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晓华中学高二化学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6309275 上传时间:2022-02-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绥化市晓华中学高二化学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晓华中学高二化学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绥化市晓华中学高二化学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绥化市晓华中学高二化学月考试题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绥化市晓华中学高二化学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 共价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都是微粒之间的不同作用力,下列含有上述两种结合力的是() Na2O2 SiO2 干冰 金刚石 NaCl 白磷A B C D参考答案:B略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ns电子的能量不一定高于(n1)p电子的能量B. 6C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违反了洪特规则C. 电子排布式(21Sc)1s22s22p63s23p63d3违反了能量最低原理D. 电子排布式(22Ti)1s22s22p63s23p10违反了泡利原理参

2、考答案:AA项,关键在于熟记构造原理,各能级能量的大小顺序为1s、2s、2p、3s、3p、4s、3d、4p、5sns电子的能量一定高于(n-1)p电子的能量;B项,对于6C来说,2p能级有3个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最后2个电子应该以自旋状态相同的方式分布在两个不同的2p轨道上,故2违背了洪特规则;C项,根据能级能量高低顺序可知E(4s)E(3d),对于21Sc来说,最后3个电子应先排满4s能级,再排3d能级,正确写法应为1s22s22p63s23p63d14s2,故违背了能量最低原理;D项,对于22Ti来说,3p能级共有3个轨道,最多可以排6个电子,如果排10个电子,则违背了泡利原理,正确写法应

3、为1s22s22p63s23p63d24s2。3. 下列每组各有三种物质,它们都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A乙酸乙酯和水,酒精和水,苯和水; B二溴乙烷和水、溴苯和水、乙醛和水C硝基苯和苯、甲苯和苯、乙酸和乙醇; D甘油和水、油脂和水,已烷和汽油参考答案:C略4. 键可由两个原子的s轨道、一个原子的s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及一个原子的p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构建而成则下列分子中的键是由两个原子的s、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构建而成的是( )AH2BCl2CNaClDHF参考答案:B考点: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分析:键是由一个原子的s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

4、“头碰头”方式重叠构建而成为sp键,则原子的成键电子为s电子、p电子,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H的最外层电子为s电子,则只有ss键,故A不选;BCl的最外层为p电子,则只有pp键,故B不选;C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通过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故C不选;DH的最外层电子为s电子,F的最外层为p电子,则只有sp键,故D选;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共价键的形成,为高频考点,侧重分子结构与性质的考查,注意最外层电子的判断与共价键类型的关系即可解答,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5. 将纯净的N2和H2按体积比23混合后,缓缓通人一个正在加热的装有足量催化剂的硬质管,在硬质管的另一端收集到的气体是 ANH3和N2

5、 BNH3和H2 C纯净的NH3 D NH3、H2和N2的混合气体参考答案:D6. X、Y、Z、W有如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则X、Y可能是: C、CO AlCl3 、Al(OH)3 Fe、Fe(NO3)2 Na2CO3 、NaHCO3 A B C D参考答案:A略7. 进行一氯取代后,只能生成三种沸点不同的产物的烷烃为( )A. B. C D.参考答案:D略8. 下列装置能够组成原电池的是 稀硫酸 AgNO3(aq) 蔗糖 稀硫酸 A B C D参考答案:B略9. 下列晶体分类中正确的一组是 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ANaOHArSO2 BH2SO4 石墨SCCH3COONa 水晶DBa(OH)

6、2金刚石玻璃参考答案:C略10. 维通橡胶是一种耐腐蚀、耐油、耐高温、耐寒性能都特别好的氟橡胶。它的结构简式如右,合成它的单体是: A氟乙烯和全氟异丙烯 B1,1二氟乙烯和全氟丙烯 C1三氟甲基1,3丁二烯 D全氟异戊二烯 参考答案:B略11. 下面的排序不正确的是( )A晶体熔点由低到高:CF4CCl4CBr4MgAlC硬度由大到小: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D晶格能由大到小: NaF NaCl NaBrNaI参考答案:B略12. 为了防止热带鱼池中水藻的生长,需保持水中Cu2+的浓度约1.210-5 molL-1。为避免在每次换池水时溶液浓度的改变,可把适当的含铜化合物放在池底,其饱和溶液提供适

7、当的Cu2+。已知CuS、Cu(OH)2、CuCO3的Ksp值依次为1.310-36、2.210-20、1.410-10,下列四种物质中,能满足池水浓度要求的是来源:Z。xx。k.ComACuSO4 BCuCO3 CCu (OH)2 DCuS 参考答案:B略13. 某原电池的电池反应为Fe2Fe3+3Fe2+,与此电池反应不符的原电池是( ) A铜片、铁片、FeCl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B石墨、铁片、Fe(NO3)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C铁片、锌片、Fe2(SO4)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D银片、铁片、Fe(NO3)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参考答案:C略14. 从含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和回收四氯化

8、碳,该步骤应选择的实验装置是参考答案:C略15. 二氧化硫能使下列溶液褪色,其中不是利用二氧化硫还原性的是A氯水 B溴水 C品红溶液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参考答案:C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溴乙烷在不同溶剂中与NaOH发生不同类型的反应,生成不同的反应产物。某同学依据溴乙烷的性质,用右图实验装置(铁架台、酒精灯略)验证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产物,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实验操作:在试管中加入5 mL 1 mol/L NaOH溶液和5 mL 溴乙烷,振荡。实验操作II:将试管如图固定后,水浴加热。(1)用水浴加热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原因是_。(2)观察到_现象时,表明溴乙烷与N

9、aOH溶液已完全反应。(3)鉴定生成物中乙醇的结构,可用的波谱是_。(4)为证明溴乙烷在NaOH乙醇溶液中发生的是消去反应,在你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需要检验的是_,检验的方法是 (需说明:所用的试剂、简单的实验操作及预测产生的实验现象)。参考答案:(1)溴乙烷沸点低,减少溴乙烷的损失(2)试管内溶液静置后不分层(3)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 (4) 生成的气体 将生成的气体先通过盛有NaOH稀溶液的试管,再通入盛有KMnO4溶液的试管,KMnO4溶液褪色(或直接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17. (6分)现有一份“将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铵”的资料,摘录如下:“一

10、个典型的实例:初步处理后的废气含0.2%的二氧化硫和10%的氧气(体积分数)。在400 时废气以5 m3h-1的速率通过五氧化二钒催化剂层与20 Lh-1速率的氨气混合,再喷水,此时气体温度由400 降至200 ,在热的结晶装置中得到硫酸铵晶体”(气体体积均折算为标准状况),利用上述资料,用氨来除去工业废气中的SO2,回答下列问题:(1)按反应中的理论值,二氧化硫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该资料中这个比值是,简述不采用21的理由。(2)通过计算,说明为什么废气以5 m3h-1的速率与20 Lh-1速率的氨气混合?(3)若某厂每天排放1104 m3这种废气,按上述方法该厂每月(按30天计)可得

11、硫酸铵多少吨?消耗氨气多少吨?参考答案:(1)150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过量的O2可提高SO2的转化率(2)废气中SO2的速率为1 000 Lm-35 m3h-10.2%=10 Lh-1V(SO2)V(NH3)=1020=12恰好生成(NH4)2SO4。(3)3.54 t硫酸铵,0.91 t NH3解析:SO2的转化为可逆反应,为提高SO2的转化率可用通入过量的O2;据关系式SO2SO32NH3(NH4)2SO4可知废气中SO2与NH3应以12通入。18. 将一定量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A的蒸气与4.8g氧气混合点燃,再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饱和石灰水(设每个装

12、置中的反应物均过量)。经测定中增重3.60g 中增重8.80g。A蒸气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的38倍。又测知该有机物既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又能与金属钠反应,且均有气体生成,但得到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体积不同。试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并写出其可能的结构简式。参考答案:略19. (7分) 已知可逆反应:在t下,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M)= 1 mol/L, c(N)=2.4 mol/L ;达到平衡后,M的转化率为60,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在t下,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M)= 4 mol/L,c(N)= a mol/L;达到平衡后,c(P)=2 mol/L。求a的值(2)若在t下,反应物的起始浓度为:c(M) = c(N)= 5mol/L,生成物起始浓度均为0,达到平衡后,求M的转化率。(提示:)参考答案:(共7分)解:根据题意:充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M)= 1 mol/L, c(N)=2.4 mol/L 达平衡时生成P、Q均为0.6 mol/L (1分)M (g) + N(g) P(g) + Q(g)起始浓度(mol/L)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