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言的声音再响亮些说起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57034301 上传时间:2022-02-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发言的声音再响亮些说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发言的声音再响亮些说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发言的声音再响亮些说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发言的声音再响亮些说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发言的声音再响亮些说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发言的声音再响亮些说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从“发言的声音再响亮些”说起 江苏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226007)朱晓方“你发言的声音再响亮些好吗?”“再说清楚点就更好了!”听课时,常常能听到执教老师这样鼓励学生。这也难怪,一节公开课,前来观摩的老师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学生发言的声音如果很轻、很小,听课老师常常不知所云,其他学生也无法参与评价交流,公开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所以,平时上课时,我也总是这样要求学生发言时要声音响亮、吐字清楚。但看到佐藤学先生的观点后,我不禁为之一震“老师们似乎有一个牢固的信念,认为思考或意见都应该清楚、明晰地发表出来声音再大一点!再清楚一点!都是教室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佐藤学先生认为,教室里

2、的这种“闹哄哄”(发言过剩)是虚假主体性的表现。那些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欲求”的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他提醒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 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一、营造轻松信任的氛围课堂氛围,也可称为课堂心理气氛,它指的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给人以实在感受的教学情境。现在,我们的教室常常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

3、害怕”。教师害怕怕沉默、怕场面失控;学生更害怕怕挨批评、怕在同学面前出丑。如此心存忧虑和戒备,是不可能敞开心扉彼此接纳和交流的。我们不需要对学生老生常谈“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而是要为学生挺起可靠的肩膀,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这样的教室才能成为“润泽的教室”。1公正“不患穷富,只患不公”是中国人的普遍心理,学生也不例外。“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首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先要做到。因为,学生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其次,教师不因某位学生学习优秀而偏爱有加,也不因学生学习后进而冷言冷语。相反,学习后进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课堂上,每个学生都

4、有言说的权利和机会,不要把目光锁定在几个“积极分子”身上而厚此薄彼。2松手我们常常对学生的能力充满了怀疑:学生能回答吗?这个问题能理解吗?所以,教师常常以绝对的权威凌驾于课堂之上,学生臣服于教师的脚下,亦步亦趋地揣摩着教师的心思,推测着教师需要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是压抑的、被掌控的,学生的心灵得不到自由和舒展,思维也必然僵化。只有充分地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一种基本信赖的关系,课堂才有生命的活力。无限地相信学生,学生灵动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就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会说。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和承认。这样

5、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及其节律该是多么柔和、安然。3关注课堂上,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因为经验、能力、性格等的差异而常常表现迥异。有的不假思索就举起了手,有的双眉紧锁深思熟虑,有的迟疑不决欲言又止。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因此,上课时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努力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动作等把握学生的思维状态,积极关注学生的不确定的思考、犹豫的表现以及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关怀,让他们通过“言说”促进“思考”,借助“表达”

6、帮助“梳理”,同时不失时机地铺一铺台阶,搭一搭梯子,帮助学生将思维引向深处。二、创设自由言说的境脉研究表明,“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传统课堂过多要求学生要和教师保持一致,和课堂主流行为保持一致,课堂学习更多对认同提供支持,而较少为协商的一面提供资源和空间。当一些学生所带来的异质性因素得不到协商的资源和空间时,认同和协商的极度不均衡,就使得他们在课堂上无法进行教育所期待的身份建构。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为学生知识的协商、身份的认同提供了情境的境脉。1成立异质的学习小组人类学家在研究“人是如何学习的时候”发现,当采用“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时,其记住率仅为5%,而采用“学生教学生”的学习方式,其记

7、住率则是90%(详见下图所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组建异质的学习小组,依据空间和情感上的就近原则,尽量保留此前学生自发形成的结伴学习的合作群体,尽量让座位靠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从而便于成员广泛而频繁地互动,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心理氛围。这样,高明的学习者(专家)伴随其间,为之提供模仿的对象和自主尝试时的帮助;同时,新手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活动之中并有所收益,就愿意长期投入,共同学习。2设置开放的学习任务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开放的问题情境,这个任务具有不确定性,不是浅度阅读就可以从教科书中轻易找到答案的。它需要学生经过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等深度学习,

8、才能获得富有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极具张力。它向每一个参与者开放,每一个成员都拥有参与意义协商的机会。因为接下来需要在“学习共同体”中“公开行动”,所以每个行动者会因责任在胸而深思熟虑,往往会主动修复不尽完善之处,其思考的结果会更加清晰,更具条理,说不定脑子里会时不时冒出许多原本不曾有过的奇思妙想,认知创建也因此油然而生。3开展自由的学习交流学生独立学习的体会、感悟、心得,需要通过表达、交流与同伴分享,每个人在分享他人思考成果的同时,既可以从自己的视角评判对方,也可以在评估他人的成果时丰富自我,从而使个人意义逐渐趋近于共同的认识。在学习小组内,每个成员可以敞开心扉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同时

9、认真倾听来自同伴的声音,对同伴的发言发表意见,可以赞同,也可以质疑,或者留有争议。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构建和他人的联系。这些不确定的言语交流更能深入其他学生的心中,更有实实在在的说服力。因此,学习小组的“协作会话”更具学习的价值。4构建嵌套的学习结构学习共同体需要一种文化上的连续性(共同体自身的历史的延续性,共同体和环境的连续性,参与者成长轨迹的连续性)。因此,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不仅表现为共同体内部成员的共同参与,而且个体和他们所融入的共同体,还必须是更大的集合中的一部分,即学习共同体与更大的实践“集合”之间具有“嵌套性”。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协作会话”,进一步丰赡了自己

10、的认识,此时,需要把学习小组放置于更大的集合班级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轮流担任)向全班发表本组学习的见解,提出存留的异议,组际间开展更大范围的“意义协商”。三、培养耐心倾听的能力相互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佐藤学先生指出,在促进学习的沟通中,更重要的是彼此倾听的关系。听先于说的行为在学习中至关重要,学习就是从身心向他人开放、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然而,迄今为止,我们的许多课堂满足于表面的热闹,教师和学生都犯有不同程度的“倾听缺失症”。 因此,唯有通过确立起敏感的、感应他人思考的细微差异并做出应答的倾听关系,在儿童之间形成相互倾听的融洽关系,课堂

11、才能重建为不同个性的儿童相互学习的空间。1激发倾听的兴趣对别人述说自己,这是一种天性;认真对待别人向你述说的他自己的事,这是一种教养。首先,教师应以身作则,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话语。当学生的见解与自己的预设出现偏离时,不要粗暴地打断或者主观武断地告知,而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再者,倾听是了解、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自然赋予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也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学生明白了这一点,自然会让自己倾听的耳朵虔诚起来,会让自己倾听的心灵敏感起来。2教给倾听的方法(1)礼貌倾听倾听,不光是用耳朵。听别人说话时应目光注视着对方,以示

12、尊重。可以用点头、微笑、摇头等非语言信号来表达自己在认真听,也可以随声附和“嗯”“不错”“我也是这么想的”等话语,或者适当重复对方所说的话,还可以通过适当归纳来表明你已经领会了对方的意思,比如“我明白了,你说的是”(2)边听边记经常做一些听记练习,可以从一个词、几个词到一句话、简单的一段话,培养学生快速记住听的内容。面对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先自己想一想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再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听的时候细致认真,注意记住他人发言的要点。(3)边听边想倾听的核心是思考。在别人发言时,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去甄别、判断、推理、联想,做到听思并重。听到有疑惑的地方,可以适当地提问。要知道,对方听了你的提问会更

13、有兴致地讲下去,这样你也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听到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地方,不要急着随意打断别人的说话,等别人讲完后再针对他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方式要委婉,让对方乐于接受。(4)积极应答倾听的目的是应答。佐藤学先生认为,教也好,学也好,都应该以“应对”的应答性活动为中心来组织。当学生被教师的言语、同学的言语的“应对”唤起了什么的时候,就让这种被唤起来的东西结晶为他们自己的言语,让他们的这些言语和教材中的内容、和其他同学的言语相互碰撞。动态的学习过程就是小小的差异相互反响激荡的过程,在学习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这种“个体和个体的相互碰撞”不断地产生出来,而正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个人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实现了知识的建构。(责编刘宇帆)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