶的芙蓉锦鸡之 ,会惊叹郑板桥的兰竹之 ;齐白石的草虫游虾会使你 ;徐悲鸿的奔马雄狮会使你 。这些优秀的画作所以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不仅仅是由于它们显示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水平,更在于它们闪耀着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积极向上、正直高洁的人文精神。正是这种人文精神,赋予了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魅力。在代表中国传统绘画主流的文人画中,这种人文精神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中国传统绘画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和表现手法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具有一种统一性。人文精神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条主线,是它的生命和灵魂。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和表现手法既是这种人文精神导引所产生的结果,又是这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和表达方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人文精神正是通过“神似”、“写意”的审美追求、笔墨的运用、比兴的手法及完美和谐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绘画的目的和审美标准,中西方在早期的认识大致是相同的。例如,我国的“画,形也”。古希腊的“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