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高中语文月考试卷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58615158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秋高中语文月考试卷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年秋高中语文月考试卷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年秋高中语文月考试卷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1年秋高中语文月考试卷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1年秋高中语文月考试卷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秋高中语文月考试卷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秋高中语文月考试卷新人教版必修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到清明节,难免会想起那首著名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是谁写的,写于何时,有争论。但是,不管答案如何,这首诗都已渗入了中国文化的肌理,变成了清明节最生动、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幅水墨画。和许多中国节日不同,清明节是一个来源相对复杂的节日。它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同时又融合了古代祭祖、寒食等许多社会性节日的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清明节因此有着更多元化的文化负载。首先,清明节传递了中国古人的一种科学经验。中国古代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古人仰

2、望星空,长期观察和总结,创造出一种方法,把北斗七星的斗柄视为一年时光钟表盘的指针,如果说有所谓“天机”,那么这便是天机,天机一露,便指示了人间的“时机”。所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天道酬勤,也眷顾懂得自然规律的人们。中国农业源远流长,发达得很早,有山川地理的因素,有工具改良的功劳,更要拜这套经验科学之所赐。事实上,人类的每一步,莫不和经验有关,向前人的经验讨教,又创造新的经验,为后人所用,由此沉淀下来,便成为了科学的知识。其次,清明节蕴涵着中国人的人文关怀。谁说中国人没有终极关怀?十字架前的忏悔或许因为内心的拷问而显得深沉,但是中国人有自己的方式。宋代高翥有诗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

3、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节祭奠,是一种仪式,但其背后的情和理,又远远超越了仪式的范畴。在先祖坟前放一挂鞭炮,哭一曲悲歌,烧一沓纸钱,看袅袅青烟腾上天空,继而消散,那一刻,不仅仅是生者向逝者的致意,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思考。那喧闹芜杂的声音和晦明晦暗的火焰化入青山白云,就像人生流淌在无边无垠的时间里。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因为有了这天地之间的广阔背景,而显得更加豁达。所以,清明节虽然是一个怀念的日子,但它不排斥欢乐,就像宋人吴惟信的诗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个节日也鼓励踏春和愉快的运动。最后,清明节也渗透着中国人的维新精神。

4、清明这时节,春风化掉冬雪,万物开始生长,生命开始孕育。而且,由于纳入了寒食节的节俗,即使是火,也需重新燃烧起来。有古人以诗自况,“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一个寒窗晨读的学者形象迎面而来。这里的“新火”,毋宁说是新的希望、新的规划。“一年之计在于春”,士农工商、渔樵耕读,都得告别昨日的沧海桑田,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然,所谓新旧,相反相成。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维新就是在已有基础上更好地创新。小到一家,大到一国,维新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辩证之后的高度自信,相信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相信自己的道路和未来。我想,清明节就是这样的一个日子,它提醒我们怀

5、念,让我们从过去看到现在;它也提醒我们去做规划,让我们充满希望,充满想象力地走向未来。1下面各项中,不属于表现传统节日清明(寒食)内涵的一项是()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B漫见新柳娇眼垂,疑君逸影踏风归。回眸映雪成千古,染尽湘竹无计追。C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D恻恻轻寒剪剪风,小梅飘雪杏花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答案】C(该诗写的是春夏之交时的情景。)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描绘了一幅最生动、最富有人情味的水墨画,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已渗入了中国文化的肌理。B清

6、明节的复杂性有二:一是其来源不像其他传统节日那么单纯,二是它承载了节气、祭祖、寒食、踏春等多元文化内容。C古人观察天象,总结出依据北斗星斗柄所指方向不同来确定节气的规律,“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就是这种科学经验。D与山川地理因素和工具改良相比,掌握自然规律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作用更大,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达与后者密切相关。【答案】A(本文不确认清明一诗的作者是杜牧,原文中说“这首诗是谁写的,写于何时,有争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节祭奠,表面看是一种仪式,其实背后蕴含着高于仪式的情和理,其中既有生者向逝者的致意,更有对生命无常的思考。B中国人因为具有“

7、慎终追远”的情怀,所以就显得胸怀豁达,因此在清明节这个怀念的日子,也鼓励踏春和愉快的运动。C清明时节,春风化雪,万物开始生长,生命开始孕育,先民们在此时节进行新的规划,因此说此节渗透着中国人的维新精神。D作者认为,清明节在“慎终追远”本义之外,还有深层意义,即提醒人们去做规划,让人们充满希望、充满想象力地走向未来。【答案】B(因果不当。原文说的是“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因为有了这天地之间的广阔背景,而显得更加豁达”。)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文木先生传(清)程晋芳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

8、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爽,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或冬日苦寒,无酒食,邀同好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为之“暖足”。余族伯祖丽山先生与有姻连,时周之。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

9、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与余族祖绵庄为至契,绵庄好治经,先生晚年亦好治经,曰:“此人生立命处也。”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又七日而先生殁矣。先数日,以囊中余钱,召朋友酣饮。醉,辄诵樊川“人生只合扬州死”之句,而竟如所言,异哉!先生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论曰: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

10、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窒其躬,传其学,天之于敏轩,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也。(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素不习治生治:治理B而性不耐久客 客:客居C人争传写之 写:抄写D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烦:担心【答案】A(应为“经营”、“安排”)5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的一组是(3分)()窘极,则以书易米夙构者莫之为胜饮酒歌呼穷日夜此境不易处也,奈何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ABCD【答案

11、】D(不是直接表现,不能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木先生即吴敬梓,本文写他生性聪慧,祖业富裕,为人豪爽,又不愿参加科举以致更加穷困的故事。B文木先生因不满巡抚推荐自己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竟不去参加廷试,乃至从此终生不应科举。C吴敬梓非常痛恨写八股文的读书人,但他平生又非常爱才,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答案】B(文木先生不参加博学鸿词科试与巡抚的推荐没有关系,“不满巡抚推荐”曲解原文意思)7将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12、语。(10分)(1)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4分)译文:_(2)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3分)译文:_(3)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3分)译文:_【答案】(1)安徽巡抚赵国麟(公)听说他的名声,招他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2)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3)这是我们这些人靠它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醉著韩偓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渔翁醉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注】韩偓:晚唐诗人。8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他曾说“景状入诗兼入画”,“入意云山输画匠”。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两幅画景?(5分)答:_【答案】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练的语言,用最俭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诗歌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9请结合诗句简析此诗的表现手法。(6分)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