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酬张少府》诗词赏析 酬张少府 唐代: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怀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 人到晚年特殊喜好宁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怀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解释 酬:以诗词酬答张少府:当指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 晚年:年老之时唯:亦写作“惟”,只好(hào):爱好 自顾:自念;自视长策:犹良计 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这里比方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 君:一作“若”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理:道理渔歌:隐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处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 诗开头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怀”,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怀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心情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怀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外表现象认真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一是的确“只”好静二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三是显示出极端消极的生活态度既不写中年、早年“惟好静”,却写晚年变得“惟好静”,耐人寻味如细细品尝,不难发觉此中包含着心灵的隐痛 颔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诗人抱负的破灭和思想上的冲突、苦痛,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既然抱负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场,放波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此两句亦透露了一个中年消息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绝望,开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怀”,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维早年,怀有政治理想的雄心,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布满盼望。
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抱负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情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冲突、苦闷的反映他外表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脆弱、再加上长期承受佛教影响的封建学问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意谓:抱负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颈联写的是诗人归隐“旧林”后的通送适意抱负落空的悲伤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诗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拘束,悠闲得意然而在这恬淡闲适的生活中,依旧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诗人确定、欣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这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生活相对比、隐示厌恶与否认*生活的意味。
“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躲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诗人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呈现了一幅鲜亮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 尾联诗人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结意现出诗人企羡渔父悠闲独居,不问人间穷通歌入浦,以不答为咎,合不尽之意于言外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顾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末句含蓄蕴藉,耐人咀嚼,好像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完毕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王维避开对当世发表谈论,模糊其词,好像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行,何必以穷通为怀而联系上文来看,又好像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 从外表上看,诗人显得很达观。
可是,这种对万事不关怀的态度,正是一种抑郁不满心情的表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得已的苦闷,说明白诗人仍旧未忘朝政,消深思想是抱负幻灭的产物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两句含义是特别深永的他没有回天之力,又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洁身隐遁他又有意用轻松的笔调描写隐居之乐,并对友人说“君问穷能理,渔歌入浦深”,大有深意,好像只有在山林生活中他才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表现出诗人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语言含蓄有致,发人深思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