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颖河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8384936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7.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周口市颖河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南省周口市颖河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周口市颖河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市颖河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周口市颖河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项羽何以输给刘邦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

2、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一一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

3、乡,如衣锦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

4、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1. 下列对“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是贵族,是英雄;刘邦是贫民,是个流氓。B. 项羽的能力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而刘邦只喜欢酒色。C. 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D. 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不计利害地把它表

5、现出来。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的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B. 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C. 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文章由此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D. 作者认为冷静的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性格,正是性格的差别决定而他们的命运。3. 项羽进入咸阳的时候说了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这句话显示出在待人处事方面,刘

6、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B. 这句话充分反映出项羽只求衣锦还乡的心理C. 通过项羽的这句话与刘邦相比,显示项羽的宽容待人、思乡心切。D. 这句话表现出项羽在胜利面前的那种得意狂妄,这也是他输给刘邦的全部原因。参考答案:1. D 2. C 3. B【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理解,D项,结合文本内容“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

7、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分析可知,内容是作者的观点,不属于常人匪夷所思原因的理解。故选D。【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鲁莽骄横”并非作者所认为的主要原因。而“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这种说法也不妥。故选C。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

8、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这句话充分反映出项羽不听旁人劝告只求衣锦还乡的心理,与刘邦相比更显示出他的目光短浅,同时在胜利面前的这种得意狂妄,也是他输给刘邦的原因之一。A项,“气量狭窄”错误;C项,“宽容待人、思乡心切”错误;D项,“全部原因”错误。故选B。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

9、异常丰富。芍药的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中。在先秦乃至秦汉,因为古代先民对散发香味的花草枝叶存有特殊的崇敬与钟爱之情,它的主要意象是“香草”。诗经?郑风?溱洧有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关于“赠之以勺药”这一行为的含义,目前公认最传统也最合理的是“结恩情”之说。既以“结恩情”的意象出现于诗经中,后世作品中芍药也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象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韩说曰:芍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因此芍药又有“将离”、“可离”的别名。在诗人的笔下,就有“多情红药待君看”(韩元吉浪淘沙)等句。同时,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也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彩。唐代诗人钱起写下

10、“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令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芍药文学意象的另一个源起,开始出现芍药的色彩、风姿等意象。后世历代咏赞芍药姿态、神韵的诗词,大多描写芍药的美好不凡,未脱“绰约”、“殿春”的范畴。其中李清照的庆清朝慢充分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绰约天真”的动人意象:“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绰约俱见天真。”词人更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拟人化的手法,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以致后人用“芍药笼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来形容美人的娇媚。而多情芍药的“绝艳奇芳”,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的不再

11、。姜夔在扬州慢中所寄托的“黍离之悲”,则更加令人扼腕。“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素以红芍药闻名,但在这里,娇艳的“桥边红药”却反衬出扬州空城里寒水自碧、景物萧条,颇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之意。今人描写台儿庄战役,也同样是以开放的芍药来衬托战争的惨烈:“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解读芍药意象及其历史嬗变,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芍药的栽培历史乃至社会风俗,也可以感受诗人们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节选自王晓春论传统文化中芍药花的文化意象,有删改)1. 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意象“芍药”的表述,不正确

12、的一项是( )A. 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在先秦乃至秦汉,芍药的主要意象是“香草”。B. 南宋词人姜夔借娇艳的“桥边红药”“为谁生”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C. 芍药这一意象在诗经后又衍化为“别离”“多情”“绰约”等的象征。D. 魏晋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娇艳多情的芍药往往又成为女性形象的化身。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芍药象征“别离”和“多情”,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彩。B. 因王韩说的话,“芍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所以芍药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象征。C. 李清照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充分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

13、“绰约天真”的动人意象。D. 今人描写台儿庄战役时,以开放的芍药来衬托战争的惨烈,正是对芍药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这一文学传统的传承。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赠之以勺药”之行为有“结恩情”最合理的解释,若今天在“七夕”情人间送芍药,可能大家就是用其来表达爱情。B. 李清照在庆清朝慢中说“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竚,绰约俱见天真”,可见芍药的花期可能是在暮春初夏时节。C. 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透过芍药意象的嬗变过程,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侧面感受诗人们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D. 芍药由最初的“香草”意象,到象征着“别离”“多情”,再到后来的“寂

14、寞”“凄凉”,这个意象变化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灰暗。参考答案:1. B 2. B 3. D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B项,理解有误。原文说“因此芍药又有将离可离的别名”,而不是象征“别离”和“多情”。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辨析能力,D项,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灰暗”无中生有,原文无据。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15、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

16、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