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职业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5902970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职业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职业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职业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职业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职业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家不仅仅是一伙人共同聚居的场所,更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整个社会的构成单元来看,家的确是最基本的社会构成,将之比喻为社会的细胞,这是很形象的。所以,古代的时候,就特别重视家庭细胞健康的保持与维系。家庭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讲的是国家的根本问题。所谓国家,即国和家紧密相连,不能分割。孟子强调的是,要平治天下,就必须国家有道,政治清明,即天下的基础是国家。

2、而要国家富强安定,就必须家庭和睦,家风仁厚淳朴,即国家的基础是家庭。家庭是由每个成员组成的,即家庭的基础是个人。孟子阐述了这样一个链条:人家国天下。其中各部分都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独立。对于个体而言,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家庭。家道端正,天下也就安定了。由家至国的序列,在古代社会体现在方方面面,最为著名的当属修齐治平。修,修身。齐,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合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则为“修齐治平”。这个成语出自礼记中的大学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实,大学中的这段文字规划了一幅完整的人生蓝图,其进程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

3、面四个阶段,更多的属于个体内在心理的范畴,远没有修齐治平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正因为如此,修齐治平就成为古代士子的人生目标,成为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也是他们的终身追求。这个成语更多的时候被简略为“修齐治平”,字面的意思无非是说,提高自身修养,整治好家庭,治理好辖区,实现国家的太平。这些方面,不出伦理与政治的范畴,所以,有时也用这个成语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在这四个层次中,家庭与国家经常被凸显出来,因为古人认为“家国同构”,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有共通性。总之,古书上常讲“天下一家”,既能表达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能表达全国统一的意思。家、国的

4、被强调,还生成了另一个成语:齐家治国。大学中讲:“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那是绝对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这还是强调家与国的关系。只有把家庭整治好,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由此可见,家庭在整个社会组织中的重要地位。总之,在大多数古人眼中,家国同构,齐家与治国密不可分。北宋司马光著有两部书:一部是资治通鉴,另一部是家范。前者深受后人重视,是政治家、史学家必读之书;后者是一部治理家庭的规范杂抄,知名程度远没有前者大。不过,司马光自己却说

5、,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他说这话的时候,就是基于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的传统理念。(节选自王立群修齐治平、齐家治国:家的位置在哪里)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家是最基本的社会构成、社会组织,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可将“家”喻为社会的细胞。B. 成语“修齐治平”出自礼记大学,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即提高自身修为进而治理好国家。C. 为使大学所定的人生蓝图流传更加广泛,因此,古代士子常常谈论“修齐治平”这一话题。D. 相比资治通鉴,司马光更看重家范的史学价值,但实际上前者的知名度远大于后者。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段首先揭示“家”的内涵,然后

6、巧用比喻,形象地点明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其重要性成因的分析。B. 第段引用孟子“天下国家”这段话,对比论证了人、家、国、天下的相互关系,而这种关系也是本文行文的依据。C. 第段引用大学中的“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意在强调,君子要注意在家庭中的修养,这样方能治理好国家。D. 全文通过剖析“修齐治平”“齐家治国”的内涵,并引述司马光的看法,充分论述了家在整个社会组织中的重要位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修齐治平,最基础的是修身,修身的基础又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这四者常被士人忽视。B. 当代歌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与古人的“家国同构”,都表达了家庭与

7、国家在组织结构上的共通性。C. “天下一家”这一说法,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家”相当于“国”,也能表达全国统一的意思。D. “齐家治国”与“修齐治平”都强调了“齐家”与“治国”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是前者更直接体现了“家国同构”这一理念。参考答案:1. B 2. B 3. A【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家“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偷换概念。不是“家”而是“人”。C项,结合文本内容“合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

8、平天下,简称则为修齐治平。这个成语出自礼记中的大学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实,大学中的这段文字规划了一幅完整的人生蓝图”分析可知,强加因果。D项,曲解原意,司马光“基于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的传统理念”,认为“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但不等于“更看重家范的史学价值”。另外,家范也不是史书。故选B。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题详解】试题分

9、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对比论证了”错误。第段没有“对比论证”,结合文本内容“孟子阐述了这样一个链条:人家国天下。其中各部分都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独立”分析可知,因为“人、家、国、天下”是相辅相成的。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

10、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修齐治平,最基础的是修身”原文无据;原文说“远没有修齐治平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但并不表示“这四者常被士人忽视”。故选A。2.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诗本身是最具经典性的艺术。它不但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还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前驱,甚至是革命的“号角”。雪莱说:“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立法者”写出的作品当然应该成为“经典”。诗在富有“诗教”传统的古代中国更具有经典性。很多中国文人都将曹丕的名言牢记于心:“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文通常是中国文人实现“铁肩担道义”这一兼济天下理想的重要工具。然而社会

11、功能的过多承载往往伤及新诗的审美意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诗的经典意识。经典常常与传统相依相存。新诗是以反对甚至彻底打倒崇尚经典的古代汉诗的“造反者”角色登上历史舞台的,坚持的是反传统立场。这种“出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是一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抵制经典化的特殊文体。清末的“诗界革命”和民初“白话诗运动”都不仅仅是纯粹的文体革命,声势巨大的反传统运动,新诗革命的领袖们的理想是赋予普通人写诗的权利和能力。新诗产量较高,1988年出版的中国新诗大辞典就收入了1917年以来70年间诗人、诗评家764人,诗集4244部,诗集评论306部。最近20年产量最高。新诗的诗体建设是最薄弱的,却也建立起了四

12、种准定型诗体:现代格律诗、散文诗、小诗和长诗。优秀诗人和诗作更多,仅在新诗草创期就有:胡适的朋友、刘半农的晓、沈尹默的三弦、郭沫若的天狗、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但是总的说来,过去百年新诗严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精品意识,有优秀诗人少诗歌大师,多庸品少精品,堪称经典的诗作更少。新诗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与某种诗体的出现与成熟休戚相关。如刘半农的晓标志着中国散文诗的问世,沈尹默的三弦则是这种诗体成熟的标志。再如冰心的繁星和春水,系新诗草创期“小诗运动”的代表作,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所以通常情况下,新诗史只能称其为“经典”了。由此可以把新诗史的“经典”结论为四种产生方式的结果:

13、著名文体造就的经典,著名诗人造就的经典,著名诗派造就的经典和优秀作品自成经典,前三者,特别是第二和第三者占大多数,却是最不可靠的,产生了很多伪经典。另外,新诗缺乏经典也是新诗没有地位甚至缺乏文体“合法性”的重要原因。在解构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网络诗歌的繁荣带来了新诗新一轮的世俗化和反经典化。很多诗人急于在网上发表,不愿意使用剪刀与磨石,更缺乏精品意识和经典意识,导致大量“垃圾诗歌”问世。当前,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发展重要时期,新诗在积累了百年建设经验基础上,十分必要倡导创作的经典意识,通过诗歌教育、诗歌研究、诗体建设等手段使新诗迈向经典化道路。 (选自2009年7月28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13下

14、列关于“新诗为何难有经典”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诗歌常常肩负社会责任,而新诗过多承载社会功能会伤及审美意蕴,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诗的经典意识。B新诗坚持反传统立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是一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抵制经典化的特殊文体。C过去百年的新诗创作,大师级诗人太少,又普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精品意识,诗作多庸品少精品,堪称经典的诗作更少。D网络诗歌的繁荣,带来了新诗新一轮的世俗化和反经典化:很多诗人急功近利,不再推敲琢磨。14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雪莱和曹丕有关诗歌的阐述,表明诗歌在社会变革时期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B通过“诗

15、界革命”“白话诗运动”,普通人不仅具有了写诗的权利也提高了写诗的能力。C新诗产量高,不乏优秀作品,而诗体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相对而言是最薄弱的。D在诗歌领域,新诗没有地位甚至缺乏文体的“合法性 ”,是新诗缺乏经典的原因。15下列各项中,根据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A中国新诗大辞典收入了1917年以来70年间诗人、诗评家764人,诗集4244部,诗评论集306部,最近20年产量更高,但经典作品却不多。B著名文体造就经典,著名诗人造就经典,著名诗派造就经典,优秀作品自成经典,所以造就著名诗人,形成著名诗派就能产生很多经典诗作。C刘半农的晓标志着中国散文诗的问世,沈尹默的三弦则是这种诗体成熟的标志,可以说新诗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与某种诗体的出现与成熟密切相关。D由于我们正处在重要变革时期,也积累了丰富的诗歌建设经验,如果再努力倡导创作的经典意识,新诗就有可能走上经典化道路。参考答案:13A14C15B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A项“特别重要”于原文无据,也过于绝对;B与原文不符,原文说“新诗革命的领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