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人教版必修3全册知识复习汇编(精品)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55707216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人教版必修3全册知识复习汇编(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人教版必修3全册知识复习汇编(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人教版必修3全册知识复习汇编(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人教版必修3全册知识复习汇编(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人教版必修3全册知识复习汇编(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人教版必修3全册知识复习汇编(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人教版必修3全册知识复习汇编(精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3 稳态与环境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2、用箭头连接表示下面四者之间的关系:血浆 组织液 组织细胞(细胞内液) 淋巴3、组织液、淋巴与血浆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温度(37左右)三个主要方面。(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和Cl-占优势。(2)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6、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

2、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7、稳态(1)概念: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维持相对稳定(非“恒定不变”)的状态。(2)依靠:细胞代谢正常;各个器官(如:皮肤)、系统(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等)协调活动;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3)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紊乱。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9、未兴奋(静息电位)时:K+外流,外正内负;兴奋(动作电位)时:Na+内流,外负内正。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电信号

3、神经冲动局部电流;传导方向:双向(从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11、突触:由突触小体与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其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1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递方向:单向。13、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14、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脑干:呼吸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和水平衡调节中枢,控制生物节律。15、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小脑和脑

4、干。16、言语区损伤症:W区:不能写字;S区:不能讲话;V区:不能看懂文字;H区:不能听懂话。17、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18、正常人的血糖含量: 0.81.2g/L。(或80120 mg/dL)19、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去路:氧化分解成CO2和H2O,释放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20、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21、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

5、此,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该调节方式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22、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能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此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所有细胞都能起作用。23、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4、体液调节: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运输,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25、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神经调节是主要的。26、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

6、短暂;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27、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28、皮肤、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二者构成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三道防线,构成特异性免疫。29、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有淋巴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在胸腺发育成T细胞,在骨髓发育成B细胞。30、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靠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7、,再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作用;细胞免疫主要靠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再由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宿主细胞)发挥作用。31、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32、艾滋病(AIDS)是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通过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33、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尖端,发生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34、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35、生长素(本质:吲哚乙酸,简称:IAA,前体物质:色氨酸)属于植物激素,而生长激素则属于动物

8、激素。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激素则由垂体合成。36、生长素在非成熟组织中的运输方向: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称为极性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3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时促进,高浓度时抑制;实例: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38、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叫顶端优势。解除方法:摘掉顶芽。39、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40、生长素的应用: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获得无子果实(无子番茄、黄瓜、辣椒等)促进扦插枝条生根。41、实验: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最适浓度的方法:浸泡法(浓度低)沾蘸法(浓度高)。42、其

9、他植物激素: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和种子萌发)、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促进衰老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43、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具有与植物激素相似的生理效应,不是植物激素。(如-萘乙酸,2,4-D)44、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45、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其他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46、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47、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及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10、。48、估算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对于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蚯蚓等)也用样方法。49、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常用抽样检测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方程式(准确)和曲线图(更直观)。50、 “J”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S”型:食物和空间等有限、有敌害等。 来源:Zxxk.Com51、环境不受破坏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52、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53、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

11、的多少称为丰富度。5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55、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与食物种类、栖息空间等有关。56、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采集方法: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57、种间关系包括竞争(牛和羊)、捕食(兔和草)、互利共生(大豆和根瘤菌)和寄生(人和蛔虫)等。58、初生演替(裸岩等)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弃耕农田等)的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林)59、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60、由生物群落与它

12、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6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其中生产者(基石)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62、 草 蝗虫 蛙 蛇 鹰 组成成分: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营养级别: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6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进行的。64、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6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起点: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

13、用固定太阳能开始;渠道: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依次传递;去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未利用。66、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67、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6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圈内C、H、O、N、P、S等化学元素的循环)特点:全球性、循环性。69、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碳酸盐和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的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70、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71、大

14、气CO2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72、在生态系统中,将CO2 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是: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7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大气CO2库之间的联系图解:生 产 者 大气CO2库 消费者 分解者 7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关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75、信息传递的种类:物理信息(光、声)、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狗尿记路)、行为信息(蜜蜂跳舞、孔雀开屏)。76、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77、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其恢复力稳定性越低,二者往往呈负相关。78、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79、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80、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81、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