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主观题答题语言汇编(精华版)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55707209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主观题答题语言汇编(精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主观题答题语言汇编(精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主观题答题语言汇编(精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主观题答题语言汇编(精华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主观题答题语言汇编(精华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主观题答题语言汇编(精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主观题答题语言汇编(精华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学科主观题解题模板和答题语言汇编 (1) 解题模板【原因、背景类】试题的解题模板:1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2、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异同型(比较型)】试题的解题模板:(1)求异类:比较历史事件的不同特点或差异。【设问模式】“根据材料 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 不同?(X 分)”【答题思路】首先明确比较角度,然后就两者

3、分别做答。“前者,后者”(2)求同类:比较事件的共性或相似性。【设问模式】“根据材料 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 相同点?(X 分)”【答题思路】提示比较角度,用“都”,条目清晰。(3)“变化”类:在比较中探索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设问模式】“根据材料 X,指出 变化?(X 分)”【答题思路】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注意:在没有指明比较点的情况下,一般从背景(原因)、性质、方式、特点、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并选择最为突出的三至五个方面进行比较,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也不要面面俱到。同时答题时要根据比较点,对应性的回答。【影响、作用、意义】试

4、题的解题模板:对历史作用、历史影响、历史意义三者的区分1)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2)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等等。3)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

5、以考虑.【影响、作用】答题模板第一种: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政治影响,主要是从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2)经济影响,主要从是否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促进了经济理论经济的变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使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否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交流、是否增强了国力、是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3)思想文化影响,主要从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传了进步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

6、的理论等方面回答。(4)国际关系影响:主要从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是否影响地区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第二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第三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1)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2)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注:当试题没作特别规定时要一

7、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主要依据是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历史进步。要分清主次影响,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影响为主。【意义】答题模板(1)“意义类”题目的答案通常这样写:“有利于”、“推动了”、“促进了”、“增强了”、“只有才能”等。(2)“意义类“题目答案组织的特点、规律有以下两点:首先,从纵向结构看,其答案要点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国内”到“国际”(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特点类】试题的解题模板(1)某一时期的特征。如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归纳。(2)某一历史

8、现象发展的阶段特点,可从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概括。(3)某一历史事件自身具有的特点,可从原因、性质、过程、特殊性、结果、历史地位与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这类设问一般适用于重大革命、改革、思想运动等。(4)针对某一历史现象可利用材料信息,归纳其发展过程反应的特点。如综合材料信息说明该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突出特点、总结材料信息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等。【启示类】试题的解题模板启示类试题的解题模式:根据主观题中的史实或问题的原因,提出今后怎么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避免什么。启示类试题的答题思路:一是紧扣考查主题或话题,切忌空谈理论,要具有针对性;二是适合不

9、同时代或不同地域,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规律性;三是为社会现实服务,具有借鉴意义。(二)答题语言一 原因、背景类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逐渐确立;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兴起;百家争鸣;私学创立;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士阶层兴起。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郡县制使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朝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确立思想界的主流地位;丝绸之路开辟,中外文化交流频紧。东汉末年,社会动荡。3、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南移;佛、道教盛行,冲击着偶家思想的同时三种思想也不断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4、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开始超过北方;思想文化兼收并蓄,三教合一;政府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宋元时期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地位提高,坊市界限被打破;市民阶层出现;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外贸一易繁荣;儒学思想发展

11、为理学并确立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兴起海上“丝绸之路”;科学技术领先;市民文化兴起。6、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受传统的华夷之辩影响;早期西学东渐、西方科技传入;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大量土地被开垦,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灾害(关注材料)。7、晚清民国时期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各阶级救亡图存;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发展;

12、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在工业文明冲击之下,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中国从农业为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8、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一化三改,奠定了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后,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1956年,双百方针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外交上一边倒,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破裂。9、改革开放时期民主法治建设逐渐完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解放了思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邓

13、小平理论指导了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10、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民主法治逐步发展;古希腊民主制(直接民主制),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重视城邦利益;古罗马法治;罗马法的完善;海洋文明,工商业、航海业发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壮大。思想文化繁荣,人文精神的出现。11、西方近代前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重商主义盛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天主教会和专制王权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或统一,颁布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推动了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自然科学的发展。12、两次工

14、业革命时期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向工业文明转型;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和完善,政党政治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弊端的逐渐暴露,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思潮出现。1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一战爆发,政局动荡。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大危机,民主制度受到威胁,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暂时摆脱了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15、,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快速发展。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上台;对外扩张,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世界处于战争的威胁之下。14、二战以后雅尔塔体系确立,美苏争霸,冷战开始,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60年代以后,多极化趋势出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制度确立,70年代经济滞涨,放松对经济的干预。苏联先后进行三次改革,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速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15、改革类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土地兼并加剧;政府出现了财政困难(危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危机加深(外族、少数民族政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旧制度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如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贵族垄断政治权利);新兴经济的发展和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力量的壮大);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推动(如西方启蒙思想、汉族文化);统治者或改革者的个人因素;其他改革成功的启示、带动;人民的呼吁、运动,政府的压力;直接原因,(如教皇出售赎罪券、如一战)。16、外交类、军事类、其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