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村水库】河南唐村武术史再考略,(四)

上传人:wd****9 文档编号:258608218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村水库】河南唐村武术史再考略,(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唐村水库】河南唐村武术史再考略,(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唐村水库】河南唐村武术史再考略,(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唐村水库】河南唐村武术史再考略,(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村水库】河南唐村武术史再考略,(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村水库】河南唐村武术史再考略,(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村水库】河南唐村武术史再考略,(四)(接上期)三、唐村武术抄本资料再考略周伟良教授的对唐村武术抄本的考略,关键是没有厘清杨氏太极拳谱、武氏太极拳谱与李氏太极拳谱的关系,没有厘清赵堡太极拳与唐村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与杨氏太极拳谱以及舞阳盐店与武氏太极拳谱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思绪颠倒,概念含糊。(一)唐村太极拳谱与武禹襄太极拳谱承袭关系。李亦王宗岳太极拳谱跋:“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有者甚属寥寥,间有一二者,已非全本。自宜珍而重之,切勿轻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光绪辛巳中秋念三日亦氏书。”王宗岳太极拳谱即武澄清在舞阳县北舞渡

2、镇盐店所获得,武禹襄奉母命去舞阳看望武澄清的时候“抄自豫署”的拳谱。武禹襄及其后人的著作对此事多有记载。郝少如编著的武式太极拳说:“禹襄、亦畲和月如老先生的著作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谱被现代名派太极拳奉为经典,而其中的王谱皆出自武禹襄所获本的传抄。”武氏太极拳全书武秋瀛传记载:“武秋瀛(18001884)名澄清,字秋瀛,自号秋瀛老人,是武禹襄大哥,咸丰壬子进士,河南舞阳县知县,对太极拳造诣颇深,现流传的王宗岳太极拳谱即其从舞阳县盐店所得。”吴文瀚所著武氏太极拳体用全书记载得更明确,说武澄清“于舞阳县北舞渡镇获得山西王宗岳太极拳谱赠与幼弟带回永年”。这些记载明确告诉我们武禹襄所得的王宗岳太极拳谱是得自

3、河南省舞阳县的北舞渡镇盐店。舞阳县旧称盐都,境内盐岩总储量多,面积大,品位高,盐质纯,产量、质量为全国同行业之翘楚。北舞渡镇是沙河在舞阳的一个水陆码头,是南北盐业的中转站,怀商、晋商都在这里开设有盐店、盐场。要确定舞阳县北舞渡镇盐店是谁家所开,武澄清是在哪一家盐店获得太极拳谱,这家盐店必须满足三项条件:一是该家在北舞渡镇开设有盐店,二是这家盐店必须与太极拳有联系,三是这家盐店必须与官场有联系。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只有唐村李家开设的盐店。唐村李家最早在舞阳县传拳的是李仲的次子李元臣。李氏家谱:“李元臣,字清廉,行二,配孟氏,生一子如相,生于明崇祯六年癸酉五月八日,卒于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七月初八。早年随

4、父浙江读习,文武双修,先后在安徽与河南舞阳传拳育弟。”从家谱记载看,李元臣在舞阳的武术活动是在清朝早期的顺治、康熙年间。他们在武术活动的同时,发现了舞阳盐业商业活动的巨大潜力。李鹤林借此有利条件在舞阳开了盐店。李鹤林的儿子李永达、李永适将盐业生意越做越大,开设了振德盐场。李永达,字振德,其盐场为“振德盐场”,现盐场匾额尚在北舞渡镇。唐村李氏之所以能在舞阳开设盐场、盐店,得力于李氏始祖李清江的胞弟李清河的支属中,有一支迁入现博爱县刘村。刘村第七代李兴镐被乾隆皇帝“钦授修职,钦加盐运使”,成为一位主管盐运的官僚。这也是李氏与舞阳官场联系的纽带。因此,李鹤林的孙子李嘉际、李嘉臻、李嘉芳,曾孙李广恒先

5、后在舞阳经营盐场、开设盐店时与舞阳县官场关系非常好,同时,还经常出资架桥、修路等,从事慈善活动,深得官员信任。武澄清任知县时因武氏弟兄都喜欢武术,李氏弟兄也常教武澄清十三势太极拳。所谓武氏太极拳并非自武禹襄开始。只是武禹襄未入官场,专事武术而已。武澄清就是唐村李氏的门徒。由此可见,武澄清所得王宗岳太极拳谱必然得自唐村李氏在舞阳开设的盐店。周教授将李氏拳谱与武氏拳谱所进行的比对也是很片面的。尽管如此,将武氏廉让堂本拳谱与唐村李氏的拳谱进行比对,仍然可看清二者的源流关系。其一,廉让堂本将十三势论改为十三势说略其第一句将“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改动为“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

6、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这就有点不符合功理。既要轻灵,怎么还要“唯手先着力”?既然着力了,为什么还要“随即松开”?既然松开了还怎么“贯串一气”?这些很明显暴露了武禹襄并不懂十三势的功法功理。武禹襄的此类错误还有很多,如将“右重则右虚”改为“右重则右杳”。廉让堂本将“因故变化是神奇”改为“因敌变化视神奇”,试问一个人在练功的时候那里有敌人?将“尾闾中止”,改为“尾闾中正”,把十三势行功的呼吸转换的诀窍弄得不三不四,造成永久失传。其二,文理、文字错误。廉让堂本七拼八凑将十三势行功心解与打手歌的部分内容合之为一,另列篇名为打手要言,落款为“禹襄武氏并识”。其三,廉让

7、堂将十三势目中“云手”、“扇通背”抄为“纭手”、“三甬背”,令人不知所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廉让堂本拳谱与唐村李氏的拳谱立即瑕瑜互见,主从互见,源流互见。世上哪有正确的是流,错误的是源,主创的是流,传抄者是源,武术功法完整的是流,武术功法不全的是源?这样岂非本末倒置?(二)唐村太极拳抄谱与原谱的关系周教授认为唐村太极拳抄谱“不会早于民国”。抄谱是不是有价值,关键看此抄谱是不是反映了原谱的面貌。一是从唐村李氏本身所录的拳谱相比。唐村李氏家谱也附录了清康熙五十五年之前的拳谱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等。将家谱拳谱抄本与太极拳谱抄谱文字相对照,家谱本无极养生拳论:“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

8、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拳谱抄本:“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朕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家谱拳谱一字之差:家谱为联,拳谱为朕。朕有多种释义。1.朕。秦朝之后皇帝的自称。2.许慎说文舟部“朕”:“我也。”3.朕兆、征兆、预兆。鬼谷子:“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变化之朕焉。”4.称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5.共称。蔡邕独断说:“古者尊卑共称朕。”6.我的。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结合拳谱内容,朕应该是朕兆、征兆、预兆。二是其他典籍证明。如乾隆年间苌乃周所著苌氏武技书打法总

9、诀中有“彼不动兮我不动,彼欲动兮我先动”,武谱中的“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八字,亦见于苌氏武技书论出手,两者决非巧合。正如徐哲东先生上世纪30年代所指出的那样:“苌为乾隆间人,不能引武氏之著述。”清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王安民王堡枪源流序云:“是时,吾与师兄苌乃周及晚辈霖苍树志成名,拜唐村李公鹤林门下,发奋深造枪棍拳绝技,功力摧坚,所向无敌,誉名神枪。”此序证明,苌乃周有关太极拳的理论学自李鹤林。苌乃周有关太极拳的理论论述证明,李氏太极拳谱中的理论并非抄自武禹襄的太极拳谱,而是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存在。由此可以断定,民国年间李氏有关太极拳抄谱是忠实于原谱的,并非抄自他人。廉让堂本将揽雀尾改为懒扎衣是

10、武禹襄“参以鄙见”所为,与唐村的拳谱并无瓜葛。至于陈氏拳谱,历来拳家都认为陈氏懒扎衣出自通背拳“懒扎衣立势高强,拉下单鞭鬼也忙”,并没有揽雀尾。近人评论拳谱多拿揽雀尾、懒扎衣说事儿,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和理解什么是揽雀尾、什么是懒扎衣,什么时候用懒扎衣、什么时候用揽雀尾。记得小时候师叔教我空手夺枪时,师叔说:“人用中平枪迎面扎来,我用懒扎衣将枪拨开;人用上平枪向我扎来,我用左右手挥琵琶将枪拨开;人从右侧或左侧用下平枪向我扎来,我用左右揽擦尾(音:以.尾巴)将枪拨开;人用中平枪向我扎来,我或移步闪开枪尖,用揽雀尾将枪回带夺枪。”这就是懒扎衣与揽雀尾的由来,不明确这些,妄议揽雀尾与懒扎衣,就会失之

11、偏颇。所以,周伟良教授有关揽雀尾、懒扎衣的说法“运用证据不对称,这些动作差异并不能传递什么文化信息”,并不能“若明若暗反映出唐村拳谱的大致年代”。(三)唐村太极拳谱之间的内在联系唐村太极拳谱主要部分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为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系列和李仲的太极拳解系列,另一部分为李鹤林太极拳论系列,第三部分为拳械部分。无极养生拳论系列包括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三篇文章。无极养生拳论讲的是无极养生拳的理论,十三势行功歌讲的是十三势的功法,十三势论讲的是练法。三篇文章互为表里,联系密切。三篇中如读其一篇虽然能了解其大概,但是不能通其全部功法,只有将三篇文章通读通览,全面理解,才能

12、懂得无极养生功法功理及如何演练。如果从中抽出一篇说是另一人所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抽出一篇其功法必然不完整。一套不完整的功法,就会无从练起,要想学得此功,那是不可能的。李仲的拳论十三势释名、十三势行功心解是在继承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三篇拳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注释与补充。第一篇解释了什么叫十三势,第二篇主要讲的是十三势行功的心法。十三势行功心解与李春茂的三篇拳论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十三势理论体系。只有深刻理解了这套完整的十三势理论体系,十三势功法才能练习得出神入化的境界。李鹤林的太极拳论、打手歌是对十三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李鹤林的太极拳论“右重则右虚”在廉让堂本中为“右重则右

13、杳”。说文解字:“杳,冥也,昏暗;杳杳冥冥,昏暗幽远;杳杳,幽暗深远的样子;杳然,幽深的样子;杳昧深幽隐晦;杳,不知所之也。”从此段文字看,武禹襄连文字就昏然不明,怎么会创作出一篇太极拳拳论呢?有人说十三势论为张三丰所作。如果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张三丰到底是何时人,到现在都没有定论,一个连所处年代都弄不清楚的人,怎么会弄清楚他会不会太极拳?二是将张三丰与太极拳联系起来首见于陈微明辈为杨澄浦编的太极拳使用方法中的张三丰先师传拳谱和太极拳原序。众所周知,杨露禅到杨澄浦,都没有文化。他们都不可能看过明史关于张三丰的记载,将张三丰与太极拳联系起来的是文化人陈微明。陈微明的个人

14、见解不能代表杨氏的见解。从杨露禅的经历看,杨露禅主要学拳于陈长兴,陈长兴与张三丰没有关系,杨露禅怎么会与张三丰有瓜葛?这个问题除了其他证据,仅从杨澄浦编的太极拳使用方法中的杨氏太极拳套路中也可见一斑。书中杨氏太极拳套路共74势,其中,搂膝拗步共14势。将74减去14等于60,这和唐村李氏的太极拳谱以及王宗岳太极拳谱中的武术套路基本一致。这说明杨氏的套路出自唐村李氏的太极拳谱和由此而来的王宗岳太极拳谱,而并不是来自张三丰的拳谱。三是如果张三丰不是明朝末年人,他就不可能创作十三势论。如果说是张三丰所作,那么,张三丰作这篇拳论的目的是什么,没有功理论,没有功法,怎么会凭空出来的练法?没有无极养生拳论

15、和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不可能单独产生。除非张三丰也是明朝末年人,也处于千载寺左近。至于周教授所说光绪年间出版的张三丰全集里有十三势论,这个问题学者专家们已经披露很多,指出是后来再版张三丰全集时,编者增辑进去的。再版的书籍增加了新内容,它就不是原来的版本了,再称它为“光绪年间出版的张三丰全集”就没有道理了。(四)唐村李氏与赵堡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的关系赵堡镇所出的武当小架太极拳谱曾提到任长春与太行老道李如松递手听劲的事迹。许多太极拳研究者在赵堡采访,都采访到了任长春与太行老道李如松递手听劲的事迹。这里提到的太行老道李如松,是唐村李氏第十一世。李氏家谱载:“李如松,行一,大清康熙十年随

16、父世鳌故原武获嘉开粮行,迁徙获嘉县城东李村。”与他同迁的还有他的弟弟李如树。李如松成年后,又回到千载寺作道士,道号太行老道,星寿120多岁,历康、雍、乾、道光、咸丰、同治六朝。赵堡镇所传太极拳历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存的小架太极拳,一类是陈长兴传杨露禅、陈清平传武禹襄的十三势太极拳。杨露禅是扛长工的,没有文化,他也没有传文字拳谱。直到他的孙辈杨澄浦才在陈微明辈的帮助下,参照武禹襄所得太极拳谱,写出了杨氏太极拳谱。武禹襄则是在舞阳盐店得到太极拳谱后,经唐村李氏介绍到赵堡镇找到了陈清平,用了一个月时间,突击学习了十三势太极拳有关的理论与实践。弄清了这些传承关系,就理顺了唐村李氏太极拳谱与杨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