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基础知识 图书资料管理根底学问—第一章:信息、学问与文献重点:弄清晰信息、学问与文献的定义 第一节:信息信息的属性,可能出选择题或者判定题,驾驭重点〔信息的功能、社会作用〕 一、相关学问点1、信息的根本属性〔消退不确定性〕2、信息的传播的容量、速度和质量取决于〔运载物质〕的性能 3、〔共享性〕是信息区分于物质和能量的主要特性 4、信息的时效性—信息的价值随时间延长而变小〔判定〕 5、信息能够被人和其它生物通过器官或感测工具感知〔判定〕 6、信息的13个特性?〔1〕信息的根本属性是消退不确定性〔2〕信息的普遍性 〔3〕信息对物质和能量的相对独立性〔4〕信息的物质依附性〔5〕信息的可感性 〔6〕信息的可传输性 〔7〕信息的共享性 〔8〕对信息内容理解的歧义性〔9〕信息内容的可耗散性 〔10〕信息的时效性 〔11〕信息具有不完备性和不对称性 〔12〕信息具有可伪性 〔13〕信息具有势差,存在着强势信息和弱势信息7、信息主要类型包括〔自然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机器信息〕 8、信息的功能?〔重点〕〔1〕信息是自然世界存在的客观反映 〔2〕信息具有消退不确定性的功能 〔3〕信息具有组织功能〔4〕信息沟通是维系社会开展的纽带 9、信息的社会作用?〔1〕信息工作促进科学探究的开展 〔2〕信息促进学问的增长和积累 〔3〕信息工作促进经济开展〔4〕信息工作为决策效劳 〔5〕信息工作促进社会的进步 其次节、学问学问的含义,重点:学问信息化的功能?1、学问由两要素构成的:〔真理〕和对〔实在的理解〕2、学问的4W概念:学问是什么〔know-what);知道为什么〔know-why);学问怎么做(know-how);知道是谁〔know-who)。
3、学问是认知主体以其认知图式适应、同化被认知客体的信息内容,经整合重构而再现的观念化和符号化的有序信息集合附图式的相关理解: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在康德的相识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因此,在康德那里,图式是一种先验的范畴当代知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试验探究,给予图式概念新的含义,成为他的认知开展理论的核心概念他把图式看作是包括动作构造和运算构造在内的从经历到概念的中介,在皮亚杰看来,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构造他反对行为主义S→R公式,提出S→〔AT〕→R的公式,即必须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知构造〔T〕之中,才能作出反响〔R〕个体所以能对各种刺激作出这样那样的反响,是由于个体具有能够同化这些刺激的某种图式这种图式在相识过程中发挥着不行替代的重要作用,即能过滤、筛选、整理外界刺激,使之成为有条理的整体性相识,从而建立新的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虽然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但一经和外界接触,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就不断改变、丰富和开展起来,恒久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他用图式、同化、顺化、平衡四个根本概念阐述个体认知构造的活动过程,形成他具有自己特色的建构理论。
遵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心理构造或认知构造,正是在与环境的不断的适应过程中,在这种动态的平衡过程中形成和开展的因此,他提出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是认知构造产生的源泉,让儿童获得充分活动的时机,对他们的认知开展是极为必要的,不行缺少的条件4、学问与信息的关系有〔并列关系〕〔包含关系〕〔转化关系〕〔分立关系〕〔替代关系〕 5、法国闻名信息论学者布里渊认为:信息是原材料,是由纯粹的数据集合构成的,而学问意味着一种确定程度的思想,以及通过比拟和分类探讨、组织这些数据6、美国信息系统专家德本肆将认知的过程表达为〔事务〕—〔符号〕—〔数据〕—〔信息〕—〔学问〕—〔才智〕〔图表题〕7、学问是一种信息,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的高层次的信息,是信息的一个特别子集它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反映,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相识和驾驭,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8、学问信息化就是学问转化为信息的过程,为使学问传播与共享必需对学问进展编码,使其信息化9、学问包括〔编码学问〕和〔非编码学问〕编码学问又称显性学问,指可以借助必须的符号、技术或工具手段变成信息、数据明确表达、传递,从而易于沟通和共享的学问。
非编码学问又称隐性学问,指隐含经历类学问或意会学问,一般是蕴涵于个人身上的主观的洞察、直觉、预感、经历、技能、诀窍等10、学问信息化的功能有哪些?〔重点〕〔1〕学问信息化加速的学问的产生、传播、流通和大范围的运用 〔2〕学问信息化使学问的测度和评价成为可能 〔3〕学问信息化使学问的价值在信息流通中得以实现 〔4〕学问信息化使学问为社会所共享〔5〕学问信息化使学问以信息的形式在社会中得到积累〔6〕学问信息化可以将隐含的、意会的经历类学问以专家智能系统的手段转化为社会共同财产11、学问信息化的途径〔1〕从隐性学问到隐性学问例子:面对面的口头沟通经历〔2〕从显性学问到显性学问例子:将组织中分散于各处的显性学问综合起来 〔3〕从隐性学问到显性学问例子:意会学问的编码化,将属于个人的经历、相识、判定整理成可重复利用的形式〔4〕从显性学问到隐性学问例子:个人汲取显性学问,反思个人的隐性学问12、11018年,世界银行发表题为《学问促进开展》的年度报告,这一报告提出以学问为根底的开展战略的根本框架,标记着以学问为根底的开展战略的成型13、学问开展战略是〔以人为本〕的开展战略,在以学问为根底的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开展实力是人民的学问实力。
最重要的资产是人民的学问资产,学问开展战略就是要开展人民的学问实力、增加其学问资产,保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在内的人类平安学问开展战略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开展的战略14、学问效劳包括那些内容?〔1〕促进学问创新、传播和应用以及企业家精神成长的鼓励机制和制度〔2〕能够造就具备学问缔造和应用实力、驾驭现代技能的人口的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3〕能够推动信息高效传播和处理的、充溢活力的信息根底设施15、根本学问效劳均等化就是保障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人口在获得根本学问效劳上具有同等的时机,从而获得参加以学问为根底的社会开展的时机,幸免被边缘化 第三节、文献 文献的定义1、文献:是记录有学问的一切载体2、文献的根本构成要素包括〔学问和信息内容〕〔记录载体〕〔记录手段〕〔记录符号〕3、文献按载体形式可将文献划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文献〕〔机读文献〕〔音像文献〕4、机读文献:是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记录在磁盘、光盘等介质上,借助计算机等电子设备运用的文献类型5、按找文献的性质和功能可将文献划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6、二次文献有书目、索引、文摘〔选择、判定〕7、三次文献有综述、述评、专题报告、可行性报告、数据手册、百科全书、各类教科书等8、网络电子出版物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出版物。
9、电子出版物的优点?〔重点〕〔1〕存储信息量大、体积小、密度高,节约空间 〔2〕查阅便捷、快速,准确度高 〔3〕传播速度快 〔4〕相对价格廉价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