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punk 2077_Cyberpunk大数据时代的科幻与现实1982年,一部叫做《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的好莱坞电影横空出世这部电影在今天看起来可真是情节简单、特技粗陋,甚至可谓“惨不忍睹”,但它首次把“人可以通过电脑程序在虚拟世界中打架”这个概念搬上了大银幕虽然该片在上映后引发追捧,但当时的观众对它的感觉更像是“不明觉厉”,因为当时在民众面前提起计算机,他们会认为你在说计算器1984年,威廉-吉布森的科幻小说《神经浪游者》(Neuromancer)(注:2013年中国大陆再次出版,译为《神经漫游者》)问世的时候,计算机开始在发达国家普及,这部天马行空的小说讲述了人与人之间在信息空间里的尔虞我诈,并描绘了人工智能、虚拟环境与基因工程的未来场景1989年,日本漫画家士郎正宗在讲谈社旗下期刊《青年漫画》开始连载《攻壳机动队》(Ghostintheshell),讲述信息科技高度发达之后,人类思想意识以数字信息存在于生化躯体之内,通过在大脑内置电子脑的方式,人类随时可以移动互联由于架构了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攻击电子脑的谋杀犯罪亦出现,在这个大背景下,日本政府成立“公安九课”,专门打击此类犯罪。
不难理解该动漫的标题,Ghostintheshell,直译过来就是装在壳子里面的灵魂确实,这样一个命题的流行文化作品所想表达的,绝对不是炫酷的画面与战斗场景,而是探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思想意识与信息科技交叉,移动互联网的接口甚至可以直接接驳大脑之后,人是否还为人?1999年,在Ghostintheshell的影响下,沃卓斯基兄弟(虽然现在是姐弟)推出《黑客帝国》,并于2003年推出它的续集本片当年所引起的轰动暂且不提,它提出了一个极为惊悚的概念――人类已经被电脑奴役,你现在的生活不过是计算机为你模拟的一种程序,真实世界的你不过是这台超级计算机的电池你被制造出来,当你电量耗尽之后,将直接投进毁灭池沃卓斯基兄弟比士郎正宗更直白,人类在数据信息面前已经彻底沦陷,大脑被植入电脑程序,以为自己生活多么美好或者苦逼,其实统统都是一串串的二进制代码2014,翻拍的经典电影《机械战警》再次袭来,虽然本片在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上并不深刻,但当年老版电影却在这一问题上给出了一个温情的答案――人与计算机、机器结合之后,人类的情感终将战胜冰冷的机器再说大家可能非常熟悉的《安德的游戏》,其实也是讲述人类在信息技术面前如何寻找自我的故事。
以上几部流行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均属于科幻框架中赛博朋克(Cyberpunk)这一体系也许你是第一次听说“赛博朋克”这个词,但它绝对是你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事实上,赛博朋克相关作品中描述的一些场景,或消极,或积极,我们正一步一步将其转换为现实赛博朋克的黎明“赛博朋克”这个词明显属于后现代工业的产物,其中“赛博”(Cyber)的意思是“控制论”这个词的含义很广泛,指的是生物与机械之间的信息交流除了现在已经实现的可执行电脑程序,还有用意识操纵机械假肢,甚至在未来,瘫痪的人只需要用脑袋里的ADD来操纵自己上厕所…-但凡是人类与机器之间产生交流,都需要其中一方通过指令对另一方进行控制,这种控制就是Cyber因此,也就无怪乎赛博朋克题材会包揽人工智能、机器人、计算机、人机合一的生化人,多被称为“塞博格”(Cyborq)等等众多元素了朋克”(Punk)指的是一种反文化、不合群、无政府主义的思潮,以及由这种思潮带来的艺术风格比如在《黑客帝国》中,所有人都戴着墨镜、披着黑风衣,说话不紧不慢但冰冷彻骨,随身N把武器一副酷毙了的武装分子风,就是朋克的一种表现当然,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种“朋克”――蒸汽朋克,这是讲蒸汽机与维多利皿时代结合到一起的奇妙流行文化,比如喷着黑烟的巨型飞空艇,又比如满是齿轮的机器人等等,关于蒸汽朋克的视觉影像,请寻找宫崎骏拍摄的电影《天空之城》。
赛博朋克与以往的科幻作品都大不相同最初,人们喜欢看那些崇尚技术、风格乐观的科幻,相信飞船能够载上十万人去往其他星系移民,相信人类可以通过基囟技术消灭疾病,对探索宇宙万物的兴趣始终不灭,是为“黄金时代”而后,科幻作品中的“点子”由技术转向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领域,比如有开始研究心理学、社会学与人格形成的《安德的游戏》,有写作风格更艺术化而不惜降低通俗性的《猎梦人》,有和宗教、奇幻结合大玩拼贴的《光明王》,那种黄金时代的乐观劲儿也变成了怀疑和纠结,是为“新浪潮时代”随着二战、冷战、越战及反战等等社会阶段的演替,这些怀疑和纠结在持久的时间里积累着叛逆的能量再加上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科幻写作带来一大波素材,“赛博朋克”这一科幻流派应运而生惊异的影响力赛博朋克作品的基调无疑是怀疑技术并对未来保持悲观的态度,经常充斥着一种负能量,认为人类面对赛博空间无能为力,只能逐渐被信息洪流冲得连裤衩都不剩但它们毕竟是科幻作品,骨子里还是很有科技感的,并且认为自己对未来科技的图景比谁都门儿清再加上赛博朋克的出现填补了以往科幻小说对信息技术的忽略,因此赛博朋克在小说和影视中提供的惊异感(SenseofWonder)和前瞻性只多不少――在《神经浪游者》面世时,多数美国人甚至还不知道互联网是怎么回事。
即使在今天,赛博朋克作品逐渐发展、分化出五花八门的风格,以至于离原教旨相去甚远但它奠定的一些元素却依然留存,甚至反过来影响了主流文化比如说,想想黄金时代的《星球大战》的视觉风格是什么样的?那时演员穿的是布袍,而机器的表面要么是抛光金属,要么涂的全是油漆《电子世界争霸战》等赛博朋克前辈则把科幻电影从这种汽缸和汽油桶的美学风格中解救出来,取代为电路板、霓虹灯与信息流于是,你在大银幕上看到了衣服上全都是亮片片、亮条条的未来人,安装发光假肢的塞伯格们,还有《黑客帝国》那种数码世界的标配――荧光字符雨,这些意象沿用至今 最近有一部怀旧美剧《金色年代》,小主角Adam就是看了《电子世界争霸战》后,用荧光棒和胶带制作战服,模仿片中人物作战2010年,《电子世界争霸战》的后续作品《创:战纪》(TRON:Legacy)忠实地继承了这种理念,把发光材料运用到了见缝插针、丧心病狂的地步,以至于该片被观众吐槽为“日光灯管之战”又如,打斗风格上逐渐游戏化,这也是赛博朋克的追随者们受到现今科技与流行文化(说白了就是电子游戏)影响的产物比如《黑客帝国》中,叛军在虚拟世界战斗,无论从训l练到实战都会打得像电子游戏的过招动作,而且要靠系统本身出的Bug才能打赢。
通常这种时候要有一个打架很厉害的美丽大姐姐,赛博朋克的味道才更纯正她甚至可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类,是塞伯格也可以(比如《攻壳机动队》女主角草琏素子)影响力之思辨让我们再说回“朋克”的本质朋克所反叛的到底是什么?在现实社会中,朋克党要反叛的是主流文化,是专制,甚至是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而在科幻作品中,通常要有一种东西代表这些让朋克们看起来不爽的文化,并成为科幻“点子”它们可能是集权政府,用信息技术控制人类的思维;可能是《黑客帝国》里的母巢TheMatrix,为你提供梦境一般的程序的同时用你当电池;它可能是超级企业,掌控着资源分配与就业总而言之,“它们”就是英雄们要去反叛的东西近几十年的趋势变化,最新最热门的就是一个巨型企业控制世界,从《全面回忆》(关于这部电影,《科学Fans》2013年2月号有深刻解读)到《逆世界》无不如此(后者甚至不沾赛博朋克的边),影响力大到落入俗套的地步它也可以看做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一个象征在赛博朋克所描述的未来中,界限的模糊也是一个永恒命题人与机器的界限被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被打破,甚至性别的界限也要打破,你会发现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在赛博朋克的世界里不再适用因此,文化之间的界限也要被打破。
这也是赛博朋克的场景非得涉及香港或唐人街(《攻壳机动队》《全面回忆》)、打斗非得加点空手道(《黑客帝国》)这样做的原因之一,因为香港这种鱼龙混杂、中西合璧的地方是与现今西装革履的主流文化不符的,是具有“朋克”意味的绝佳场所当然,这一点同样影响到了其他类型的科幻作品,《环太平洋》就有香港人、唐人街和功夫元素虽然该片主线是机器人打大怪兽,但其中涉及到意识控制机器的技术,也是有赛博朋克元素存在的这个设定也许并非直接来自正统的赛博朋克小说,而是化用自一些动漫、游戏作品(导演吉尔莫-托罗是个动漫宅),但也足以显示赛博朋克在这几十年间对科幻无孔不入地产生了影响与一般的反乌托邦小说不同的是,赛博朋克中的邪恶集团必须要通过某种足够“赛博”的技术来对人类进行改造,比如意识上传、人机合一、基因工程等,否则就谈不上是“科幻”小说了这些技术会涉及到“人类到底是啥,我所处的世界是真实还是虚幻,我这么改造还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吗”等等哲学命题,而这些都是赛博朋克的首创未来,难以确定的未来赛博朋克提出的这些问题确实难解,比如《黑客帝国》的“我现在所处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几乎是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命题但是,科幻作品为了可看性,一般都要先设定为“是虚拟的,真实的你被母体关起来发电用了”――废话,不这么设定后面的电影怎么拍?其实这种设定已经是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消解,只不过《黑客帝国》处理得比较聪明,让尼奥选择红蓝药丸,用这个选择暗示了这个问题其实是无解的,世界还有另一种可能。
流行文化之外,我们回归现实,这个星球上所存在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意念控制技术等等,也都还没到科幻小说中足以颠覆人类本质,还无法让哲学家们自己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不过,不靠谱的笔者可以提供一种设想,也非常欢迎诸位读者去发散并@科学Fans近些年来,大数据这个词成了一个超级热词,几乎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卖假药的、淘宝网、用户体验O2O、云计算等等但实实在在的大数据在今天超强的数据分析能力之下,是不是可以得出人类一切活动的规律呢?此外,基因技术在不断地进步,随着测序技术的更新换代,基因看上去非常玄乎,其本质也不过是一串串数据写在一条链子上基因这一人类最本质的信息流,会不会也汇入“大数据”的洪流呢?自己的遗传信息,可能变得与后天身份一样重要,如果未来真的要走入类似赛博朋克的境地,“基因朋克”说不定会是大门之一再来一个细思极恐的话题,如果基因与大数据搅在了一起,人还在胚胎阶段就通过分析得知,你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天赋,然后你一旦出生就基本确定了你将接受的教育,你会从事的工作甚至为你指定配偶不用说,这是极端反人类的,与前面提到的流行文化作品一样,《高达SEED》系列作品抛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赛博朋克的核心之一就是信息,而今天,信息已经不再新鲜,大数据成为一种全新热词,那么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大数据时代里的赛博朋克,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大数据时代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城市越来越拥挤,房价越来越高,大家过得其实并不怎么幸福,于是“逃离北上广”的呼声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可是北上广真的已经呈现人口流出的趋势了吗?最近淘宝的一项分析表明,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人们还是在不断涌向北上广,尤其是广州对务工者的吸引力依然很大奇怪了不是,淘宝这个买卖平台咋关心起人口迁徙了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淘宝的分析依据是数亿用户默认收货地址的变化情况――如果你在淘宝购物以前一直寄到重庆,这几个月忽然改成寄上海了,不用说,十有八九你就是一个新的“迁徙者”了你可能会说,这就是传说中“大数据”的威力吧!如果你觉得酷毙了,其实我们看到的才不过是大数据的“冰山一角” 好吧,让我们坐下来谈谈大数据,在你和别人吹嘘的时候,可以让你显得优雅一点从“数据”到“大数据”人类利用数据的历史其实已经相当悠久了,古人很早就开始观测并记录日月星辰的运动,并利用这些天文学数据来计算时间、占卜以及指导农业生产。
古代的数据量很小,利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