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4 - 闽台区域文化 2022电大课程形考 7864_闽台区域文化 课程形考任务1第1题. 郑和抵闽台永乐年间〔14031424 年〕,郑和下西洋,自江苏太仓开航以后,都要先到福建长乐一带停 泊一段时间,进展人员和物资的补给,然后才从福建起航远征郑和的船队曾在台湾赤嵌汲 水,并深化大冈山一带郑和第 7 次〔1431 年〕下西洋到过台江〔即今台南、高雄之间海 岸〕郑和船队中有很多福建人,他们随船队到达台湾、澎湖以后,其中有一局部人可能留 在当地郑和所率领的船队,对台湾地区产生了必须的政治影响第2题. 左镇人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头距今约 3 万至 2 万年左镇人是确定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一样,同 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的发觉,把人类开 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 1 万多年第3题. 长滨文化民国五十七年,由台湾大学人类学系系宋文熏教授和地质学系林朝棨教授率领的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滨乡的八仙洞,发觉了台湾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文化,随后由闻名的考古学家李济博士以长滨乡之地名将此旧石器代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第4题. 大坌坑文化1964 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觉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到 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 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约 6400 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其绳纹陶器, 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像 大坌坑 文化事实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局部, 与闽南、 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亲密的 亲缘关系第5题. 闽台文化闽台文化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 是以福建台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性的文化特质, 具有 共源同本的现象,台湾文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 产技术、物质财产、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向台湾地区延长,台湾文化也影响了福建文化,在共 同的历史源流背景下, 民族流淌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 相像的心理特性特征或差异品类特征 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第6题. 文化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开展过程中所缔造的物质财产和精神财产的总和,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 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供应道德和理智的标准文化作为信息、学问和工具 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它以精神与物质两种形式交互作用的,它是后天学习获 得的,并为社会成员所共有。
第7题. 文化分三个阶段文化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阶段:外表,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和标准、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 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文化、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 情趣等第8题. 宗教宗教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由神话、教义、仪式和仪典等假设干个局部组成的困难体系了解 宗教包括:理论、崇拜仪式、信仰团体、崇拜对象等方面闽台人的宗教观、生活方式、宗 教仪式对其身心的影响深刻, 在海峡两岸的文化沟通中, 宗教沟通因其特别缘由起着特别作 用,其意义和影响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闽台文化体系中,闽台宗教交往占有极其重要位置第9题. 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困难,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 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 山派、万佛山派、凉爽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 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 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第10题. 凤鼻头文化大坌坑文化完毕以后,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 的文化遗存,目前暂都归属凤鼻头文化。
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 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 45003500 年石器多为磨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 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其次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 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 35002000 年营埔出土陶片上发觉有稻壳印痕第 三种是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 已属铁器时代遗存 风鼻头文化继承开展了大坌坑文 化,更明显地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 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非常相像, 同属于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 古文化遗存第11题. 戏状元饼戏状元饼是中秋节食月饼之俗,全国各地大致一样,但围绕吃月饼绽开的节俗当属闽南、台湾的戏状 元饼最独特好玩,中秋戏饼在闽南、台湾历史悠久海峡两岸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 玩起戏饼嬉戏 戏饼用的会饼由级别、大小不一的 63 个月饼组成,分为 6 种,效仿古代 科举制四级考试,这种戏饼专用的会饼中秋节前在闽南、台湾很多饼店均大量制作参与戏 饼人数五六人为宜起先时,取 6 个骰子放在大海碗里,轮番掷骰子,谁戏到约定俗成的 点数就可得到不同级别的月饼。
假如有谁幸运得中状元,双手捧着迷人食欲、蕴含桔兆的状 元饼,一帮好友相拥回家,其情景犹如古时中状元荣归故里,亲朋好友往往开心得放鞭炮庆 贺第12题.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台湾名称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台湾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等第13题. 1.分析闽台地缘上的亲密关系,举例说明闽台地缘上的亲密关系,在闽台地理距离与特征,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非常亲密的关系福 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白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行分别,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 200 千米,狭处只有 1 30 千米,离福州最近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 50 米至 101 米台湾和台湾海峡,原来 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局部 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 在地缘上与大陆 是不行分的在 1.5 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此时此刻低 130 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 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台湾被称 为浮福建, 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局部 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 在碧波 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平均 水深不超过 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 10 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 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 32000 年,福建沿海的局部陆地是与台湾 陆地相连的,但到了 12000 年前,由于气候渐渐变暖,东山陆桥渐渐被海水覆盖在屡次 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屡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 台有着不行分割的地缘关系第14题. 请你说明台湾与福建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据统计,台湾同胞80%以上祖籍地在福建,两岸人民同宗、同祖、同语、同俗,这种一脉相承的人文关系,为两岸沟通供应了自然的纽带从传统文化习俗上看,福建人民移民台湾,大多是以姓氏宗族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县同乡聚居一处,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家乡祖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不仅使泉州、漳州的闽南话成了台湾的主要方言,而且至今在台湾流行的南音、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布袋戏、木偶戏、闽剧等都是来自福建福建戏曲在明、清时期渐渐定型,并随着移民传到台湾,成为闽台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台湾同胞信奉的神仙,如妈祖女神、保生大帝、关帝和临水娘娘等皆是都是由福建传过去的,每年都有大量的台胞来福建四大祖庙进香朝拜。
台湾民众普遍尊奉的观音、关帝、土地公等,虽不原产于福建,但却是从福建传到台湾,并按福建的习俗祭祀的,其它的诸如服饰、饮食、婚庆等习俗也都和福建有许多的一样相像之处80年头后期,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地区的信徒纷纷前往福建朝圣谒祖,成为福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近10年来,赴嵋洲岛朝圣妈祖的台胞每年都达10多万人次,台湾成千上万的妈祖信徒云集莆田嵋洲岛与大陆同胞一起举办盛大的祭典活动又如,从11017年至今,台湾每年派出数10个进香团到安溪清水岩谒祖,迎回清水祖师神像 音乐方面,福佬系民歌福佬”,又有谐称“河洛”,一般指源自中原地区黄河、洛水流域的闽南人曲调都是从泉州、漳州、厦门流传过去的,有的保存原来的歌题和风格泉州、漳州和台湾的《天乌乌》意思相像,都用闽南语,有情节有人物台湾的“阿祖”、“阿公”、“阿妈”和闽南一样这首童谣原型在闽南,传到台湾发生了必须的变异,但与闽南童谣意思相像客家民歌、山歌尽管种类繁多,其曲调为闽西粤东民歌调,多为七字句,每首四句28 字 一样母语根底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闽台文学渊源与交融开展初期:跟随郑胜利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
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 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特殊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开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 例如:台湾云门芭蕾舞就是以传闻中的故事,结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绎得令人神往,而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饰,风俗习惯,劳动场景再现了惠安妇女独特的精神风貌这两者虽然没有什么干脆的关系,但说明海峡两岸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很多共同的支点此外,台湾民俗文化主要受到福建闽南、闽东及闽西等地区的影响,台湾名产的的食品如米粉、面线和鱼丸都是由福建移民带入岛内的左镇人”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从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局部文物来看,与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出土的有很多相像之处,从大陆传播过来的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非常相像因此,可以说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长,文明同源、 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 以儒学 “开化”台湾、 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存和持续大陆特殊是福建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开展与选择性传承。
第15题. 从哪些方面理解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闽台宗教渊源流长,关系亲密表此时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移民潮将闽地宗教带进台岛福 建向台湾的屡次移民不仅推动了台湾的开发, 也推动了台湾宗教的产生和开展 前往台湾的 福建移民将宗教信仰带进台岛,除了以佛教、道教为主的宗教信徒外,伊期兰教在明末有大 批郑胜利军中穆斯林随军定居台湾, 明清时闽南一带穆斯林亦随着屡次移民浪潮分批进入台 湾的嘉义、鹿港等地定居,有代表性的如福建惠安白奇回民郭姓移民台湾鹿港、基隆等地, 约有七千余人 二、台湾的宗教仪礼大多源于福建台湾的佛教仪礼大都来自福建,这是 因为清代台湾出家人在本岛受戒有困难, 于是纷纷渡海赴福州鼓山涌泉寺等大丛林受戒, 当 时受戒时间为每年阴历四月八日及十一月十七日, 鼓山涌泉寺都广而告之, 受戒回台后一切 佛教仪礼皆依主庙之制 台湾道士法师从事法事的各种科仪本, 绝大多数也是由福建传入的, 其缘由是这些科仪由福建道士干脆传入台湾道教于 1590 年传入台湾,传教者是出身福建 漳州的闾山三奶派道士 三、闽台地缘的便利使两岸地宗教有一种自然联系除了佛、道 两教因地缘便利而成为台湾宗教的传播地外,天主教、基督教也因地缘便利长期互动。
天主 教于 1619 年传入台湾后,即以台湾为中转站向福建传教,如明末清初的多明我会、方济各 会、巴黎外方传教士赴福建传教,都是先到台湾而进入福建台湾基督教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