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苏州何山公园 在姑苏城外寒山寺西侧两公里,与狮子山、苏州乐园相隔1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海拔高度63.8米的小山,山上绿树成林,四季风景各异有人把它一年四季的景象作了以下描绘:阳春三月,新叶竞放、梅花盛开,满山穿红着绿,如入仙境一般;夏日炎炎,栖息林荫、品茗弈棋,凉风习习舒心怀;秋高气爽,满山桂花散馥郁,栗子挂满树梢弯;冬日挂空,翠竹常绿迎风立,高风亮节世人赞这座风景秀丽的小山就是何山 何山原名鹤阜山,是鸟类、仙鹤栖息的地方《百城烟水》里记载说:“何山,在狮山北一里,其地旧名鹤邑墟,故山名鹤阜山关于鹤阜山名字的由来,历来有多种美观的传闻一种说法是与大禹有关,《宋平江城防考》引用范成大的《姑苏志》说:“鹤阜山,亦名岝崿山世传禹治水时,令童男童女入太湖,引出此山,欲以填水,至鹤邑墟不愿进,因此以名也就是说,鹤阜山是大禹治水时从太湖中引出来的一座山,由于到了鹤邑墟再不愿前进,便取了鹤阜山这个名字这个传闻在《越绝书》中也有记载,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与狮子山的混淆另一种说法那么更富有道教特色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南极仙翁在昆仑山上打坐,猛然心血来潮,掐指一算,知江南地界有一风水宝地需有神仙点化才能造就一方水土。
他身边有二童子,一名鹤童,一名鹿童仙翁把鹤童召至面前道:“童儿,现江南有一块风水宝地需去点化,然后造就一方水土,赐福于人间,你替为师去一遭吧鹤童道:“师父,但不知宝地在何处仙翁道:“天机不成泄露,你下得东土江南,到时自会明白”仙翁在鹤童身上吹了一口仙气道:“去吧,切勿耽延,事成之后速回洞府这鹤童马上化作一只白鹤一声长啸直往东土江南而去不多时已到姑苏地带只见下方有一股瑞气直冲霄汉这白鹤定睛一看,见有小山树木丛生,奇花异草,霞光四射这一股瑞气正是此后而来,这时耳边响起师父的声音:“童儿还不速速下去白鹤知这必是师父所说之所在,一声长啸直落此山原来这小山没著名字,由于有这传闻,所以人们把它取名为“鹤阜山” 关于何山名字的由来,苏州民间有一种说法:据说乾隆下江南时,每到苏州都要到支硎山、华山去游玩,而都务必经过何山一日乾隆一行行至何山,只见此山树木繁茂,山顶祥云覆罩,但不知此山为何名,就问跟随的随从大臣:“此为何山?”大臣也不知此山何名,也只得附和说:“此为何山?”乾隆听后心中大悦,连声赞道:“好一座何山,好一座何山也!”因皇帝是金口,既然皇帝叫它何山,那就叫何山吧,何山之名由此而起按照这一说法,这何山的名字也是皇上钦赐的呢! 事实上,由鹤阜山改名为何山,与南朝的何求、何点兄弟有关。
《宋平江城防考》记载说:“何山:卢《志》:何山,在县西南一十五里,有庙《姑苏志》:“何山,在狮山北一里其地旧名鹤邑墟,故山名鹤阜山因梁隐士何求、何点葬此,改今名何求、何点是中国古代出名的隐士《南齐书》卷56对他们记载说: 何求,字子有,庐江灊人也祖尚之,宋司空父铄,宜都太守求元嘉末为宋文帝挽郎,解褐著作郎,中军卫军行佐,太子舍人,平南参军,抚军主簿,太子洗马,丹阳、吴郡丞清退无嗜欲又除征北参军事,司徒主簿,太子中舍人泰始中妻亡,还吴葬旧墓除中书郎,不拜仍住吴,居波若寺,足不逾户,人莫见其面明帝崩,出奔国哀,除为司空从事中郎,不就乃除永嘉太守求时寄住南涧寺,不愿诣台,乞于寺拜受,见许一夜忽乘小船逃归吴,隐虎丘山,复除黄门郎,不就永明四年,世祖以为太中大夫,又不就七年卒,年五十六初,求母王氏为父所害,求兄弟以此无宦情 求弟点,少不仕宋世征为太子洗马,不就隐居东离门卞望之墓侧性率到,鲜狎人物建元中,褚渊、王俭为宰相,点谓人曰:“我作《齐书》已竟,赞云:‘渊既世族,俭亦国华不赖舅氏,遑恤外家,”欲俭候之,知不成见,乃止永明元年,征中书郎豫章王命驾造门,点从后门逃去竟陵王子良闻之,曰:“豫章王尚不屈,非吾所议。
遗点嵇叔夜酒杯、徐景山酒鎗以通意点常自满,遇酒便醉,交游宴乐不隔也永元中,京师频有军寇,点尝结裳为袴,与崔慧景共论佛义,其语默之迹如此 志趣高雅、博学多才的何求,弃太子洗马、丹阳郡吴郡丞、太子中舍人等如草履,归隐姑苏只是据史料记载,何求并没有直接回何山,而是隐居在与何山遥遥相对的虎丘山,在那里读书讲学,直到病逝其间朝廷又曾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固执的何求坚不就职他死后,魂归何山,与他的弟弟何点安憩于何山之上,形成一道优雅的风景,使原本寂寥的鹤阜山成为一座弥漫人情味的何山何山的文化脉络自此拉开明嘉靖间被称为“皇甫四杰”之一的皇甫涍曾作过《过何山怀二何》一首: 灵山征往迹,居士葬何年?哀壑苍烟断,空林落日悬禅关二隐地,花路五云天共尽悲千古,凄凉野鹤旋 对于先哲的切切憧憬,在哀伤的文字间腾跃,宛如徐崧的“双碑尤在壁,风雨剥苔痕”,使何山的上空荡漾着丝丝人文气息自此而下,由近代爱国名人李根源摩崖石刻到现代为解放苏城而献身的烈士陵园,以及为纪念出名弹词艺术家徐丽仙——创作了以温和美好、悠扬沉重、悠长低回的“丽调”唱腔——而建的徐丽仙纪念馆,一条贯穿历史的人文脉络环绕何山 何山的山顶有一座宫观,它是为纪念元代农人起义领袖张士诚而建的张王庙。
张士诚(1321—1367),元朝末年农人起义领袖,小名九四,原东台白驹场人,盐贩出身因受不了盐吏欺压,于1353年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等17个盐民揭竿起义,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后队伍逐步壮大,不久便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江北重镇1354年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以天佑为年号1355年张士诚持续向南进展,攻入平江路(今苏州市),并改平江路为隆平府1357年元朝派兵攻打张士诚,张士诚由于面临被元军与方国珍夹击的处境,便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之后张士诚的势力不断扩张,拥有北至徐州、南至绍兴的割据实力,并且曾屡屡运粮至大都元至正23年(1363)在平江(苏州)自主为吴王4年后被朱元璋击败,被俘,后被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缢而死,时年47岁,葬于吴县斜塘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