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立地造林技术 - 图文 浙江省困难立地造林技术规程之一滨海盐碱地困难立地 本规程所指的困难立地包括滨海盐碱地困难立地、基岩海岛困难立地、片蚀粗骨土困难立地、石灰岩袒露山地困难立地、受损山体边坡困难立地,分别以浙江省困难立地造林技术规程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表述 1 范围 1.1 为标准浙江省盐碱地造林,提高盐碱地造林成活率,改善沿海生态环境,保障国土平安和人民生命财产,实现区域的绿化和美化,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立和生态省建立进程,特制定本规程1.2本标准适合浙江省范围,应用于滨海盐碱地立地条件下的造林树种选择、构造配置、种植方法、抚育管理技术和质量验收等2标准性引用文件以下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成为本标准的条款但凡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后全部的修改单〔不包括订正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依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探究是否可以运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献,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GB/T 7871-11017 森林土壤水溶性盐分分析 DB33/177-2005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 DB33/ 653-2007 林业容器育苗 3 术语和定义3.1 滨海盐碱地:指滨海的沙质或淤泥质海岸立地,土壤含盐量通常大于0.1%,pH7-9。
3.2工程改土:采纳整地、开沟筑垄、开挖种植穴、铺设盐碱隔离层、回填客土等工程措施进展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3.3 高垅整地:遵照行距作垅,垅高要求到达30cm以上3.4 高墩整地:遵照种植点配置做馒头形土墩,墩高要求到达50cm以上3.5磨盘型高墩:遵照种植点配置做磨盘型土墩,高墩上部边沿要求高于中间5~10cm左右3.6化学改土:施入有机肥、风化煤、黄腐酚、沸石、黄铁矿渣,以及土壤盐分拮抗剂、螯合剂等土壤酸化剂等化学试剂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3.7生物改土:种植盐生植物和抗盐生植物、耐盐碱绿肥植物、土壤活化微生物菌肥等生物措施进展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3.8容器苗:指利用各种容器装入造就基质所培育的苗木3.9 返盐:由于晴热少雨而使盐分通过毛细管水流上升而积累于土壤外表的现象4 规划设计 4.1指导思想以维护生态平安、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改善滨海地区生态环境、增加防护抗灾实力为主要目的,兼顾经济效益、景观效果,实行多林种科学布局,多树种合理配置,带、网、片、点结合,建成适合浙江的绿色生态屏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平安4.2规划原那么 4.2.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遵照生态系统安康理论,仿照地带性自然顶级群落的组成与构造进展树种配置,使森林生态系统获得最大的稳定性和效益,营造既满意防风护岸等生态功能要求,又具地方特色,富有节律改变的近自然森林景观。
4.2.2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据气候和土壤类型差异,海风、海雾等限制因素,明确各树种的生态特性和生态适应幅度,依据立地条件和灾难特点选择主要造林树种 4.2.3生态优先,兼顾其它坚持以海岸防护、实现抗灾减灾为目的同时,在满意主体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考虑群众宠爱、有市场前景的生态经济型树种4.3规划布局4.3.1从确保生态平安、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生态功能,进展合理布局4.3.2从森林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的实际需求启程,力求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既满意当前的实际须要,又有必须的前瞻性4.4作业设计4.4.1进展盐碱地造林设计之前必需做好土壤盐分的检测工作,按GB/T 7871-11017 森林土壤水溶性盐分分析方法进展测定4.4.2应在对滨海盐碱地的泥质状况、盐分状况、地下水位状况和作业区气象状况等自然地理状况调查探究4.4.3针对滨海盐碱地的困难立地条件,进展树种选择、翻耕整地、开沟筑垄、造林方法、种植密度、种苗数量、苗木规格、养护管理、进度支配、经费预算等的作业设计,并组织专家论证,通过评审后实施5 树种选择 5.1 树种选择原那么5.1.1坚持适地适树谨慎科学地分析区域生态特征和主要障碍因子,依据不同的盐碱度选择相宜的造林树种。
5.1.2坚持多树种混交建立以乔木为主,多树种和乔、灌结合的海岸绿色生态屏障,以利于发挥良好的生态防护功能,保持生态稳定性,增加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稳定生态系统5.1.3坚持乡土树种和引种驯化相结合滨海盐碱地造林树种少,要注意当地乡土树种资源的选择和优化,保持防护林建立的生态稳定性,同时加强树种的引进和驯化5.1.4坚持绿化与美化相结合选择适生有特色的景观树种,提高绿化档次、景观功能,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展5.1.5 有利于土壤改良和培肥针对滨海盐碱地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土壤酶及微生物活动微弱的特点,尽可能多利用一些豆科树种或其他固氮树种以及牧草,以培肥土壤,提高防护林生态功能5.2 滨海盐碱地造林引荐树种见附录16 土壤改良 6.1改良目的在盐碱地造林,树木不易成活成林,因此造林前,应依据测定的土壤盐碱度来确定造林地的土壤改良,以降低盐分,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容重变小,孔隙度增大,土温提升,土壤湿度下降,好气微生物活动增加,养分得到释放,加快盐碱淋溶,实现盐碱地土壤改良的良性循环,能适合绿化植物的生长 6.2改良对象6.2.1在土壤水溶性盐含量在0.4%以上的土壤一般应选择相宜的土壤改良措施后,进展绿化造林。
6.2.2在土壤水溶性盐含量在0.4%以下的土壤可选择相宜的植物材料干脆进展绿化造林 6.3 改良时间和方法一般在造林前1-2年应进展深翻、开沟、起垄,尤其是通过开沟排水,能加快盐分的淋溶和排泄;造林时,结合栽植穴微区改土,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土壤改良一般分为工程改良、化学改良和生物改良 6.4 工程改土 6.4.1 抬土整地通常采纳作高垅、做高墩和磨盘型高墩三种抬土整地方法通过抬土整地表层疏松土壤含盐量当年可下降60%-80%抬土整地的时间很关键,最好在通过透雨淋洗,表层土壤含盐量大幅度下降后取松表土抬土整地 6.4.2 开沟筑垄地下水位在2m左右,地势较高的滨海盐碱地,每隔必须距离(50-101m)开挖1.5-2m深的排水沟进展排水排盐;在地下水位较高(小于1m)、矿化度大、盐碱化较重的地区,通过从林带两侧或单侧取土筑台,使台田地下水位与台面距离大于1.5m、台面宽度10-30m、台田间沟深2m的技术措施进展排水脱盐;通过引进淡水浇灌,采纳淡水洗盐,加速盐碱地改良,降低土壤含盐量排盐沟一般分为干、支两级干排经环塘河与闸门相通,深约150㎝,间距明沟在200m左右;支排间距约10-20m,深约80-101㎝。
6.4.3 开挖种植穴一般乔木80cm×80cm×80cm;大灌木60cm×60cm×60cm;小灌木40cm×40cm×40cm并依据详细状况变更种植穴的大小 6.4.4 铺设盐碱隔离层在种植地块全面深翻30cm或在种植穴底,铺设15cm左右的石粒、塘渣、煤渣等盐碱隔离层,再铺一层土工布等物质,土工布上再回填50cm以上厚度的客土,并高出地面用于植树土工布可用麦草、稻草、麦秆、木屑等材料代替,其铺设厚度为虚铺50cm(压实后为5cm),起到隔离黄心土和石粒、塘渣的作用,以免返盐 6.5 化学改土在工程改土根底上,造林时结合微区改土可以到达更好的效果种植穴内将必须量的化学酸性肥料过磷酸钙〔CaH2PO4·H2O〕、磷酸二氢钾〔KH2PO4〕、硫酸亚铁〔FeSO4〕和较大量的有机物质如砻糠、泥炭、木屑、腐叶土及有机垃圾与原土混合用于植树,有利于改善树木根部生长环境,有些元素还可起到活化土壤中的钙质,置换钠离子改碱,提高树木的抗盐性能 6.6 生物改土 主要采纳种植一些盐生植物和抗盐生植物,如耐盐碱的绿肥植物,破坏土壤的积盐和返盐绿肥的种类以田菁、苜蓿、大麦、决明等为主,在初花时割青深翻在土中,通过绿肥的腐烂,有机物的分解,降低土壤的酸碱度,同时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树木的生长打好根底。
7 造林技术 7.1 造林时间 盐碱地造林,春、秋两季皆可,选择相宜的天气并在通过透雨淋洗表层土壤含盐量大幅度下降,土壤湿度相宜时刚好进展造林沿海地区春季造林不宜过早,因为早春干冷风比拟强劲,空气和土壤比拟枯燥,尚有冷空气南下从2月下旬至3月中旬起先造林比拟相宜,有些常绿阔叶树种可延期至5月中下旬,都是相宜的季节大风天气、冷空气降临时不宜造林,以静风的雾天、细雨天、雨前的阴天造林最为相宜 7.2 造林密度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