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必考55个重点知识梳理(精品)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55707279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必考55个重点知识梳理(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必考55个重点知识梳理(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必考55个重点知识梳理(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必考55个重点知识梳理(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必考55个重点知识梳理(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必考55个重点知识梳理(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必考55个重点知识梳理(精品)(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精华小题之选修一部分171、商鞅变法的背景(1)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经济基础变化;(2)新兴地主阶级兴起,阶级基础变化;(3)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的影响奠定了思想基础;(4)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2、商鞅变法的措施和性质经济:(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政治:(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世卿世禄。(2)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3)推行郡县制,强化中央集权。(4)制订秦律文化:焚烧诗书。风尚:改革社会风尚。性质: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3、商鞅变法的影响(1)战国

2、时期最彻底的改革(2)确立了确立土地私有制度(3)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从此开始(4)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4、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2)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以大无畏的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3)商鞅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即便是商鞅遇害,“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4)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对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障碍。(5)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对商

3、鞅的支持、重用是变法的后盾。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2)各种制度弊端暴露,社会矛盾激化。北魏初期,在地方上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宗主控制人口,逃避赋役。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3) 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推崇。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前期(冯太后改制)(1)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史治吏治有所好转(2)推行均田制农民获得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推动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3)设立三长制健

4、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制,有利中央集权的巩固(4)推行租调制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增加财政收入。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后期孝文帝汉化(1)迁都洛阳。保证了改革的深入(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3)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影响和局限性。性质:孝文帝改革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影响:(1)经济: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政治: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3)民族:缓和民族矛盾

5、,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局限性: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9、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2)冗兵、冗官、冗费使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积弱局面。10、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富国之法(1)青苗法。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政府收入增加(2)募役法(免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3)农田水利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4)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5)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增加国家收入(6)均输法。节约开支和成本,减轻纳税户的负担

6、。11、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强兵之法和取士之法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加强对人民控制,减少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充实了边防力量。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唯才用人。有利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12、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影响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影响:积极:财政收入增加,增强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消极: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13、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特点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根本目的

7、: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特点 (1)以“富国强兵”为中心内容。(2)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局部调整。14、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本身也摇摆不定等等。(3)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15、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和目的背景:(1)经济: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

8、主义国家。(2)政治: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农奴反抗越来越多;(3)思想: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赫尔岑等);(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社会矛盾尖锐化直接原因;(5)个人:亚历山大二世的决心和借鉴历史推行渐进的措施;(6)国际背景: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目的: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16、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措施和性质。措施:(1)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政治: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经济:通过高价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块份地组织:建立村社管理农民(赎金和赋税的缴纳等)。

9、(2)政治体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3)司法制度:废除等级审判制,建立公开陪审制。性质:是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1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进步性地位:使俄国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作用: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金,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加速了俄国的近代化(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思想)。局限性:(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赎金高)

10、;(3)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土地少而贫瘠)18、日本的明治维新的背景和目的(1)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内忧:政治上,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上,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外患:1853黑船事件,各国签约(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日本沦为半殖民地。(2)武装倒幕成功;(3)明治政府建立;目的:(1)直接目的: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2)根本目的: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19、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政治措施。废除旧体制;设立新体

11、制,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本,这就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制定1889年宪法。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20、日本的明治维新的经济措施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改革地税。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引进西方技术设备;

12、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兴建了大批近代企业;政府扶植私人企业;培养本国人才。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21、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文化措施“文明开化”,变革文化和社会风俗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派遣留学生,社会生活习俗“西化”。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22、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军事措施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现代化军工企业;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对于提高日本的国家地位有重要作

13、用。效忠天皇(皇军),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23、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性质和评价性质:是天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评价:进步性:(1)对内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完成了工业革命,迈入强国行列。政治: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巩固了天皇制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2)对外: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突出表现:掌权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推行军国主义,开始了对亚洲邻国的

14、侵略扩张。24、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1)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2)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3)倒幕派建新政权后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4)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25、日本近代化的表现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民主化的历程)经济上: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工业化的历程)文化上:文明开化(西学东渐的历程)军事上:建立了现代化军队。26、戊戌变法的背景(1)必要性: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2)可能性: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5、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涌现张謇等实业家)。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来源:早期改良思潮。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27、戊戌变法的目的、主张和影响。目的: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主张:(1)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进行竞争;(2)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3)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28、戊戌变法的经过之兴起。兴起: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当时改革的合理性,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兴民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