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登大伾山诗》诗词赏析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255792110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守仁《登大伾山诗》诗词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王守仁《登大伾山诗》诗词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王守仁《登大伾山诗》诗词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守仁《登大伾山诗》诗词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守仁《登大伾山诗》诗词赏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王守仁登大伾山诗诗词赏析 登大伾山诗 明代:王守仁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赏析 这是明代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王守仁早年的诗作,以至于在王守仁诗集中寻访不到,然而登大伾山诗碑还耸立在大伾山顶禹王庙西侧,大字行楷,诗衬字,字映诗,显得浑然一体,正可谓“翩翩然凤翥而龙蟠”,清隽磅礴之气扑面而来。书法劲拔,神采苍秀,字里行间如同黄河之水浪涛汹涌,观后令人感动不已。他虽善书法,但正如明代书画家徐渭所说:“古人论右军(指王羲之)以书掩人,新建先生(指守仁)乃不然,以人掩其书。”就是说,由于

2、其他方面的名气太大了,结果把他的善书之名掩盖掉了。因此,登大伾山诗虽然是王守仁早年诗作,但是从书法价值和文学价值两方面来看,不愧为“诗书双璧”。 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消息传到北京后,皇上很难过,特意辍朝一日以示哀悼。1499年,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来拜谒。来到了大伾山。登山揽胜,他有感而发,写下了登大伾山诗。写诗的时间正如诗碑上落款是“己未仲秋朔”。这在传习录上还有演绎性的记载说“先生未第时尝梦威宁伯遗以弓剑。是秋钦差督造威宁伯王越坟,驭役夫以什伍法,休食以时,暇即驱演八阵图。事竣,威宁家以金帛谢,不受

3、;乃出威宁所佩宝剑为赠,适与梦符,遂受之。”看来,王阳明登第之前已经和王越神交久矣,梦中赠剑,一个军事家刚刚逝去,另一个年轻军事家随即登场,这是大明王朝不幸中之千载幸事。 登大伾山诗为七言律诗。首联“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不蔓不枝,直奔主题,即点明白登山之意,又用洗练简洁的笔法描写了登大伾山的初步感受。年轻的阳明先生,在公务之余,或许对大伾山这座“禹贡”名山憧憬已久,正所谓“高山仰之,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憧憬之”,而今有了时机,于是天刚拂晓,诗人就和二三友人朝大伾山迤逦而来。据水浒传描述,古时候的大伾山方圆很广,古木参天,是一个幽僻的隐居之处,因此走在坎坷的山路上,穿云破雾,大有

4、游仙的感觉,只是远远望见萦绕在乳白色晨雾中的黛绿的山峦,感觉很近,走起来却很远。这对抱着极大兴趣和梦想的诗人来说,反而更有*力,于是一个“披”字用的好,不仅在烟雾中穿行,还有披荆斩棘努力前行的精神。山中寺庙的悠扬钟声从远处传来,或许还有悠扬梵呗传来,钟声而形容为“疏”,可谓神来之笔,以动衬静,动静有致,使人觉得这深秋的大伾山幽静深邃,寒意浓浓。这一联写烟写树,写山写人,写声音写颜色,虚实相生,可谓纳须弥于芥子,很有概括性。 颔联“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是诗人在山腰高处的远眺,或许是熟识山川地理的诗人的感慨和畅想。浚县古称黎阳,在明代有“赛江南”之称,流传的谚语说:“从南京到北京,都

5、比不上浚县城。”可见明朝时浚县山下平畴千里“参差十万人家”的富庶面貌。诗人了解历史,不由得感慨:亘古长流的滔滔黄河虽然在宋代已经改道,却给黎阳留下肥沃的土地,这大自然的馈赠,是需要几世几年的修行才会降落的福祉。风湍沙势,沃野千年,包含着肤浅的感慨和悠远的怀古之情。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读登大伾山诗的颔联两句,读者不禁要和诗人一起神与物游,思接千载了。 颈联“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随着晨雾的消散,

6、旭日的东升,诗人一行涉溪跨涧,连续兴致勃勃地登山。大伾山山势陡峭,巉岩遍布,可是也碧水潺湲。诗人看着清亮的溪水在层层叠叠的青石之间跳动奔流,不禁觉得这似乎一条巨龙盘亘在山腰,鳞光闪动,跃跃欲飞了呢。这时候,峰回路转,已经到了山顶。大伾山山顶开阔平坦,简直是佛祖布道的自然道场。更何况,大伾山东面有面东而坐俯瞰黄河古道的“镇河将军”大石佛,大石佛开凿于五代后赵时期,是中国北方最早的石佛,可以说整个青山,半是巍然佛像,山的绝顶,已然所谓“佛顶”。这时候,朝阳喷薄而出,霞光万道,沐浴着这奇妙的山林,礼佛的虔诚神圣和江山壮美的豪情油然升腾,在年轻的王守仁心头翻滚。古人读书,目的在于“修、齐、治、平”,致

7、君尧舜,兼济天下,做一番丰功伟绩以便流传千古彪炳史册。作为年轻有为的新科进士,受君王厚爱和重托来为国之长城王越治丧,应当感到无尚荣耀。登高怀远,是中国古诗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传统思维。诗人们每逢登高,大多要怀乡思人,感念故国,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哀痛,更何况“秋,士悲也”,在这样一个冷落的季节,涌上诗人心头,诉诸诗人笔下的更多的是悲慨。尾联“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诗人已经登山绝顶,这时候他并没有翘首南望家乡,而翻滚的思绪,径直奔向了遥远的北京城。似乎在那目之所及之处,五彩祥云覆盖的正是皇家宫阙,作为受命于天子而又不辱使命的钦差,他在这深秋季节,在这九霄高处,眷念的是国家重托,思考的更多的是肤浅的历史。这两句诗,还充溢着诗人对人生、对仕途的信念与激情。“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前句讲,登上大伾山向北方眺望,似见五彩祥云正缭绕于皇宫之上,后一句则阐释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王守仁写作登大伾山诗时,正值气盛志满之时,眼前物,天外景,胸中意,无不诱发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