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本单元知识重点总结

小****克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90KB
约10页
文档ID:257734870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本单元知识重点总结_第1页
1/10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本单元知识重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本1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  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5、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本2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 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本3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本4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近代:欧美)  自查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美国共和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标志?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背景、确立的标志、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过程: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权利法案》: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国王受限  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特点:  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2美国共和政体  背景: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  确立: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贯彻分权与制衡,  包括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总统共和政体  ②促进美国近代化的发展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发展: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3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背景:(艰难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确立: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4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背景: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

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本5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2、《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