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全册

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7.54KB
约15页
文档ID:256387008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全册_第1页
1/15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全册 九 年 义 务 教 育 六 年 制 小 学 数 学 第 十 册 教 案 数学第十册教学打算 一、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支配〔以单元为单位〕〔一〕简洁的统计〔一〕 8课时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5课时左右 2.求平均数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实践活动:你喜爱什么电视节目? 机动1课时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15课时左右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识 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 3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8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2课时左右 〔三〕约数和倍数 17课时左右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2课时2.能被2、3、5整除的数 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3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 5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2课时左右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0课时左右 1.分数的意义 6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 4课时左右 3.分数的根本性质 2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 6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2课时左右 实践活动:数字与编码 1课时〔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0课时左右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 2课时左右 〔六〕总复习 5课时左右 合计大约80课时左右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那么运算的娴熟程度2.使学生驾驭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根本性质,会比拟分数的大小,会进展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拟娴熟地进展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驾驭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那么,比拟娴熟地计算分数加、减法5.使学生相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展简洁的名数改定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驾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外表积和体积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洁的统计表,通过有劝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困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造就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实力 三、全册教学要点1.较困难平均数的求法 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3.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与体积的计算 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5.分数的意义和根本性质 6.约分和通分。

7.分数大小的比拟 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四、教学方法措施1、加强比照训练和迁移实力的造就2、加大探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学问经历和实力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造就4、加强根本学问和根本技能的教学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课题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方法教学要求 〔1〕通过视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劝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打算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状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改变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纳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日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究探究1、探究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究探究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②在这种状况下,怎样才能精确无误地登记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探讨: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教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晰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须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假如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1.让学生拿出打算好的硬币,遵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展,并填好 书上的统计表2.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遵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展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历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详细表达。

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当深化探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分组整理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相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洁的统计表教学重点 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洁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学问 2.下面是某班数学爱好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王兰 刘方 张欣 陈平 周玲 平均 身高〔厘143 140 142 144 151 米〕 独立之后思索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④假如这张表上的女同学许多,又不能清晰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遵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究探究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1〕老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索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探讨: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3〕分组整理的详细做法〔参照着做〕: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

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遵照必须的依次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例如2的统计表〕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下列问题:①看教材第3页,答复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意丢掉〕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展整理 2.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根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课题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复式统计表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几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相识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教材中有劝服力的数据对学生进展爱科学的教育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教学用具 投影仪和放大的例3 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出示。

下面是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 数学组:男生14人,女生8人 航模组:男生13人,女生4人 生物组:男生7人,女生12人 美术组:男生12人,女生12 人 请依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美术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生物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数学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生物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2.请同学们思索并答复 〔1〕每张统计表能反映出什么状况?〔2〕假如想了解或者比拟各个小组的人数状况,用这四张统计表是否便利?有无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分组探讨,说说各自的想法〕明显用这四张表比拟不便利,为了便于比拟各小组中男女生参与人数的状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探究探究 1.小组合作探讨〔1〕把这四张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要反映哪几个方面的状况? 〔要反映两个方面的状况,一个是分组的状况,也就是分几个组;另一个是各组的人数状况,也就是各小组中男、女生参与的人数〕〔2〕怎样划分统计表的栏目才能反映出这两个方面的状况呢? 〔用投影一局部一局部地显示〕〔①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②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学生性别和合计;③一般统计表的左上角一格〔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局部:右上局部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局部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局部说明右下方的空格是留着填写数据的。

〕2.小组合作实践①让学生翻开书第8页,小组合作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填写第9页上的第〔1〕~〔4〕小题②填好后答复:合编后的统计表有什么好外? 三、课堂实践做第9页的“做一做”首先让学生口述怎样填写;再让学生独立去填;最终答复:从这张表中你能看到什么?四、课堂小结①今日学习的内容;②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五、课堂作业做练习二的第1、3题 课后反思:不要怕学生出错,因为谁都可能出错,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简单出错 2.求平均数 课题:求平均数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困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较困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索并答复:〔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需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思索: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