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植物生理学(李合生)课后题答案 绪论一、教学大纲根本要求通过绪论学习,了解什么是植物生理学以及它主要探究的内容、了解绿色植物代谢活动的主要特点;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开展历史;了解植物生理学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和开展趋势;为相识和学好植物生理学打下根底 二、本章学问要点 三、单元自测题1.与其他生物相比拟,绿色植物代谢活动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答:植物的根本组成物质如蛋白质、糖、脂肪和核酸以及它们的代谢都与其他生物〔动物、微生物〕大同小异但是,植物本身的代谢活动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如:①绿色植物代谢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自养性”,绿色植物不须要摄取现成的有机物作为食物来源,而能以太阳光能作动力,用来自空气中的C02和主要来自土壤中的水及矿物质合成有机物,因而是现代地球上几乎一切有机物的原初生产者;②植物扎根在土中营固定式生活,趋利避害的余地很小,必需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并演化出对不良环境的耐性与抗性;③植物的生长没有定限,虽然局部组织或细胞死亡,仍可以再生或更新,不断地生长;④植物的体细胞具全能性,在相宜的条件下,一个体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就可成为一棵完整的植株 因此作为探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生理学在实践上、理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大有可为的。
2.请简述植物生理学在中国的开展状况 答:在科学的植物生理学诞生之前,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已积累并记载下了丰富的有关植物生命活动方面的学问,其中有些方法至今仍在民间应用 比拟系统的试验性植物生理学是20世纪初起先从国外引进的20世纪20~30年头钱崇澍、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等先后留学回国,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心大学等开设了植物生理学课程、建立植物生理试验室,为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开展奠定了根底1949年以后,植物生理的探究和教学工作开展很快,设有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探究所(现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探究院植物生理生态探究所);各大地区的植物探究所及各高等院校中,设有植物生理学探究室〔组〕或教研室(组);农林等部门设立了作物生理探究室〔组〕中国植物生理学会自1963年成立后,已召开过屡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很多省、市、自治区接连成立了地方性植物生理学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了《植物生理学报》(现改名《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和《植物生理学通讯》两刊物,北京植物生理学会主办有不定期刊物《植物生理生化进展》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会员此时此刻已开展到5000余人,植物生理学的探究队伍在不断壮大,在有关植物生理学的各个领域里,都开展了工作,有些工作在国际植物生理学领域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在中国植物生理学主要探究方向有:① 功能基因组学探究:水稻及拟南芥的突变群体构建,基因表达谱和DNA芯片,转录因子,细胞分化和形态建成② 分子生理与生物化学探究:光合作用,植物和微生物次生代谢,植物激素作用机理,光信号传导和生物钟,植物蛋白质组学探究③ 环境生物学和分子生态学探究:植物-昆虫相互作用,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共生固氮,植物和昆虫抗逆及对环境的适应机制,现代农业,空间生物学④ 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植物遗传转化技术,优质高抗农作物基因工程,植物生物反响器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植物生理学领域的开展趋势,中国植物生理学界的广阔科技工作者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爱祖国、爱科学的优良传统,将分子、生化、生物物理、遗传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在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水平,探究构造与功能的联系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等,以期在驾驭植物生理过程的分子机理,促进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促 进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一章植物细胞的构造和功能一、教学大纲根本要求 了解高等植物细胞的特点与主要构造;了解植物细胞原生质的主要特性;熟识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构造和功能以及胞间丝的构造和功能;了解生物膜的化学组成、构造和主要功能;了解植物细胞主要的细胞器如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细胞骨架、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以及微体、圆球体、核糖体等的构造和功能;熟识植物细胞周期与细胞的阶段性和全能性,了解植物细胞的基因组和基因表达的特点。
二、本章学问要点 〔一〕名词说明 1.原核细胞(prokaryotic-cell) 无典型细胞核的细胞,其核质外面无核膜,细胞质中缺少困难的内膜系统和细胞器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prokaryote〕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属原核生物 2.真核细胞(eukaryotic-cell) 具有真正细胞核的细胞,其核质被两层核膜包袱,细胞内有构造与功能不同的细胞器,多种细胞器之间有内膜系统联络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eukayote〕高等动物与植物属真核生物 3.原生质体(protoplast) 除细胞壁以外的细胞局部包括细胞核、细胞器、细胞质基质以及其外围的细胞质膜原生质体失去了细胞的固有形态,通常呈球状 4.细胞壁(cell-wall) 细胞外围的一层壁,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具有必须弹性和硬度,界定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典型的细胞壁由胞间层、初生壁以及次生壁组成 5.生物膜(biomembrane) 即构成细胞的全部膜的总称,它由脂类和蛋白质等组成,具有特定的构造和生理功能按其所处的位置可分为质膜和内膜 6.共质体(symplast) 由胞间连丝把原生质〔不含液泡〕连成一体的体系,包含质膜。
7.质外体(apoplast) 由细胞壁及细胞间隙等空间〔包含导管与管胞〕组成的体系 8.内膜系统(endomembrane-system) 是那些处在细胞质中,在构造上连续、功能上关联的,由膜组成的细胞器总称主要指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高尔基体小泡和液泡等 9.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等,它们都由蛋白质组成,没有膜的构造,相互联结成立体的网络,也称为细胞内的微梁系统(microtrabecular system) 10.细胞器(cell-organelle) 细胞质中具有必须形态构造和特定生理功能的微小构造依被膜的多少可把细胞器分为:双层膜细胞器如细胞核、线粒体、质体等;单层膜细胞器如内质网、液泡、高尔基体、蛋白体等;无膜细胞器如核糖体、微管、微丝等 11.质体(plastid) 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具有双层被膜,由前质体分化发育而成,包括淀粉体、叶绿体和杂色体等 12.线粒体(mitochondria) 真核细胞的一种半自主的细胞器呈球状、棒状或细丝状等,由双层膜组成的囊状构造;其内膜向腔内突起形成很多嵴,主要功能进展三羧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将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逐步释放出来,供给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须要,故有“细胞动力站”之称。
线粒体能自行分裂,并含有DNA、RNA和核糖体,能进展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但由于遗传信息量缺乏,大局部蛋白质仍需由细胞核遗传系统供应,故其只具半自主性 13.微管(microtubule) 存在于动植物细胞质内的由微管蛋白组成的中空的管状构造其主要功能除起细胞的支架作用和参加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外,还与细胞壁、纺缍丝、中心粒的形成有关 14.微丝(microfilament) 由丝状收缩蛋白所组成的纤维状构造,类似于肌肉中的肌动蛋白,可以聚集成束状,参加胞质运动、物质运输,并与细胞感应有关 15.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 交织分布于细胞质中的膜层系统,内与细胞核外被膜相连,外与质膜相连,并通过胞间连丝与邻近细胞的内质网相连内质网是物质合成的场所,参加细胞器和细胞间物质和信息的传递 16.高尔基体(Golgi-body) 由假设干个由膜包围的扁平盘状的液囊垛叠而成的细胞器,它能向细胞质中分泌囊泡〔高尔基体小泡〕,与物质集运和分泌、细胞壁形成、大分子装配等有关 17.核小体(nucleosome) 构成染色质的根本单位,每个核小体包括200bp的DNA片断和8个组蛋白分子。
18.液泡(vacuole) 植物细胞特有的,由单层膜包袱的囊泡它起源于内质网或高尔基体小泡在分生组织细胞中液泡较小且分散,而在成熟植物细胞中小液泡被融合成大液泡在转运物质、调整细胞水势、汲取与积累物质方面有重要作用 19.溶酶体(lysosome) 是由单层膜包围,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的囊泡状细胞器,具有消化生物大分子,溶解细胞器等作用如溶酶体裂开,酸性水解酶进入细胞质,会引起细胞的自溶 20.核糖体(ribosome) 细胞内参加合成蛋白质的颗粒状构造,亦称核糖核蛋白体无膜包袱,大致由等量的RNA和蛋白质组成,大多分布于胞基质中,呈游离状态或附于粗糙型内质网上,少数存在于叶绿体、线粒体及细胞核中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游离于胞基质的核糖体往往成串排列在mRNA上,组成多聚核糖体(polysome),这样一条mRNA链上的信息可以同时用来合成多条同样的多肽链 21.核糖核酸(ribose-nucleic-acid) 即含核糖的核酸它由多个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细胞内的核糖核酸因其功能和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种:①转移核糖核酸(t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起着携带和转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②信使核糖核酸(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③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同蛋白质一起构成核糖体,后者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22.胞间连丝(plasmodesma) 穿越细胞壁,连接相邻细胞原生质〔体〕的管状通道,其通道可由质膜或内质网膜或连丝微管所构成 23.流淌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 由辛格尔和尼柯尔森提出的说明生物膜构造的模型,认为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移动的蛋白质,使膜具有不对称性和流淌性 24.细胞全能性(totipotency) 指每一个细胞中都包含着产生一个完整机体的全套基因,在相宜条件下,能形成一个新的个体细胞的全能性是组织造就的理论根底 25.细胞周期(cell-cycle) 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毕形成子细胞到下一次分裂完毕形成新的子细胞所经验的时期可以分为G1期、S期、G2期、M期四个时期 26.G1期:第1间隙期(gap1),又称DNA合成前期(pre-synthetic phase),从有丝分裂完成到DNA复制之前的时期,进展rRNA、mRNA、tRNA与蛋白质的合成,为DNA复制作打算 27.S期 DNA复制期(synthetic phase)主要进展DNA及有关组蛋白的合成 28.G2期:第2间隙期(gap2),又称DNA合成后期(post-synthetic phase),指DNA复制完到有丝分裂起先的一段间隙,主要进展染色体的准确复制,为有丝分裂作打算。
29.M期 有丝分裂期(mitosis),按前期(prophase)、中期(metaphase)、后期(anaphase)和 末期(telophase)的次序进展细胞分裂 30.周期时间(time of cycle) 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所需的时间 31.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为了自身发育及反抗不良环境的须要而主动地完毕细胞生命 〔二〕缩写符号 1.ER 内质网 2.RER 粗糙型内质网 3.SER 光滑型内质网 4.RNA 核糖核酸 5.mtDNA 线粒体DNA 6.cpDNA 叶绿体DNA 7.TAG 甘油三酯 8.HRGP 富含羟脯氨酸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