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前出塞九首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255791765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前出塞九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杜甫:前出塞九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杜甫:前出塞九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杜甫:前出塞九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前出塞九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杜甫:前出塞九首 【前出塞九首】 唐代: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哽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

2、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行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参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解释】 1戚戚,愁苦貌。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 2悠悠,犹漫漫,遥远貌。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3公宗,犹官家。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肯定期限。 4是说假如逃命,又难逃法网。唐行“府兵制

3、”,天宝末,还未全废,士兵有户籍,逃则连累父母妻子。 5这两句点出赴交河之故,是全诗的主脑,是人民的*,也是壮甫的斥责。 6离家日久,一切习惯了,熟习了,放下再受伙伴们的戏弄和取笑。按通典卷一百四十九:“诸将上不得倚作主帅,及恃己力强,欺傲火(伙)人,全无长幼,兼笞挞软弱,减削粮食衣资,并军器火具,恣意令擎,劳逸不等。”则知当时军中实有欺侮人的现象。 7“死无时”是说时时都有死的可能,不肯定在战场。正由于死活毫无把握,所以也就顾不得什么骨肉之恩,说得极深刻。 8走马,即跑马。辔头,当泛指马的络头。脱是去掉不用。 9青丝,即马缰。挑是信手的挑着。 10捷下是疾驰而下。 11搴,拔取。是说从立刻俯

4、下身去练习拨旗。通典(卷同上):“搴旗斩将,陷阵摧锋,上赏。”所以要“试搴旗”。吴昌祺说:“走马四句,捷自负,而意乃在死无时也。”这说法很对。 12哽咽水,指陇头水。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呜声哽咽。眺望秦川,肝肠断绝。”这以下四句即化用陇头歌。 13轻是轻忽,只当没听见。肠断声指哽咽的水声。 14这句是上句的否认。心绪久乱,而水声触耳,想不愁也不行。心不在焉,因而伤手。初尚不知,见水赤才觉察。刻划人微。 15丈夫,犹言“男儿”、“健儿”或“壮士”,是征夫自谓。誓许国,是说决心把生命献给国家。这以下四句征夫的心理有了转变,但是出于无可奈何的,所以语似壮而情实悲,口里说的

5、和心里想的仍有冲突。 16这句承上句。既以身许国,此外还有什么值得悲愤和留念的呢? 17西汉宣帝曾图画霍光、苏武等功臣一十八人于麒麟阁。 18当字很有意思,似乎甘心如此,其实是不甘心。末两句也是反话。所以有此冲突现象,是由于这个战斗不是正义的战斗,人民也是被强制去作战的。 19送徒有长,是指率领(其实是押解)征夫的头子,刘邦、陈胜都曾做过。 20远戍,指人说,是征夫自谓。“亦有身”是说我们也有一条命,也是一个人。是抵抗和愤怒的话。仇注:“远戍句,此被徒长呵斥而作自怜语。”不对头。 21这两句是说,死活我们都向前去,决不作孬种,用不着你们吹胡子瞪眼,也是汪性使气的话。仇注:“吏即送徒之长。” 2

6、2附书即捎信儿。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 23这两句概括书中的大意。决绝,是永别。仿佛是说:“妈呀!爸爸呀!妻呀!儿呀!我们再也不能见面了!我们苦也不能苦在一起了!”吴瞻泰云:“不言不同欢快,而言不同苦辛,并苦辛亦不能同,怨之甚也。” 24“迢迢”,远貌。 25异苦乐是说苦乐不均。在剥削阶级的部队中,官兵总是对立的。 26隔河的河即交河。“骑”字照以前的习惯读法,应读作去声,由于这是名词,指骑兵。 27倏忽,一会儿工夫。 28通鉴说当时“戍边者多为边将苦使,利其死而没其财”(卷二百一十六)。可见“为奴仆”确是实际情形。 29树,立也。 30这四句极象谣谚,可能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马目标大易射

7、,马倒则人非死即伤,故先射马,蛇无头而不行,王擒则贼自溃散,故先擒王。擒王句乃办法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这一句的。 31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沈德潜杜诗偶评:“诸本杀人亦有限,惟文待诏(文徵明)作杀人亦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不确。 32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第一首“开边一何多”照顾。 33这两句是说假如能抵抗外来侵略的话,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杀人呢?张远杜诗会粹:“大经济语,借戍卒口中说出。”在这里我们相当明显的看到杜甫的政治观点。 34雨作动词用,读去声。雨雪即下雪。 35山高所以径危。因筑城,故须抱石。 36指落是手指被冻落。 3

8、7汉月,指祖国。 38祖国在南方,所以见浮云南去便想攀住它。“暮”字含情。 39单音禅。汉时匈奴称其君长曰单于,这里泛指边疆少数民族君长。 40古宝剑有雌雄,这里只是取其字面。四五动,是说没费多大气力。 41奔是奔北,即吃了败仗。 42名王,如匈奴的左贤王、右贤王。这里泛指贵人。正是所谓“擒贼先擒王”。 43辕门即军门。 44这两句主要写有功不居的高尚风格,是第三章“大夫誓许国”的详细表现,也是下章“丈夫四方志”的一个过渡。 45能无,犹“岂无”、“宁无”,但含有估量的意味,分寸功,极谦言功小。观参军十年馀,可知“府兵制”这时已完全破坏。 46众人,指一般将士。苟得,指争功贪赏。 47“欲语”

9、二字一顿。想说说自己的功,又不屑跟他们同调,干脆不说也罢。礼记:由礼:“毋剿说,毋雷同。”雷一发声,四下同应,故以比人云亦云。 48这两句过去讲解不一。大意是说:中原尚且有斗争,何况边疆地区?应前“单于寇我垒”。 49这两句是将自己再提高一步,丈夫志在四方,又哪能怕吃苦?论语“君子固穷”。 【赏析】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挖苦当时进展的不义战斗。 杜甫这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参军西北边疆的困难历程和简单感情,锋利地挖苦了统治者穷兵

10、黩武的不义战斗,真实地反映了战斗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一首表达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其次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干脆豁出性命练习武艺。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斗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斗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状况。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绩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参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受。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

11、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 这九首连章体的组诗,“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主题鲜亮,内容集中,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很多独特之处。 首先,这组诗“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后连贯,构造紧凑,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杜甫的前出塞组诗第一首是起,写出门应征,点题“出塞”,引出组诗主旨:“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以之为纲,统摄全篇。以后各首便围绕这一主题绽开,顺次写去,循序渐进,层次井然。第九首论功抒志;带有总结的性质,可为结。中间各首在围绕主题绽开的同时,每首又各有重点。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写征人的留恋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写征人的以身许国。条理清楚,又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诗人在

12、情节的安排上亦前后照顾,过渡自然。如其次首“骨肉恩岂断”承第一首“弃绝父母恩”;第八首“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照应第六首“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就使九首如线贯珠,各首之间联系更为严密,不致分散。浦起龙说:“汉魏以来诗,一题数首,无甚铨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线。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足见这种连章体组诗也是杜甫的一大制造。 其次,以点来反映面。整组诗只集中描写了一个征夫的参军过程,但却反映了整个玄宗天宝末年的社会现实:“开边一何多”,这里有连续不断的黩武战斗;“单于寇我垒”,也有敌人对唐王朝边疆的侵扰。两种战斗交替进展,性质是简单的。诗中有战斗给人民造成的流离失所的沉重灾难,也有封建

13、军队中官兵不公的现实;既有军士对奴役压迫的不满和抵抗,也有征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既有征人戍边筑城的困难困苦,也有士兵们的勇敢作战。可谓这一时期的全景纪录。 第三,整组诗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由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这正是用第一人称的自由便利处。此外,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受一般,这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诗人擅长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细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英勇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诗人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或通过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以突出他冲突简单的内心世界,如其次首写这个征人冒险轻生、拚命练武的行动,就反衬出这个征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怨;第三首用磨刀伤手而自己不觉来刻划他“心绪乱已久”,内心烦乱担心的冲突苦痛。这种用人物行动细节的描写来刻划人物简单的内心变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开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说教。或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如第七首“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行攀”就将自己思念家乡、惦念亲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汉月”,寄之“浮云”,这就使人物简单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承受。此外第八首描写这个征人对敌作战的勇敢坚韧,第九首写他对功赏的正确态度,虽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