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14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255702423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14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14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14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14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14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14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14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考情预览】题目信息考点考向年份选文作者体裁鉴赏形象鉴赏语言鉴赏艺术技巧鉴赏思想情感2018寄和州刘使君张籍唐诗 2017秋兴陆游宋诗2016八声甘州辛弃疾宋词2015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唐诗2014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唐诗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唐诗命题规律1.选材:研究五年江苏高考,从体裁看,以诗词为主;从时代看,以唐宋时期的诗歌为主;从表达方式看,手法多样,或叙或摹,或抒或议。2.命题:题型稳定,以简答题为主,设23道题,分值均是11分。近五年高频考点为赏析艺术技巧、评价思想情感和作者观点态度。表达技巧考查角度各不相同,设题角

2、度新颖,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灵活应对陌生问题的能力,旨在引导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深入。技法提分点14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三步骤鉴赏诗中形象读文支招抓住标题,初判题材,读懂诗歌。标题或标明写作对象、内容、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这两首诗的标题都揭示了诗中的主要事件和诗人的情感。主要事件拜访友人,只是身份各异,一位是王侯列卿,姓名与官职明确;另一位只知道身份是隐者。情感不同结果都是“不遇”,会产生失落惆怅之感。之后要联系具体诗句及事件的结局来具体分析。可联系学过的诗歌寻隐者不遇(贾岛)和游园不值(叶绍翁)等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如此读懂了诗歌标题,领悟全诗就不难了。典题文本(2014江

3、苏)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赏析】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首句即扣标题中的“休暇日”,作者在官场忙碌劳累九天时间,好不容易得到一日的清闲,于是兴致勃勃地前往寻访王侍御,没想到不遇而还,“空”字写出作者不遇王侍御后的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回家后想,以前一直奇怪王侍御的诗歌给人清冷的感觉,原来因为他一直住在寒风侵袭、大雪满山的地方。结句暗示了王侍御诗歌风格的成因,侧面写出了对他的诗风、人格的赞美之情。全诗中作者的情感起伏波折,乘兴而去,怅惘而归,转而悟出了友人诗歌风格成因,也不虚此行吧。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诗歌首句便揭示隐者的居住环境

4、,城郊的人几乎没人认识这位隐者,住处用柴门做成,远处传来悲哀的猿啼声。这两句侧面描写了隐者居住环境的偏僻荒凉与住处的简陋。江边白石铺成的小路,只有打鱼砍柴的人经过,让人想到隐者的“渔樵于江渚之上”的隐逸生活,最后写自己访隐者不遇后傍晚回家大雨淋湿衣服,侧面写出作者对隐者的情深与执着。对点解题1.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答:解析本题赏析人物形象。题干已明确形象是“隐者”,第一步即省略。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由“城郭休过识者稀”可知此人“城里少有人知”;由“哀猿啼处有柴扉”中的“哀猿啼处”可知此人“家住深山”,由“有柴扉”可知此人“居室简陋”

5、;由“沧江白石渔樵路”中的“渔樵路”可知此人“与渔樵为伍”。结合本题分值,即可写出答案。答案城中识者甚少,居室偏僻简陋,混迹渔樵行列。2.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答:解析由“九日驱驰一日闲”中的“驱驰”可看出作者是“乘兴而往”;由“寻君不遇又空还”中的“不遇”和“空还”可看出作者是“怅惘不遇”;由“怪来诗思清人骨”中的“诗思清人骨”可看出作者是“欣赏叹慕”。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答:解析第一首诗的结句,是前一句的原因,所以应结合前一句进行赏析;第二首诗的结句可有两种理解,既可理解为实写诗人自己,也可理解为续写所访隐者。答案第一首诗的结

6、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1.(2018江苏南通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太湖恬亭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答:(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答:解析(1)意象有断桥

7、、夕阳、树影、鸟雀、枝头,意境特征为“和谐、宁静”。(2)注意结合诗句中的“清游”“静处”分析情感。(3)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这里有虚写、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3)虚写(或“想象”)。“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

8、韵味悠长。借景抒情。借“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含蓄深长地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2.(2018南京、盐城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满庭芳苏轼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三十三年,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扦。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1)上阕写出了苏轼怎样的人生境况?答:(2)请赏析词中“巉巉”的表达效果。答:(3)下阕抒

9、发了词人哪些情感?答:解析(1)“三十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写路途之远,“漂流江海”写自己的漂泊,“烟浪”“云帆”暗喻自己三十三年人生的波折,这三句写出词人多年“漂泊”在外;“憔悴”“老”写词人的“年老”“年华老去”“憔悴”。“流年”指流水般的光阴、年华,“穷途”喻路走到了尽头,“坐守”喻无所建树,坐视时光流逝,这就写出词人的“仕途失意”“人生困窘”之态。(2)“巉巉”是形容山势的峭拔险峻,此处是形容南山的高大突起的形象,这是明写;同时“巉巉”也暗写官场的险恶,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傲岸不屈的精神;同时“巉巉”是叠词,富有音韵美。这些都是从内容、情感上鉴赏词语的效果。因为“巉巉”处于下阕的开头,

10、故还应从结构上考虑。从上阕结尾“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可知,此时词人应在船上,而到下阕“巉巉”以及后面“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可知,这个时候词人应该到了山中,故此处“巉巉”还有暗示的作用,暗示词人游踪的变化,与上阕结句构成逆转,且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铺垫。(3)从所写景物来看,景象气势壮观,面对多舛的命运,词人借助这些壮观之景表达出对命运的豁达乐观;“笑”流露出高兴喜悦之情,“步携手”写二人关系的亲厚和相知;借故人相问,引发思乡之情,词人借助故乡的“松杉”这一意象,把抽象的思乡之情转换为具象,形象地表达了人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情;同时词人以对故土的思念作结,这也是对开篇他乡遇故知的呼应。估计考

11、生能回答出“对家乡的思念”和“与友人相逢游玩的喜悦之情”,要想答出豁达乐观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结合上阕所说词人的人生境况和下阕所写景物的特点进行分析才能得出“豁达乐观”这一情感。答案(1)多年漂泊,仕途失意,年华老去。(2)实写南山高大突起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苏轼傲岸不屈的精神;暗示从舟中到山中的游踪变化,与上阕结句的情境构成逆转,为下文写景抒情作铺垫。(3)对命运的豁达乐观,与老友的相知相得,对故乡的牵挂思念。1.(2018江苏南京第二十九中学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注】 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属当时的边疆地区。从事:州郡长官的佐吏。(1)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作简要赏析。答:(2)千古登楼,几多情思。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借登楼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答:答案(1)描绘了一幅凄寒、萧瑟的边塞风光图。诗人登上城楼,耳边传来几声时而高昂时而呜咽的号角声,放眼远望,是早已结冻、不再流淌的泾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